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住不炒下二手房的保值增值思考

昨天晚上看到一个关于房地产的问题,心血来潮码了一通字,现在整理一下作为一个单独的帖子发出来大家讨论一下,希望各位看官求同存异。

2016年以来这一轮的房价上涨,已经把房地产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金融行业,不然大老板不会说房住不炒。大部分销售的房子其实是金融证券。近年来交房的小区,多数不到50%的入住率,相当一部分连30%都没有。买得起动辄几百万上千万的房子的,有几个缺房子住?大家都拿买房作为一种保值增值的手段,960万平方公里都参与了这一轮史诗级的炒作。问题在于,高位买进的房子真的能够更高位卖出去吗?

首先我想讨论流动性的问题。金融资产最可贵的品质是流动性,其价值随着流动性的缺乏而指数级递减,没有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是没什么价值的。

香港李老板13年开始卖资产,15年左右完成大部分出让,顺利换成外币出海,这个操作对时间和政策的拿捏是神级的。国内不少愣头青当时还嘲笑李老板错过了16年以后的暴涨。关键问题在于,对于和记黄埔这种跨国公司来说,美元英镑才是硬通货,15年是大规模换汇出海的最后窗口,换句话说,14、15年是中国资产以美元计价的最高点,后面的你涨两倍三倍已经没有意义。对美元来说,国内的资产在2015年以后基本已经失去流动性了。

从人民币流动性来说,购房者2017年买入时候已经是相对高点,房地产开发交房周期是2年左右,主要城市的限售政策要求取得新房不动产证在3到5年后,才能销售。那么即便按照最顺利的时间估计,至少5年才能上市销售,本质上买的是至少5年限售并且每年都在严重超发的大小非。

即便是现在二手房已经严重积压,价格是呈下跌态势, 更何况到2022年以后?同时政策留给二手房出货的通道是越来越小的,因为二手房和地方财政关系不大。政府一定会继续明里暗里出台政策限制二手房的交易,确保新房的销售,从而确保土地财政。5年之后新生儿会跌到一个什么程度?哪里还有什么接盘侠。按照国人的习惯,自住房率速度提高很快的,到最后你连租都租不出去,到时候大家手里一堆房子,谁租谁的?谁买谁的?一不小心这个金融资产就会变成死资产。

从价格上说,按揭购房者付出的真实购房成本,实际上是在目前已经高企的房价上面接近翻倍了的,原因在于每年5%至6%的按揭贷款,按30年计算的话,基本要在目前总房款基础上乘以2。那么有的人会说,20、30年以后货币会贬值很厉害,实际房款不会那么高,届时收入会增加。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不是很好的行业,普通民众的收入水平很难达到5%的增幅。诸位扪心自问,2010年到目前10年时间,城市基层实际收入在扣除通胀以后,有多少增长?一般工薪阶层收入也许增长了一倍左右,但是综合物价水平,应该增长了不止一倍。

最后,由于设计、建设和维护上的问题,大家不要指望十几二十年后现在这些高层住宅会有什么舒适度,很多物业不好的,会变成贫民窟和闲散人员聚集地,遑论什么增值保值。

地产最高峰在已经过去,一般高层住宅没有长期持有的价值,17年之后花六个钱包和20年的心血供出来的就是个笑话,以后的历史一定会对这一笔浓墨重彩。作为类金融行业,房地产从来都不会实现共同富裕,而是迅猛加剧贫富分化的工具。如果不能及时变现,六个钱包的努力终归南柯一梦。这一轮参与炒房的散户绝大部分都会变成血亏,只有很小比例是赚到真金白银的。

我在这里从来没有说房地产会崩盘,价格会下跌的事情,这个事情让历史去答复,我们不用在这里扯。相反近期随着政府主导的土地价格的节节攀升,主要城市新房价格是小幅上涨的,但是这个是土地市场和新房市场,跟散户没关系。我想在这里讨论的是:当购房者买到新房之后变成二手房,从二手房流动性、二手房变现周期,二手房价格,二手房折旧几个维度讨论这一轮买房成功实现保值增值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