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水浒传》中的“正斗在分际处”,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东方评史



这是个争论已久的话题。

关于分际的缠斗与吵闹,其实已经很长时间了,甚至有的人为此还动了真格的,真的打算也在久议不绝时来一次龙虎斗,判断一下儿真正的分际到底是没分出输赢还是一方早已岌岌可危。

这句话最显著的出处就是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俩个人的争斗──那时节,林教头早已走投无路,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一方面白衣秀士处心积虑的要撵他走,怕留下他给山寨带来灭顶之灾;另一方面是林冲早已家破人亡,上有官府缉拿高俅紧逼,下有江湖险恶人心不古,已然到了无路可走无家可归的凄惨地步,要是再没有一个“投名状”的话,怕是不知道还有哪里能容身收留。

而巧合的是,唯一的单一路人,就是同样被湮蹇困厄的青面兽杨志。俩个人都没好气,自然举手不留情,抬脚不让步,几乎是平生所学都派上了用场。

书中的描写说到俩个人斗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输赢,又斗了十多回合,正在分际之时,被山上下来的落魄秀才急忙叫停,方才结束了这场龙争虎斗。


而有的人认为:分际就是俩个人斗到了节骨眼上,眼花缭乱的分不清你我,证明俩个人的武艺都很高强,功夫基本在伯仲之间──这样的说法实在难以苟同。

按目前较为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来讲,分际(fèn jì),意指界限,程度,相近的词语如分野等。如果按字面理解,这个就是到了一定界限的时候。而所谓的界限,当然就是俩个人实质上已经分出了高下,不然的话,何来界限之说?

另一个程度,是形容当下的行进情状,意即打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有人说是俩个人打得难分难解,不可开交,而不是分出了胜负。

而参考阅读书中的描述,显然不是后者的描绘,因为作者在这里特地强调了前三十回合,和后续的十多回合。作者在这里很用心,是分了两部分来加以阐述的。头一部分,那三十回合,应该就是后者的程度水平,也就是难分难解的不可开交程度,几乎是缠斗在一起,说明俩个人争斗都很用心,也都希望能战胜对手;后一个部分,则将事件进行了行进式演进,经过一番凶争恶斗,俩个人的档次已然出现分化,也就是能力分野,是说俩个人中,一个人已经占了决定性上风。

所以,这个所谓的“分际”,不是打得不分你我,而是已经到了胜负点。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王伦是打心眼里不愿意收留林冲的,就是因为林冲的能为太大,让他自己心里直打鼓,怕万一惹毛了这位太岁爷,收拾了他们几个三脚猫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所以,王伦的心里特别忌惮林冲的存在,恨不得立刻赶他下山,以绝后患。但这林冲却实在是无处可去,又不好发作,更不能发作,只好暂且忍下这腌臜气,按人家的驱使去走。

偏这王伦是耗上了林冲。就是怕全伙山寨人马顷刻之间被林教头包了饺子打了秋风。

王伦直接表现在行动上的就是,能撵走绝对不留。所以才冷嘲热讽的让林冲去纳个投名状,否则的话,连山寨也不要上了,直接别投大寨歇马去吧。

而这王伦也是看到了林冲和杨志俩个人的较量。虽然自家不是什么武林高手,但久混江湖,自然也能看出眉高眼低,况且又是观察了好久,眼见有人顶不住了,才急切之间忙喊住手。

这是因为王伦又看到了一个威武大汉,能和豹子头斗上三五十合的人,在他眼里就是绝对的英雄好汉,这是其一;二一个当然是他已经心里有了进一步盘算:既然林冲难耐那么大,何不将这个青面汉子也留下来,一来为山寨添上一位猛将,二来也好制衡林冲的猛可里突然发作。

而这第二点,才是王伦喊停的真正原因。因为王伦也想到了,

若是这么无情的赶走林教头,于柴大官人面上也不好看,也会低看了他这个胸无点墨的落第秀才,于后路也会无着,怕是伤了江湖人士的心,再要招兵买马邀揽人才,怕是不能成行了,所以,从那一刻起,王伦就改了主意,打算既收下林教头也邀请青面兽,俩个人为山寨如虎添翼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当然是青面兽时刻提防豹子头。

而那个“分际”,在王伦眼里已然再清晰不过,那就是青面汉子已然处于绝对下风,被林冲逼到了绝路,再不喊出口,恐怕是青面汉子一招不慎一命呜呼了,故而急切叫停了这场龙虎斗。

所以说,这里的“分际”,绝对不是什么斗到酣处的意思,而是林教头把青面兽逼到了墙角,也就是分出了输赢胜负。


图片来自网络


红尘弥勒


开场白咱就不说了,还是直奔主题吧。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争议一句《水浒传》中的一句术语:分际!

