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

白楊樹下談歷史


個人覺得有一下幾點吧:

1.教育基礎雄厚。在17世紀整個德國基本上實行了全民教育,這方面比英法要完善也更加重視。

2.一戰後,各國因各自利益,特別是英法美,使得對制裁德國的態度差異很大。法國想搞垮德國,因為他不希望自己臥榻前睡個猛虎,而英國為了牽制法國,不希望在歐洲大陸上出現法國一家獨大的場面,所以他只希望得到經濟補償而不想搞垮德國。美國雖然剛剛超越英法,但是由於他遠離歐陸,為了在這一區域有影響力,所以他希望有個代言人,因此美國不希望德國從此一蹶不振。最終扯來扯去德國很多基礎設施等工業能力得到了保存,而且經濟並未完全垮掉。

3.德國相對於英法來說是一個新興國家,國內資產階級發展慾望強烈。而英法作為數百年的老牌強國,國內的保守勢力頑固,對發展也有一定的阻礙。

4.機遇好。恰好趕上第二次工業革命,併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相比保守吃老本的英法,較早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德國的崛起也有了一個大的飛躍。


天意學歷史


眾所周知,在一戰戰敗後的僅僅20年時間裡,德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就以驚人的速度恢復到戰前水平。反觀英、法等國雖然取得了一戰勝利,但是在二戰時面對德國的攻勢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那麼這種情況是如何出現的呢?本次筆者就通過一戰後世界政治局勢和德國國內本身因素,來為廣大讀者一探究竟,為何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恢復如初之快!


一、一戰後德國所處的世界政治局勢轉變,是促成德國快速恢復的重要原因!

1.第一階段以1920年凡爾賽條約簽訂至1933年希特勒政府上臺為時間界限,在此階段西方主要國家對德策略以限制為主!

在高中歷史課上,我們都學過《凡爾賽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一戰的正式結束!《凡爾賽條約》的全稱是《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從合約名稱上我們就可以知道,這是以英、法、美為首的戰勝國對戰敗國尤其是德國的和約,這個條約的最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削弱德國。但是英、法、美出於自身利益前提下,對德國的限制雖然很嚴厲,但是也留有了餘地,為德國日後快速恢復埋下了伏筆!

法國對德態度:

因為《凡爾賽條約》的會議談判地點是設在了法國巴黎,作為一戰嚴重受損國,和德國曆史上的血海深仇法國,自然主張最大程度上削弱德國的實力,法國總理克里蒙梭提出了一系列嚴格對德要求,希望德國從此一蹶不振,保證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霸主地位。

英國對德態度:

雖然英國在一戰中,有大量士兵及民眾犧牲,國內要求嚴懲德國呼聲很大。但是,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還是出於傳統的“大陸均衡”政策,不敢過分削弱德國。仍然希望在歐洲大陸上,德國能給一定程度上限制法國霸權,以達到維護自身世界老大的地位。

美國對德態度:

美國在一戰時,奉行的是“光榮孤立政策”既大力發展貿易的同時,不過多的介入歐洲的政治事務,以免參與大戰。因此,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安撫德國並保證平等的貿易機會並順利收回戰爭債務。

最終,經過三國首腦相互之間的多輪談判,《凡爾賽條約》最終確立了各項條款,德國以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賠款1320億馬克(直到2010年德國政府才還清)的代價結束了戰爭!


《凡爾賽條約》的簽訂並沒有徹底解決一戰遺留的各項歷史問題,尤其是在談判時,根本沒有讓德國政府參加,因此,有很多歷史學家說二戰其實就是一戰的延續。借用歷史學家安東尼·倫廷在其著作《勞合·喬治、伍德羅·威爾遜和德國的罪行》一書中對《凡爾賽條約》評價:《凡爾賽條約》是女巫調製的適應人口味的什麼成分都有一點的藥劑……威爾遜主義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安撫德國,克里孟梭的成分太少,不足以威懾德國;威爾遜的成分足以招人輕視,克列孟梭的成分又足以激發仇恨”


