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寻找信仰的根本

王阳明:保留天性,才能找到正确的信仰。

作者|墨书

王阳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寻找信仰的根本

现在这个世界有一个可悲的事情,那就是所有人对于成功的概念出奇的一致,都是拿物质作为成功的唯一标准。

当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职业和经济情情况对他做出价值判定,那么这个人就会为了所谓的“成功”而不遗余力,当整个时代的价值观都偏向于同一个标准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如同庄稼一样,按照同一种指标和方向生长,这个群体也在错误的价值观上逐渐被同类化,这也是时代的悲哀。

想要摆脱这种价值观的局限和束缚,根本就在于这个群体在接受教育时,是否维护了自己的天性。

因为价值观的梳理是在他接受教育的那个时间形成,在这个时间段,如果将一群人按照同一个标准进行培养,那么这一群人便会成长为错误价值观的傀儡。

尊重每个人不同的性情,以引导和启发作为根本原则,尊重个性,保护天性,才能更好的塑造不同的价值观,激发出更多的人才。

就如同一个花园,只有培养出品种不同的花朵,才会有百花争艳的那天。

王阳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寻找信仰的根本

王阳明说过这样一句话: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防有异处。

比如说一园林的竹子,只要枝节差不多,就是在大的方面实现了一致,如果一定要每根枝节的高低上下大小都一样,就不能体现自然的妙手了,你们要去培养良知,良知相同,有其他不同的地方也无妨。

对于教育来说也是如此,只要一个人的根本道德存在,他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不同,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王阳明有一个学生,叫王汝忠,另一个学生叫黄省曾,两个人坐在一起陪王阳明聊天。

当时正是盛夏,酷热难耐,王阳明就把扇子递给他们说:“你们用扇子扇扇吧。”

黄同学这个时候赶紧说:“不敢。”

王阳明就对他说:“圣人的学问不是这样束缚痛苦的,也不是装模作样的。”

王同学这个时候就接着说:“《论语》之中‘仲尼与曾点言志’那一章中,就大致可以看到。”

王阳明接着说:“是的,从这一章可以看到,圣人具有多么宽广包容的气象。老师询问弟子的志向,子路,冉有,公西华都严肃的回答了提问,但是曾点却飘飘然,不把那三个人放在眼里,独自弹琴去了,这是何等猖狂,等到他要表达志向的时候,又不针对老师所提的问题,口出狂言。如果程颐遇到这种情况,大概直接骂了起来。孔子却还称赞他的这个学生,这是何等的气象,圣人教育人不是束缚他按一个模式来修行,狂者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从狷处成就他,人的财气怎么可能完全相同呢?”

王阳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寻找信仰的根本

孔子实行教育的方式就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从来没有用僵死的教条去要求所有学生,哪怕孔子在向他们提问的时候,三个学生都老实的回答了孔子提的问题,但是有一个叫曾点却直接狂妄的不理老师,去弹琴了。

这虽然没有礼貌,但是孔子却没有放在心上,完全说明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智慧和教育方式。

所以王阳明的学生王黄同学在王阳明面前有一些拘谨,王阳明就对他说:“圣人的学问不是来束缚痛苦的,也不用装模作样。”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释放天性,在培养良知和道德的基础上,按照他自身的兴趣和方向去发展,不是像种韭菜一样,完全按照同一个品种和目的去种植。

就好像现在“填鸭式”的教学一样,教育本没有错,但是当你死板的将教育过度统一,因此泯灭了每个学生的天性,那么这就是错误的教育方式。

王阳明|在教育中保留天性,是寻找信仰的根本

只有保留他们的天性,以引导和点化为主要方式,才能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

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未来,都要在不同的信仰中共同建立,而不是给他们塑造同一个以物质为根本的价值观。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