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尋找信仰的根本

王陽明:保留天性,才能找到正確的信仰。

作者|墨書

王陽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尋找信仰的根本

現在這個世界有一個可悲的事情,那就是所有人對於成功的概念出奇的一致,都是拿物質作為成功的唯一標準。

當我們根據一個人的職業和經濟情情況對他做出價值判定,那麼這個人就會為了所謂的“成功”而不遺餘力,當整個時代的價值觀都偏向於同一個標準時,那麼所有的人都會如同莊稼一樣,按照同一種指標和方向生長,這個群體也在錯誤的價值觀上逐漸被同類化,這也是時代的悲哀。

想要擺脫這種價值觀的侷限和束縛,根本就在於這個群體在接受教育時,是否維護了自己的天性。

因為價值觀的梳理是在他接受教育的那個時間形成,在這個時間段,如果將一群人按照同一個標準進行培養,那麼這一群人便會成長為錯誤價值觀的傀儡。

尊重每個人不同的性情,以引導和啟發作為根本原則,尊重個性,保護天性,才能更好的塑造不同的價值觀,激發出更多的人才。

就如同一個花園,只有培養出品種不同的花朵,才會有百花爭豔的那天。

王陽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尋找信仰的根本

王陽明說過這樣一句話:且如一園竹,只要同此枝節,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節節,都要高下大小一樣,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輩只要去培養良知,良知同,更不防有異處。

比如說一園林的竹子,只要枝節差不多,就是在大的方面實現了一致,如果一定要每根枝節的高低上下大小都一樣,就不能體現自然的妙手了,你們要去培養良知,良知相同,有其他不同的地方也無妨。

對於教育來說也是如此,只要一個人的根本道德存在,他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不同,又有什麼不可以的呢?

王陽明有一個學生,叫王汝忠,另一個學生叫黃省曾,兩個人坐在一起陪王陽明聊天。

當時正是盛夏,酷熱難耐,王陽明就把扇子遞給他們說:“你們用扇子扇扇吧。”

黃同學這個時候趕緊說:“不敢。”

王陽明就對他說:“聖人的學問不是這樣束縛痛苦的,也不是裝模作樣的。”

王同學這個時候就接著說:“《論語》之中‘仲尼與曾點言志’那一章中,就大致可以看到。”

王陽明接著說:“是的,從這一章可以看到,聖人具有多麼寬廣包容的氣象。老師詢問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華都嚴肅的回答了提問,但是曾點卻飄飄然,不把那三個人放在眼裡,獨自彈琴去了,這是何等猖狂,等到他要表達志向的時候,又不針對老師所提的問題,口出狂言。如果程頤遇到這種情況,大概直接罵了起來。孔子卻還稱讚他的這個學生,這是何等的氣象,聖人教育人不是束縛他按一個模式來修行,狂者從狂處成就他,狷者從狷處成就他,人的財氣怎麼可能完全相同呢?”

王陽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尋找信仰的根本

孔子實行教育的方式就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從來沒有用僵死的教條去要求所有學生,哪怕孔子在向他們提問的時候,三個學生都老實的回答了孔子提的問題,但是有一個叫曾點卻直接狂妄的不理老師,去彈琴了。

這雖然沒有禮貌,但是孔子卻沒有放在心上,完全說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和教育方式。

所以王陽明的學生王黃同學在王陽明面前有一些拘謹,王陽明就對他說:“聖人的學問不是來束縛痛苦的,也不用裝模作樣。”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釋放天性,在培養良知和道德的基礎上,按照他自身的興趣和方向去發展,不是像種韭菜一樣,完全按照同一個品種和目的去種植。

就好像現在“填鴨式”的教學一樣,教育本沒有錯,但是當你死板的將教育過度統一,因此泯滅了每個學生的天性,那麼這就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王陽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尋找信仰的根本

只有保留他們的天性,以引導和點化為主要方式,才能讓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信仰。

一個民族一個群體的未來,都要在不同的信仰中共同建立,而不是給他們塑造同一個以物質為根本的價值觀。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