掮客不會消亡,如同江湖,因為有人在

掮客不會消亡,如同江湖,因為有人在


1、第一次聽到這個詞彙,還是在上傳媒大學課程上知道的。早期的傳統報業發展,隨之在報紙上刊登廣告位,需要中間人進行上下溝通,而形成的一眾傳媒從業者。利用信息不對稱,從而賺取相應的利潤。


2、掮客,原指為別人扛東西上山的人,賺點辛苦費。一般在山多的地方,旅遊名山上有以此為業的人。後引申為通過介紹買賣雙方達成交易(如房地產、貨物或證券)然後收取手續費或佣金的人。很多方言裡對此類人也有特殊稱呼,比如東北地區一般把從事這種活動的人叫“拼縫”。


不少人對“掮客”這個詞感到陌生,事實上掮客現象在現實中無處不在。


3、很顯然,這樣的詞彙,屬中性詞。看的角度不同,也會出現貶義的意味。比如,在相聲段子裡,就會有“萬能膠”的生活角色,專為他人解決問題。在特定企業裡,很多都嚴令禁止出現層層轉包的情況。很容易出現風險不可控,質量和效果無法保證,導致無法收場的局面。


很多時候,掮客文化和經濟,無法對最終的結果負責。一不小心,很容易成炮灰,更容易因為怕擔風險而跑路。


4、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曾經從橫向比較過複合型和單兵作戰的發展優劣勢。在如今產業和經濟邊界越來越模糊的當下,市場被虛擬的互聯網模式改變的特點更加明顯。在某種程度上,遠離互聯網的聲音,也愈發的明顯。當然,唱衰互聯網,認為只是一種工具,肯定是膚淺的看法。說到了下半場,也是非行業原住民的個人意見聲討。


5、羅振宇曾經強調過,在更加的細分領域市場,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也會帶來很多的機會和挑戰,讓不適應的人出去,讓新人入局。即使是見慣大風大浪的強者,可能也會折戈。無論在新的環境下面,吃飯的用具,是鐵鍋,還是不粘鍋,事情還是同樣的事情,看哪個能理解的更加透徹,掌握規律更早。市場還是那個市場,照舊會吐故納新,依然是“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6、很容易形成一個誤區。掮客的角色,自然會越來越很難生存。介紹費,當然紅嘴白牙掙的容易的狠,但終究不是一個長久之計。更無法吃回頭客。


在廣告傳媒領域,還是個人事業發展軌跡上看,還是能窺探出各中規律的。比如,一家在全國有若干電影幕布的影視公司,之前可能只是在排片、上座率、票房上分得相應的利潤,後來因為掌握整體影視的維度被拓展的越來越寬,就會逐漸涉及到發行、製作、藝人經紀……在爭取利潤更大的情況下,市場份額,也逐漸被擴大。最後自然而然發展成了一個集團性的公司。


7、掮客,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想要入局後,做一個攪局者,困難性可想而知。首先要有自己的產品,穩定的核心團隊,既要保證有錢可賺,還要扛得住市場競爭力,並差異化發展,在不斷的進化迭代中堅持下去。當然,如果這個掮客的身份,繼續在單一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8、信息不對稱,在當下依然有一定的存量。政策信息落地的時間差,山區的特產和城市消費,都依然會存在,只不過不是以原來的特徵。散戶和大戶之爭,中間還是有員外的。要不在BAT之外,還是有某團、某東、某網。能成事,當然會有天命和運數使然。


9、在個人層面,掮客,更像是媒婆。從事的是一個幸福感十足的職業。對男女雙方,或是他們的父母,都是瞭如指掌。知道門當戶對,不會天上和地下,亂點鴛鴦譜。沒有產品,純憑巧舌如簧、個個都十足的戲精。


因為有了掮客,才會有了流動。不能忽視其存在的價值,作出的貢獻。掮客不會消亡,如同江湖,因為有人在。


掮客不會消亡,如同江湖,因為有人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