2.第二階段以1933年希特勒政府上臺至1939年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前為時間界限。在這一時期,隨著蘇聯的逐漸強大,英、法、美等國由對德嚴格限制轉為培植德國以對抗蘇聯,伴隨著“綏靖政策”及希特勒政府的上臺,德國的國際環境逐漸寬鬆!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行了一場大洗牌,其中影響較為深遠的就有沙皇俄國覆滅,蘇維埃政府的建立。西方資本主義與新生的蘇聯從政體上來講可以說是天生的死對頭,蘇聯號召“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國家宣言,更是西方各國的眼中釘肉中刺。在《共產黨宣言》中的“共產主義的幽靈”,堂而皇之的在東方的大國開始執政,這是西方各國萬不能容忍的!

《共產黨宣言》:“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遊蕩。為了對這個幽靈進行神聖的圍剿,舊歐洲的一切勢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國的激進派和德國的警察,都聯合起來了。”

因此,隨著蘇聯的逐漸強大,作為距離蘇聯最近的、可作為承擔保護西歐各國免受蘇聯武力入侵的德國,就成了英、法、美等各國的香餑餑,以上三國的對德政策也由限制轉為扶持,並逐漸演變成了世界史上臭名昭著的“綏靖政策”!

綏靖政策究其本質,其實就是英、法、美等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以犧牲弱小國家為代價,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妥協的政策!

“綏靖政策產生”原因:

1.資本主義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

1929年,資本主義爆發了第一次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各國的經濟破產,加劇了世界的緊張局勢,部分國家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而走向了對外侵略的道路,如日本入侵中國、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等等。在這一時期,由於三個大國也受到經濟危機的衝擊和本國國民,剛剛經歷一戰不久厭戰情緒高漲,而坐視這些國家的入侵。

2.英法美等國意圖禍水東引,培植德國對抗蘇聯

前文已經講了,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的先天矛盾,遏蘇扶德就成了英法美三國的外交政策轉變的重點,具體扶持計劃如下:

首先,在1924年根據英國的提議,戰勝的協約國各成員通過了由美國銀行間道威斯確定的通過恢復德國戰後經濟,以要求德國重新支付對戰勝國戰敗賠款的《道威斯計劃》。德國通過該計劃,對國內經濟的恢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執行的五年時間,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而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同時,重新收回了被法國搶佔的魯爾工業區。

等到1929年,德國藉口國家財政破產,無力繼續執行《道威斯計劃》。為了不讓德國徹底衰亡,無力還款,英法美等國又進行會議,最終通過了《楊格計劃》作為《道威斯計劃》的替代方案。根據該計劃,降低德國的賠款額,並取消對德國的經濟管制。等到1932年洛桑協定,對德國的經濟限制進一步解除,等到33年納粹黨上臺之後,德國宣佈不承認任何賠款,至此,德國的經濟約束就徹底解除了。

在1933年希特勒執政之後,納粹德國早已不滿足當時的國際地位,轉而開始頻頻對外出手,發展軍備、搶佔失去領土,吞併奧地利。在1938年的《慕尼黑協定》中,英、法、德、意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強行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割給德國,已換取德國向蘇聯進攻。《慕尼黑協定》作為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的頂峰,使得德國徹底放開了束縛的手腳,戰爭的到來成了遲早的問題!


二、希特勒政府的上臺,是德國快速崛起的內部因素!

1.一戰後德國經濟崩潰、民眾復仇情緒高漲,是希特勒政府上臺的重要內因

一戰後,新上臺的魏瑪政府喪權辱國,德國割讓了東部領土給波蘭而失去了重要的鐵與煤礦產地。同時,普法戰爭贏得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也重新歸還給法國,導致德國礦石開採量急劇萎縮,較戰前減少70%。此外,德國還需要對戰勝國依據《凡爾賽條約》支付大量的賠款,由於賠款數量巨大,魏瑪政府不得已開始大量印鈔,由此引發了全國性的通貨膨脹,這裡舉一個簡單例子“民眾要買一個普通的牛奶麵包就要支付800億馬克”。1923年,法國就德國未按時賠款,而出兵佔領了德國的另一個工業重鎮,魯爾地區,導致德國國內經濟環境日益惡化。這一系列的內外交困,加劇德國國內民眾對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強國國民身份的無比懷念之情,也加劇了對戰勝國的報復之心。

