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自治”,小區有了主心骨,清石嘉苑的“油汙問題”終於解決了

以前,清水塘街道井墈社區清石嘉苑有一道“奇觀”——222戶居民,到屋第一件事便是站在門口擦鞋,不然,鞋子擺在屋裡,自己受不了,擺在外面,別人受不了。其實,大家的鞋和腳都沒有問題,而是小區公共區域的油汙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近日,這個困擾大家已久的“老大難”問題終於得到解決。再次證明,在黨建引領下,習慣了“企業辦社會”的“老國企”們,認真玩起“自治”來,效果真是槓槓的。

“黨建+自治”,小區有了主心骨,清石嘉苑的“油汙問題”終於解決了

清石嘉苑小區議事會第一次會議現場 記者 李卉 攝

“黨建+自治”,解決群眾急難愁盼“頭號問題”

清石嘉苑房齡20年左右,長期以來,各種問題無人牽頭處理,特別是前文提到的油汙問題更是業主急難愁盼的“頭號問題”。

“一共40個門面,部分經營餐飲生意,因為油煙直排、下水道淤塞等原因,十分髒臭。”小區黨支部書記、業委會副主任易劍介紹,這些門店的後廚基本就在居民樓單元入口處,居民上下樓時都要通過油汙帶,難免踩一腳油汙,大家怨聲載道。

“黨建+自治”,小區有了主心骨,清石嘉苑的“油汙問題”終於解決了

“小區要想管理好,還得引導業主‘自家的孩子自家抱’。”清水塘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下半年,在街道和社區的指導幫助下,小區順利完成業委會換屆選舉。之後,清石嘉苑又作為試點,率先成立小區黨支部,建立了議事會制度,支委、業委會成員、社區網格員、樓棟長成為議事會的常駐代表,一批有熱情、有責任心的業主紛紛參與,大家決定從“頭號問題”開始辦起,經過測算,徹底解決油汙問題需要花費6000元。

“我出2000元!”一戶飯店老闆率先表態,這個錢,必須出。

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牽頭,商戶積極響應,6000元很快湊齊。專業施工隊伍隨即進場,隨著管道更換到位、整體清掃完畢,之前的油汙帶不見了,路面恢復乾淨清爽,大家終於可以高興地進出了。

“住了十幾年,這兩年變化特別大。”居民劉曉明說,不僅僅是環境面貌的提升,更指業主們心齊了,各種事情就好辦了。

這兩年,長期佔據停車位的6臺殭屍車被清理,新安裝的9盞路燈點亮了小區,13個監控攝像頭讓大家安全感倍增,快遞站、充電樁、直飲水機都有了,讓大家的日常生活便利起來。

硬件改善、“軟實力”升級,居民盡享發展紅利

其實,清石嘉苑小區的變化,只是清水塘街道全面推行“黨建+居民自治”“網格+網絡”治理模式的一個縮影。

清水塘街道位於清水塘老工業基地腹地,聚集著株冶、株化、煤氣公司等多個企業生活區,其中4萬多居民或是職工或是家屬,佔到轄區總人口的七成。企業搬遷或關停之後,職工們的個人前途、家庭歸屬、社區認同等問題,給地方基層治理帶來了巨大挑戰。

自去年以來,清水塘街道依託央企“三供一業”及老舊小區改造契機,主動做好城市更新與基層治理的大文章。1.5萬平方米違章建築被拆除,城市道路及汙水管網全面提質,在老舊小區改造中,1.3萬居民的生活環境得到大提升。街道“睦鄰社”、社區“睦鄰吧”相繼開放,小區電梯安裝陸續啟動。湘天橋農貿市場成為我市第一家綠色智慧超市,井墈工業博物館成為全省第一家社區博物館。

硬件提升,讓大家享受發展紅利。“網格+網絡”“黨建+自治”兩條秘籍,則促使居民不斷修煉、提升自治“軟實力”。

從2018年開始,清水塘街道在全區率先試點“網格化+信息化”基層治理模式,政務服務一窗辦、一網辦、上門辦、用服務效率與質量,換來群眾滿意度,今年1—10月,全街道共登記網格事件2234件,結案率99.6%。

為打通基層治理“最後一百米”,去年以來,街道黨工委按照“因地制宜、應建盡建”原則,對轄區小區人口數、黨員人數進行全面摸排,設置小區黨支部36個,指導新成立及業委會換屆40餘個。用“黨建+居民自治”這把“金鑰匙”,解鎖基層治理難題,由此,一個個原本對政府依賴度高的無人管小區,漸漸實現了有人管事、有人理事,自己管好自己的事。

5天銷售2萬公斤,一顆顆福柚“講述”鄉村蝶變

“不好意思,今年早熟品種全部賣完了”“是的是的,只能等明年”……

最近,大沖村村民程蓮球每天都要接多個詢問柚子的電話。上個月,她家的柚子創下了5天2萬公斤的銷售紀錄,在10月31日舉行的石峰區首屆九郎福柚評選中也拔得頭籌。

享受到發展紅利的並非只有城區居民。清水塘街道下轄的大沖村、白馬村、九塘村環繞九郎山、都屬綠心地帶。種柚子樹的習慣由來已久,可以前村裡來的人少、出去的人多,大家也沒心思鑽研技術、擴大規模。近年來,隨著九郎山植樹造林、企業退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原來的村莊變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秋瑾故居、四季花海、九郎山綠道,已經成為經典研學遊線路,帶來人氣滿滿,這些變化讓大家嗅到了商機、有了奔頭,一個個被打包運走的柚子,儼然成了形象大使,把九郎山下“幸福生活很清甜”的故事帶到全市、全省。

不僅僅是大沖村,今年7月,白馬村農貿市場實現整體搬遷,既消除馬路市場安全隱患,又活躍了集體經濟。如今,村裡又自籌40萬元投入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引進專業團隊,開發大棚體驗式農業;九塘村新村部建設正如火如荼,養蜂產業帶動集體增收……

賞一路風景、享一路幸福,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這裡的居民們正攜手共建家園、創造美好生活。

(記著 李卉 通訊員 彭嬋 譚洪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