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截止北京时间9月12日下午16:00,猫眼数据显示上映快两天的《花木兰》总票房还不到一亿,单日票房甚至被《八佰》反复赶超。倘若不是诺兰的《信条》太难懂以至于玩脱了,《花木兰》的票房恐怕会更难看。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这样的首映成绩,很显然不是迪士尼大片应有的水准。

比票房更惨淡的,是网友的评分,考虑到疫情对院线的影响,沉不住气的迪士尼抢先通过流媒体以收费方式播放了这部影片,所以大部分美国观众以及一小部分中国观众都提前一周看完了影片。与美国观众相对中立的态度不同,中国观众几乎是一边倒地给出了低分的评价。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豆瓣5分以下的电影基本都难逃烂片定义,尽管国内上映两天后比之前增加了0.1分,可先入为主的力量是相当强大的,舆论与口碑也是具备雪球效应的,分数要想逆转基本不可能。我抱着比较低的预期看完了电影,说真的其实比想象的更好看,惊喜与意外也不是没有,但个人看法与言论都是不足以影响大局的。所以我想静下心来探讨一下,这一次迪士尼究竟做错了什么?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首先,迪士尼在作出流媒体首播这项重大决定时,应该已经为院线遇冷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

尽管对于真正的影迷来说,进电影院看电影有很多理由,可现实是版权与时间是吸引更多观众的首要因素,一旦这个因素没有了,就相当于把大部分观众都“赶出”了电影院。从经济角度讲,Disney+这一次可以帮助迪士尼不至于亏本,可从长远角度看未必是好事。

值得一提的是,豆瓣上给低分的网友,都是通过流媒体或盗版资源看完了整部电影,他们错过了什么呢?他们诟病得最多的一个硬伤是中国环境下拍出的电影,搭配英文配音中文字幕显得十分别扭。然而电影院首映时其实是中文配音并且是3D画面,流媒体上的不爽在电影院里并不会感受到。

迪士尼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没办法控制中国用户全都不看流媒体上的作品,更没有办法阻止他们看完后在网上发泄自己的愤怒。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其次,一向“高大上”的迪士尼,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二大、即将成为第一大的票房阵地,适当降低了姿态,决定拍一部“迎合”中国观众的新电影。

问题恰恰就出在“迎合”二字上。

我第一次去北京旅行是跟团去的,接待方听说我们一行人是四川人,立刻要求在每道菜里都增加了一把辣椒面……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我们大老远来旅行,是为了体验目的地,而不是强求“家”的感觉,否则旅行又有什么意义呢?你们在菜里增加一点辣椒面,这就是川菜了吗?连原本该有的风味都失去了。面对外来游客,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好好享受当地人的风土人情,四川人第一次来北京,最想吃的绝对是老北京杂酱面和北京烤鸭——价格暴涨后的烤鸭另当别论。

多年来,中国人最喜欢看的美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美国人自己讲自己的故事,因为中国人的故事中国人自己才更熟悉,九年制义务教育,无人不知花木兰,洋人们费心拍出的作品,无法避免会被挑出各种各样的毛病。没错,电影是艺术是可以改编的,故事是人写的,哪怕花木兰的历史事实也是无法百分百还原的,然而正如诺兰所说,现实就是现实,热脸贴冷屁股的尴尬这一次精准地嵌套在了《花木兰》身上。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说到这里,重点来了。

迪士尼可能有满腹的委屈,因为熟悉这部电影的影迷朋友们都知道迪士尼上上下下是真的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来打造这部作品的,制作成本与宣发成本也称得上是天文数字,甚至在剧本细节把控环节上,还专程到中国请教了很多相关人士,作出了必要的修改。

从电影的中国风细节上,处处体现着迪士尼的细心,从服装到妆容,再到武器以及城市风貌,全都有据可查,只是历史顺序不可能完全符合历史学家的考究,这是可以理解的,否则必须按照真实历史来处理的话,恐怕单单缺乏美感的衣服就会让电影性大打折扣。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而且,大家都知道,1998年迪士尼曾经出过一部动画片《花木兰》,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口碑也还算不错,豆瓣评分至今也在7分以上。平心而论,新《花木兰》不论如何也比旧《花木兰》强出太多,可中国观众的态度为什么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

答案是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实在是太快了,其实政商领域早就体现出了这种变化,而影视文娱的敏感度则相对滞后一些。

1998年是什么时候?香港刚刚回归不久,手机还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天下,更重要的是那时候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手机,连电脑都没有普及。那时候中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比今天要大得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1998年版花木兰动画片,女主原型甚至都不是中国演员。

在那个时候谈文化自信,是有些奢侈的,也是过早的。所以当中国观众看到神往已久的迪士尼公司居然推出了中国元素动画片,主角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花木兰,画风与音乐秉承了《风中奇缘》等迪士尼作品的一贯品味,内心必然是激动的。

所以,那时候对动画片《花木兰》的评价与回忆,放在今天是不合时宜的,就好比你小时候喜欢吃的一种糖果,在今天看来也许是很普通甚至有些廉价低至。

刘亦菲版《花木兰》票房遇冷评分扑街,这一次迪士尼做错了什么?

今天的大环境,与1998年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中国在2009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持续二十年高速发展的除了经济技术,还有文化。迪士尼显然是忽视或者轻视了这样的重大变化,这一次在《花木兰》身上运用的打法,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老师准备见到一个二十年未曾谋面的学生,带了当年学生最喜欢看的小学课外书,殊不知那学生早就长大成人,还打拼到了权威媒体的主编。

老师还是那个老师,学生早已不再是那个学生。刘亦菲版《花木兰》并非粗制滥造之作,却也只能换回一声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