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风格是否以简单朴素为主?

漫谈文史八卦


没错,宋朝王公贵族的服饰都很朴素。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最大的特色在于帝制,围绕着皇帝一人,依次分为了不同层次的特权阶级,可谓是等级森严,层次分明。

封建社会到底有多么等级森严呢,就这么说吧,甚至连服饰都成为区分等级标志的体现之一,可以说是“贵贱有级,服位有等”。

其实宋代的服饰风格演变,可以说是王朝兴衰的缩影,随着国力的发展而由俭入奢,多少有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

公元960年宋朝开国以后,由于天下未定,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于是宋太祖就开始带头节俭。史书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他在穿着上并不是那么讲究,经常穿着洗了好多次的旧衣服,并且多为素色。

宋太祖赵匡胤不仅是以身作则,还要求朝廷官员及其家属也进行节俭生活。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看见女儿穿了一件华丽衣服,马上要求她将衣服换掉,并且告诫她以后再也不能穿了。

就这样在宋太祖赵匡胤的带头下,从他到百官再到下面的老百姓,整体来说过着朴素的生活,不提倡奢侈浪费,穿着方面自然是相当简朴了。

不过随着国力的强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穿衣服方面自然也就开始了多元化。

宋太宗在位时期,开始有奢靡之风的趋势,于是宋太宗要求“士庶之间,车服之制,至于丧葬,各有等差”。并且还命令翰林学士承旨李昉制定服饰的等级制度,这时候宋朝的各级服饰区别就开始明确区分了。

端拱二年,关于民间服饰问题,朝廷下诏禁止民间服紫:“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铁衣带,不得服紫”。朝廷规定是老百姓穿着方面,除女人和孩子以外,只能穿黑、白二色,其他农、工、商等社会底层又都有所不同,有各自规定的款式,反正不能穿紫色衣服。

不过当时士人服紫之俗很是盛行,犯禁者很是普遍,朝廷面对这个局面也没有强制性执行,而是顺势而为的在至道元年六月开禁,不久以后又允许工商阶层服紫。

随着时间推移,宋朝整体上下穿着开始多元化,并且奢靡之风开始蔓延,再也不复开国初期那种简朴的风格。

诸如在位期间的皇佑七年,因为官员和老百姓纷纷效仿宫廷之中的皇亲还有内臣的色衣,还有宫中妇人尚白角冠梳,民间也是极力效仿,称之为“内样”,面对这种情况朝廷特意下令禁止天下穿“墨紫”衣服。

到了北宋徽宗年间,当时的社会更是疯狂,可谓是“奉身之欲,奢荡靡极”。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穿衣风尚,一般是由宫中传往民间,形成一种新的搭配风。

到了宋钦宗时期,北宋亡国前夕,更是出现了一种新的穿衣风格,被称之为“靖康一年景”。

根据陆游的笔记是这般形容的:“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播、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说白了就是当时织物或者服饰上流行一种图案。

当时人认为,靖康纪元一年而止,都是因为这种服饰图案不祥,所以称这种衣服为妖服。其实只能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北宋灭亡在于徽钦二帝昏庸无能的问题,跟当时流行的衣服能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古代讲究“君父”之道,所以当时人不敢说这两位皇帝有问题,只能将责任推到莫须有的衣服问题上。

到了南宋时期,其实跟北宋的服饰发展过程一般,刚开国之际,因为百废待兴,所以提倡简朴生活,到了后来是越来越奢靡,中间即使有皇帝三令五申的想抑制这种奢靡风格,但也是效果不大,最后在这种奢靡之风中醉生梦死的亡国。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宋朝的商品经济发达,所以服饰风尚也是很有特点。一般是先以京师为中心,再扩散于全国。有些地方老百姓甚至可以公然穿着违禁衣物出行,当地市场上也公开销售违禁衣服和饰品,甚至一些违禁衣饰,还是当时婚嫁时的必备彩礼之一。


枕上书史


《清平乐》中的服饰特色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宋代的服饰一改唐代那种瑰丽、大气、热烈、张扬的风格,无论是款式还是色彩,都呈现出一派清淡、质朴、简练的服饰风尚。而这这种服饰风尚与宋朝特定的社会基础、地缘环境以及独有的文化特色是息息相关的。