其来源是林冲火烧草料场以后,被逼无奈投靠水泊梁山,怎奈大寨主王伦难以相容,逼迫林冲缴纳“投名状”。

“投名状”顾名思义就是下山杀一个人,割下他的首级交给山寨,以表明已经再也没有后路真心投靠。

林冲无奈,只得依照行事。

也是机缘巧合,恰巧遇上了前往东京买官的杨志,于是二人就在山脚之下厮杀了起来。

书中是这样说的: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生的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块青记,挺手中朴刀,高声喝到:“你那泼贼,将俺行李财帛哪里去了?”

林冲正没好气,哪里答应,圆睁怪眼,倒竖虎须,挺着朴刀,抢将来斗那个大汉。

此时残雪初晴,薄云放散,溪边踏一片寒冰,岸畔涌两条杀气,一往一来都到三十个回合不分胜败。

两个又斗了十数合,正斗到分际,只见山高处叫到:“两位好汉不要斗了!”

林冲听得,蓦地跳出圈外来,两个收住手中朴刀。

也就是这一段中的“分际”二字引起了读者巨大的争议。

关于“分际”不外乎两个说法:第一是喜欢林冲的人认为两人马上就要分出胜负了,胜者肯定是林教头。

第二种说法是两人正处于激烈打斗阶段,胜负未定。

于是我再次百度了一下,但百度对此并未给与详尽的说明,只是含糊其辞地说“紧要关头”或者“分寸”的意思,简直是含糊其辞。

那么是不是上述说的这个意思呢?

在明清小说的古典文学当中,在描述双方交手时一般分为马上部分和步下部分。

马上交手和步下打斗有着很大的不同,马上交手一般是一来一往便是一个回合,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缠斗。

而步下打斗则完全不同,两人在交手时很容易陷入绞着状态,是很难分开的。

但是我又翻遍了《水浒传》,这才发现步下打斗的场面中用到“分际”这个术语的地方并不多。

在《水浒传》中,步下打斗大概分这么几个意思:第一是拥有绝对优势的人对阵实力较差的人,比如鲁智深对阵李忠,武松对阵飞天蜈蚣等,在很短时间之内就分出了胜负,所以用不着“分际”这个术语。

第二是两大高手偶然相遇起了冲突,在经过一番打斗之后,有一方拖地跳出圈外大叫“少歇!”

比如鲁智深在赤松林大战史进、杨志在二龙山下和鲁智深的一番大战等。都是一方主动叫停,于是打斗也就结束了,所以也不会出现“分际”这个术语。

第三是交战双方谁也不肯退下,誓要一定分出个胜负,不死不休。

这其中有三个场面比较突出,一是杨志和林冲的打斗,二是刘唐和雷横的打斗,三是鲁智深大战方腊阵营里的宝光禅师。

但是刘唐和雷横的打斗是吴用劝开的,虽说当时两人未见胜负,但事后吴用曾这样对晁盖说雷横只办的架隔遮拦,再斗下去雷横必然有失性命。

而鲁智深大战邓元觉五十个回合不分胜负,有人曾断章取义地说武松眼看鲁智深快要不行了,这才挥刀助战。

其实事情完全不是这样,鲁智深和邓元觉二人正是对手。

方天定曾私下里对石宝说道:“只说梁山泊里有个花和尚鲁智深,不曾想原来如此了得,斗了这许多时,不曾折半点便宜与宝光和尚!”

石宝也说:“小将也看得呆了,不曾见这一对敌手!”

这说明二人的武艺旗鼓相当,不相上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打斗时如有一方不敌,在元明清的古典文学里面一般是用“渐渐力怯”、“料到斗不过”或者“逐渐不支”和“架隔遮拦不住”等形容!

在此根本就不会出现什么“分际”。

如果一定要用“分际”来形容二人的打斗,一定要有这么几个前提:第一双方实力不相上下,第二打斗激烈誓要分出个胜负高低,第三由于切身利益所趋,谁也不肯主动退出战斗。

而林冲和杨志当时就处于这种情况,林冲如果没有投名状就无处安身立命,杨志如果丢失了财物,就等于断了后路,所以谁也没有主动退出打斗的意愿。

但大家应该知道一件事,不管是街斗也好、擂台比赛也好,还是其他一些赛事,既有激烈的酣斗时刻、也有暂时分开脱离时刻,我想这个“分际”应该是指的在经过一番激烈的交手之后暂时分离的意思。

分,应该是指分开。际,指的是短暂的时刻。合起来的意思应该是暂时分开的时刻。

这和要马上分出胜负,或者是即将分出胜负没有半点联系。

其实古人也讲究简称,而且简称比现代人还要深入。

也就是说王伦在二人暂时分开之际,才有机会大呼二人住手。

而且在以后的描写之中,不管是作者施耐庵还是寨主王伦,都丝毫没有说杨志武艺不如林冲的地方。


东方评史


水浒传确实是一部好小说,但里面的错别字很多,也许是施耐安之大意所造成,比如题主问,水浒传里的:正斗在分际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以本人浅薄的理解是正斗在分胜败的时候,理解的对于不对,请勿认真,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