在此背景下,宣揚民族主義、大復仇主義的希特勒納粹政府的上臺,也就成了順理成章之事,德國從上至下,都懷著一雪前恥,報復法國的思想,從當時德國國內情況看,重新發動戰爭就是或早或晚的問題。


2.希特勒政府上臺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是德國能給快速恢復的最重要原因

經濟方面:

希特勒政府上臺後,首先宣揚“日耳曼至上的民族主義”,從猶太人手中搶佔了大量的財富,作為德國發展的啟動資金。同時,利用美國的一系列貸款、實行計劃經濟政策,納粹德國在兩個四年計劃的重點發展後,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對外,停止向協約國賠款,極大減輕了德國的國內財政困難。在193納粹政府剛執政時,國民生產總值僅為737億馬克。等到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工業方面: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工業生產總值,回落到1888年的水平。但是由於大量復員兵參加工作,致使德國的勞動成本極大下降,可以與英法打價格戰,以相對低廉價格傾銷商品到海外,躲過了戰後世界性經濟危機。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和英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佔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德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

軍事方面:

在希特勒政府上臺之後,開始實行全民兵役制度,並極大提高軍人地位。在二戰爆發前,德國約有人口8千萬左右,在整個二戰中,納粹德國累計動員兵力達到1700萬左右(佔全國男性人口的40%左右)這一驚人數據!


3.最後,對科技、文教事業的重視是德國能給快速恢復的另一原因

在戰後,德國雖然飽經摧殘,但是一直沒用放棄對教育的重視。等到,希特勒政府上臺後規定:“6—12歲的兒童必須入學,納粹德國也成立是全世界最早普及“義務教育“的國家”。同時,因為受到英、法等國的軍備限制,德國在軍事裝備研發上另闢蹊徑,在全國建立飛行俱樂部以培養空軍飛行員、用拖拉機場當偽裝,研發坦克。縱觀整個二戰歷史,德國一直以裝備優良、先進著稱於世。

同時,德國在高尖端武器的研發上,也一騎絕塵領先世界,從一戰結束到二戰前,德國共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在科技上仍然碾壓世界。


最後,從筆者讀過二戰相關研究文獻資料來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可以說是偶然事件中的必然!德國能夠如此之快的恢復,歸根結底還是由於英法等國綏靖政策,給予了德國較為寬鬆的發展環境導致的,如果像二戰後限制德國那樣嚴厲,相信即是德國仍然發動戰爭,但是戰爭的規模和對各國的破壞,應該是極大減小的!


侃古聊今說歷史感謝您的觀看!

希望廣大讀者能夠多多關注,讓我們一起學習、共同成長!


侃古聊今說歷史


從1918年一戰結束,到1939年發動二戰,作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再度成為了歐洲霸主,竟然再度擁有了發動二戰、挑戰其他歐洲列強的實力。那麼,一戰後的德國是如何迅速崛起的呢?

德國雖然是一戰戰敗國,但科研能力工業體系仍然強大

1918年11月11日,隨著德國正式宣佈投降,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德國作為一戰戰敗國,雖然在經濟、領土等方面面臨著巨大損失,但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卻為未來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諾貝爾獲獎者德國化學家赫爾曼·費歇爾

德國的科研能力到底有多麼出色?我們以人們津津樂道的諾貝爾獎來舉例,從1901年諾貝爾獎首次頒發,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在此期間一共獲得了18個諾貝爾獎,這個數字大家或許有些模糊,但橫向對比一下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恐怖。同一時期,法國獲得了16個,同屬老牌帝國的英國只有5個,此外瑞士4個、意大利4個、美國3個、西班牙2個。