一、宋朝服饰的主要种类及其风格特色


宋朝的服饰主要包括首服、常服、戎服等,整体呈现出儒雅、简约、质朴、拘谨内敛的风格特色。


1、首服


首服也就是帽子、头巾之类。宋人爱好戴头巾,头巾的种类也五花八门,有仙桃巾、华阳巾、高士巾、云巾、道巾等。另外,宋代文人还喜欢自己制作头巾,如苏东坡自己设计制作的东坡巾,黄庭坚佩戴的山谷巾(黄庭坚字山谷),宋代理学家程颐佩戴的程子巾等。

(羽扇纶巾)

苏轼在其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曾提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纶巾也是宋人喜欢佩戴的一种。


2、常服


常服也就是宋人平时穿戴的服饰,包括野服、道服、褙(bèi)子、衫等几种。


野服又叫便服,相当于现代的休闲装,一般是宋代士大夫闲居时所穿,既宽松得体又朴素儒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穿戴,又符合礼仪规范。宋人罗大经曾经在《鹤林玉露》中提到过野服的设计特点:


“上衣下裳:衣用黄白青皆可,直领,两带结之,缘以皂,如道服,长与膝齐。裳必用黄,中及两旁皆四幅,不相属,头带皆用一色,取黄裳之义也。别以白绢为大带,两旁以青或皂缘之。见侪辈则系带,见卑者则否。谓之野服,又谓之便服。”


道服类似于道袍,长及脚踝,领袖、衣边皆为黑色,穿着方便,宽松随和。《大宋宣和遗事》有一段描述:“徽宗闻言大喜,即时易了衣服,将龙袍卸却,把一领皂褙穿著。”皂褙也就是道服,深受宋代皇帝的喜爱。尤其是宋徽宗,不但着道服、崇道教,还自称“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

(中间抚琴者为穿道袍的宋徽宗)

衫是一种没有袖子的上衣,又分内衫和外衫,内衫短小,外衫较长。按其色泽和材质又划分为紫衫、凉衫、毛衫、葛衫等。其设计特点是风雅质朴,穿戴方便又不失礼仪。衫一般穿在道服或者野服的里面。


褙子是宋朝首创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关于褙子,《朱子语类》提到:“褙子本婢妾之服,以其行直主母之背,故名褙子”。本是奴仆之服的褙子,因为贴身合体又典雅大方,逐渐成为宋朝男女老少、王公贵族、 奴婢侍从都喜穿的衣服。

(宋朝女性流行“抹胸+褙子”的穿搭服饰)

褙子的对襟线条自然流畅,如同行云流水,其上无纽扣,而两腋的开叉设计也非常飘逸,穿着褙子行走时如同风摆荷叶。


3、戎服


戎服也就是武将所穿的服装。宋代九品以上的武官均有朝服、公服和时服三种戎服,用于不同场合。公服和朝服是在上朝或者公共场合时所穿,其款式基本上与文官差别不大,而时服则是朝廷按照季节发放的时令服装,有袍、衫、褙子、抱肚、勒帛等。

(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四将的戎服像)

受宋代重文抑武国策的影响,宋代武人的服饰也偏向儒雅化。如《历代名臣像》中的南宋名将岳飞,就是头戴幅巾,身穿圆领长衫,一副儒将的形象。


二、形成宋朝服饰风格的深层次原因


那么,为什么宋朝的服饰风格比较简约朴素又拘谨内敛,且偏向儒雅化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1、儒学复兴尤其是程朱理学思想对于宋人的服饰产生了巨大冲击


到了宋代,以程朱理学为主体的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人的服饰穿着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儒学的思想下,人们试图恢复汉族服饰传统,强调“恢尧舜之典,总夏商之礼”,“仿虞周汉唐之制”。


在“存天理,灭人欲”、“言理不言情”等程朱思想的引导下,宋代服饰一改前朝服饰的大胆奔放和奢靡华丽,呈现出质朴、典雅的“理性之美”。

(宋代服饰受程朱思想的影响,大多偏保守内敛)

就连宋朝皇帝都亲自引导简约质朴的服饰穿着,如宋太祖赵匡胤,不但自己“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还让其亲属官员都奉行俭朴。


2、 重文抑武国策的影响


宋朝立国后,吸取了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士大夫开始受到重用,文臣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也大大提高。


而出于对文人士大夫崇高地位和超高待遇的尊崇和羡慕,文人雅士的吃穿住行都成了宋代社会争相推崇和模仿的对象。于是,宋代文人那种温文尔雅、内敛自然、质朴无华的服饰风范就成了宋朝的时尚潮流。


3、 复杂的地缘环境


宋朝的地缘环境比较复杂,周边有辽、夏、金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边境上摩擦不断,战事频繁。因此,宋朝承受的国防压力是空前的,如程颐在《上仁宗皇帝书》中所说:“戎狄强盛,自古无比。”

顶着外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加上严峻的民族矛盾,使得宋人对异族的文化和服饰格外歧视和排斥。而随着新儒学的日益发展,文人集团的扩大,外加对现实外部环境的不满,宋人的民族意识应声而起。


民族气节与爱国情怀的民族主义在服饰领域的具体表现,就是对本民族服饰的渴望以及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反对抵制。于是,传统的交领宽袖大袍开始回归,男性圆领襕衫的袖也呈现加宽趋势。


结语:


宋朝的服饰,上到王公贵族下到黎民百姓,其风格都偏向于质朴简约、内敛保守和儒雅化,而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着衣风格,是与宋朝特定的社会基础、复杂的地缘环境及独有的文化特色相关联的。一个时代的服饰往往带有时代的特征和历史烙印,服饰的历史也是一部文明史,而不同的社会基础和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了不同的服饰风格,大气瑰丽也好,简约质朴也罢,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画卷。正如著名美学家波德莱尔所说:“人类关于美的观念被铭刻在他的全部服饰中。”


本人专注历史相关问题,解答历史疑惑,+关注了解更多内容。欢迎转发、点赞、留言,记得关注我哦。

柚子爱历史


我们最常形容宋朝审美的一个词就是“简约”,但简约绝不等同于简单,素雅清淡也不等同于朴素。一言以蔽之,应该是低调的奢华。

王公贵族的服饰自有定制,以曲领大袖,腰间束革带为主要形式。另有窄袖 式样也是公服。这种服式以用色区别等级。如九品官以上用青色;七品官以上用绿色;五品官以上用朱色;三品官以上用紫色。到宋元丰年间用色稍有更改,四品以上用紫色;六品以上用绯色;九品以上用绿色。按当时的规定,服用紫色和绯色(朱色)衣者,都要配挂金银装饰的鱼袋,高低职位以此物加以明显的区别。时服是按季节赐发给官臣的衣物。宋建隆三年以后赐发的范围更加广泛,上至将相皇帝大将下至侍卫步军,赐发的品种有袍、袄、衫、袍肚、裤等。所以说简单朴素肯定不是宋朝王公贵族服饰的主基调。

宋朝经济繁荣,奢靡之风从王公贵族弥漫到中下层士庶,加上织造业发达,使得宋代服饰有着与唐代绚丽多彩不一样的奢靡风华。

一、真丝暗纹,品味卓绝

罗作为高级丝织品,却是宋人最常用的面料。宋代周瑀墓中出土的50多件衣物中,大多数为提花罗制品。宋代黄升墓中也出土了200余件不同品种的罗织物。出土衣物上的花纹亦较丰富,除一部分印花、印金之外,多数为暗花织物,极为精美。像是被称作“宋服之冠”的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七世孙赵伯澐墓葬中的丝绸服饰,纹饰题材多样,包含双蝶串枝、练鹊穿花、云鹤莲花等。同时出土文物织物品种齐全,有绢、罗、纱、縠、绫、绵绸、刺绣等品种,可见宋朝贵族的高雅品味。

二、 金线中的奢靡之风

因宋代朝廷禁止多色印染,工人便另辟蹊径,使在衣物加金的技术得到极大发展,有销金、贴金、间金、戭金等等十数种加金工艺装著衣服。所做的黄罗银泥裙、织金短衫、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不一而足,还有金鞋、金袜等等……。不仅普通百姓穿着加金的服饰,贵族士大夫自然更不会错过。

三、君子比德与玉

从三代起,贵族以佩玉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宋人佩玉更讲究简洁清雅,同时也开始收藏和使用文物玉器来彰显不凡品味。如赵伯澐随葬的南唐玉璧,是公元940年南唐开国皇帝李昪的祭天之物。此件文物尤为罕见和珍贵,可为中国历史学的知识体系填补空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