德國在工業經濟領域的表現同樣極為出色,要知道在1880年—1900年的“第一次經濟奇蹟”期間,德國的工業能力便已經排名世界第三,憑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德國到1913年時,經濟總量便已經佔據全球的14.8%,這已經超越了老牌帝國英國的13.6%,僅次於美國的32%。而在貿易領域,一戰前的德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貿易國,僅次於英國。

憑藉出色的科研能力,再加上雄厚的工業體系,德國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便建立了包括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和大規模化學在內的很多關鍵部門,例如在鋼鐵行列,憑藉托馬斯法與平爐等工藝的普及,一戰前德國的軋機生產已經佔據了全球總量的44%左右。

而正是由於德國的科研能力十分出色,使得德國擁有著大量出色的科研人員,這為德國在一戰後科研工作的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基礎,要知道在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前的二十年裡,德國人便又獲得了24個諾貝爾獎,而同一時期美國只有20個,英國19個,法國11個,荷蘭3個,意大利3個。

一戰結束後,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雖然回落到了1888年的水平,但德國的工業體系卻得以較為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再加上出色的科研能力,阻礙德國崛起的最大問題,其實就是沒錢,鉅額的戰爭賠款,使得德國在工業重啟方面面臨著嚴峻的資金困難

道威斯計劃的出臺,為德國崛起提供了資金保障

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對於戰敗國德國來說,無論是喪失的13.5%領土,還是軍隊編制和武器裝備的嚴格限制,都不是最大的問題,更為恐怖的是高達2260億馬克(約合113億英鎊),且全部需要以黃金支付的戰爭賠款,這嚴重阻礙了德國的戰後恢復。

△《凡爾賽和約》簽訂

雖然經過削減,但德國的戰敗賠款仍然高達1320億馬克(約合49.9億英鎊),無力恢復經濟的德國,為了償還貸款只能開動印鈔機,然而此舉又加劇了德國的通貨膨脹,使得本就脆弱的戰後經濟雪上加霜。眼看情況將持續惡化,在英國提議下,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了兩個專門委員會,旨在幫助德國平定國內金融和迅速恢復戰後經濟,從而確保戰爭賠款能夠按期進行。

這兩個專門委員會的主席便是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在經過研究後,道威斯於1924年4月9日擬定了一份解決戰爭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的倫敦會議,在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等國討論之後得以通過,並於同年9月1日生效。

△道威斯計劃簽訂

所謂道威斯計劃,其主要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由協約國為德國提供高達8億金馬克(約1.9億美元)的貸款,並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穩定貨幣。二是鼓勵私人銀行向德國進行資本輸入,幫助德國經濟復甦。三是戰爭賠款如發生問題,一律交由仲裁委員會解決,任何一國不得單獨對德國實行制裁。

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可以說對德國上世紀二十年代後半期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1924年至1929年,德國先後支付的戰爭賠款雖然高達110億金馬克,但所獲得的各種外來貸款卻高達210億金馬克(約合50億美元),而其中僅美國便為德國提供了22.5億美元,幾乎佔到一半。

憑藉出色的科研能力和完整的工業體系,再加上覆原士兵重新融入工業製造,在獲得了經濟支持之後,德國的戰後經濟得以迅速復甦和發展,到1927年時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便再度恢復到了1913年的水平。例如西門子和柏林AEG再度恢復了1914年以前的市場地位,而德國的汽車和卡車庫存更是從1922年的12.5萬增加到了1928年的約47萬。

二十年代後期經濟大蕭條,道威斯計劃破產德國迎來轉機

一戰結束後,世界經濟開始進入空前的大繁榮時期,然而這種繁榮背後卻是暗流湧動。英法兩國雖然是德國的債權國,但美國卻又是英法兩國的債權國,在德國進行戰後恢復的同時,美國也從各協約國收回了約20億美元的戰債本息。

△一戰後的表面繁榮

這種經濟怪圈的結果,就是一批又一批的美元從美國流入德國(德國獲得的外來貸款美國幾乎佔到一半),再以戰爭賠款的方式流入協約國,最後又以戰債形式流回美國。結果,一戰後貨幣開始源源不斷的流入美國,這使得美國的黃金貯藏量從1913年的19.24億美元瘋狂增長到了1924年的44.99億美元,佔到了世界黃金總貯藏量的一半

因此,一戰後世界經濟的繁榮,其實是一種極不均衡的繁榮,這種不平衡雖然在初期由於美國的對外大規模貸款和投資被抵消,但這種抵消反而又加劇了這種不均衡,可以說形成了一種死循環。終於,從1929年開始,由於這種不均衡到達了極致,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大蕭條開始了。

經濟大蕭條爆發後,1929年德國以此為藉口,宣佈無力償還貸款,要求重新確定賠償總額和賠付年限,並要求取消外國財政監管,撤走萊茵區的駐軍等。至此,道威斯計劃徹底宣告破產,並隨後被1930年新出臺的揚格計劃所取代,德國的賠款額被降低,經濟管制也被取消。

1931年6月,德國總統興登堡再度宣佈,因經濟的持續惡化,德國仍然無法支付賠款。於是,從1932年6月至7月,英國、法國、意大利、比利時、日本、葡萄牙、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希臘、美國、德國等國舉行洛桑會議,各國達成如下協議:一是不再迫使德國馬上賠款;二是免除德國九成債款,併發行債券,戰爭賠款由原本的330億減至30億馬克;三是隻有美國減免盟軍所有戰爭債款,以上條款才會生效。

△美國總統胡佛

時任美國總統胡佛表示,延期償付權根本與債款無關;延期償付權屆期後,德國的仍要按楊格計劃的規定賠款。但以上計劃最後都全數失敗,德國再也沒有進行任何賠償,納粹黨上臺以後,更是不承認任何賠款,楊格計劃遂告終結。

希特勒納粹黨的上臺,德國開始徹底迎來複興

到1929年時,雖然德國的經濟已經實現了一定復甦,但由於經濟來源主要為外國貸款,再加上經濟大蕭條的來臨,德國因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傾銷福利,也隨著老牌帝國為自保紛紛成立貨幣經濟區(也稱貨幣區)而喪失銷路,德國的經濟可以說再度處在了崩潰邊緣。

△崩潰邊緣希特勒和納粹上臺

到1933年,德國的失業人數高達600萬,再加上400萬的臨時工,加上其家屬,可以說當時德國6600萬的人口中,有一半人都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這使得德國國內的矛盾極為尖銳,甚至一度陷入內戰之中,德國政壇為此開始劇烈動盪,並最終促使了1933年希特勒和納粹黨的上臺。

希特勒在上臺後的第三天,便發表了著名的《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工人,向失業展開一場大規模的全面進攻”。而希特勒也的確是說到做到,隨即便投入到了經濟自救當中。

而此時的美國又起到了關鍵作用,一戰之後美國經濟的迅速繁榮,使得其已經具備了挑戰英國戰前地位的可能,雙方的博弈關鍵就是德國。希特勒上臺之後,為了緩解國內經濟壓力,美國開始大量向德國輸出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則向其提供金屬、合金和生鐵,依靠著原有的工業體系,德國從此開始走上發展快車道。

從1932年至1937年,德國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增加了一倍。而到了1938年,德國的失業率下降到了1.3%,不僅低於美國的1.89%,更要遠低於英國的8.1%,比利時的8.7%,荷蘭的9.9%。

△以軍事工業為支柱的德國經濟

短短數年間,戰敗的德國不僅實現了經濟的全面復甦和崛起,在內政、軍事上更是獲得了全面的提升。然而,這次經濟大蕭條,雖然給了德國崛起的機遇,但由於缺乏工業原料和產品銷路,德國的工業主要集中於軍事工業,這種經濟復甦,本就是以不斷對外擴張為前提的,這種擴張又促使了國內部的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膨脹,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又將德國推到了戰爭邊緣。

如上所述,德國在希特勒上臺後實行的以軍事工業為支柱的國家經濟,再加上全球經濟蕭條的大背景和各大老牌帝國為自保而實行的貨幣經濟區,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實際上已經無法避免,而崛起之後的德國,為了與老牌帝國爭奪工業原料產地和產品銷路,也註定了他必然成為二戰的主導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