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墓一直沒有被髮掘,你認為未來多少年後能開始發掘呢?

巧手美爸


秦始皇的陵墓規模宏大,因種種原因到現在還沒有被髮掘,今後大概也不會發掘,為什麼?因為沒有發掘的必要。

那麼有人就會問了,不發掘陵墓,我們如何去通過地下文物來了解秦朝歷史呢?答案是,在不破壞秦陵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探查出秦陵結構和文物。

秦始皇陵墓一直沒有被盜掘的原因

中國文化有厚葬的習俗,視死如視生。人活著的時候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死後也要一樣。於是人死後入土,一般都要陪葬許多生前使用過的物品,尤其是富貴人家,更會穿著珠光寶氣入殮。作為一國之君的皇帝,陪葬品更是數量眾多,價值連城。這麼多的寶貝隨著死者入土,當然會引起盜墓賊的覬覦,因此,中國古代的墓葬基本上九成以上都會被盜。

七十年代發掘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文物完整,歷經兩千年沒有被盜過,堪稱奇蹟。但是,該墓在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盜洞向下延伸,一直到接近墓室只有幾十釐米的地方停了下來,可以說,馬王堆漢墓沒有被盜是非常僥倖的。

正因為如此,古人為了防止墓地被盜,往往絞盡了腦汁。如許多統治者設置了許多疑塚,讓盜墓者難以知道真正的墓地在哪裡;另外一些統治者則安排了許多人來守墓,一代一代的守下去。

秦始皇陵陪葬品數量繁多,當然也會是盜墓者非常想盜的陵墓。歷史上,眾多的外族入侵過長安,也有數次農民起義軍佔領過關中,但經歷了那麼多的亂世,秦陵至今未被盜,地宮宮牆也沒有破壞痕跡。現在我們的想象力暫時限制了我們對原因的探究,要知道,歷史上佔領長安的起義軍,如黃巢的軍隊,至少有數十萬,完全有可能將秦陵的封土給搬走,挖掘出地宮。有這個能力而沒有實現,那也許就是動機的問題了,即他們並不想挖開秦陵。

而對於普通單打獨鬥的盜墓者,盜取秦陵寶貝的風險就太大了,因為秦陵採取了很多方法來防止盜墓:

  • 填埋了流沙層
  • 設置了暗弩
  • 地宮中放置了大量的水銀

新中國的考古工作者其實經過實地考察後,發現過秦陵的兩個盜洞,分別在陵西北和陵東側,盜洞直徑90釐米左右,深9米,均遠遠未能觸及陵墓中心(相差250米),似乎說明了盜墓者並不踴躍,並在盜墓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淺嘗輒止。

國家為何不組織發掘秦陵?

現在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科學技術也發展非常迅速,各項文化事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括這一個世紀以來,相繼產生了眾多可喜的考古發現,可是為何一直不對秦陵進行發掘呢?這是由於秦始皇陵的特殊性決定的,主要有以下原因:

  • 對待帝王陵墓,歷朝歷代向來不會發掘。古代封建王朝的皇帝都會在沒死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他們不希望自己的陵墓被盜,當然也不會去故意發掘前朝皇帝的陵墓。在中國皇朝的正統理念當中,發掘前朝皇帝陵墓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民國時期孫殿英盜東陵一事引起了轟動,雖然慈禧在中國民間名聲非常不好,但盜陵這一事件仍然讓孫殿英千夫所指,遭受萬人唾罵。因此,新中國成立以後,仍然本著尊重封建朝代皇帝的態度,對皇帝的陵墓採取了不予發掘的原則。只有在極個別的情況下,如對十三陵中的定陵進行了發掘,但發掘過程中也盡最大的努力保護文物。雖然如此,由於技術還達不到要求,許多出土文物都因時間流逝而有所損毀,教訓極大。
  • 秦陵規模巨大,對發掘要求非常高。秦陵呈覆鬥狀,現高度為51米,底邊周長約1700米,光是土方開挖就是一個天量的數字。另外發掘過程中也需要不同專業的人員共同在場操作,協調組織要求極高。從目前已發掘的兵馬俑陪葬坑的情況來看,其規模就可想而知了。兵馬俑的發掘本身也帶來了很多遺憾,如兵馬俑自身所帶的顏色永遠的消失了。因此,在條件尚不成熟的時候進行發掘,是會留下很多遺憾的。
  • 秦陵充滿了神秘性,其地下結構至今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地下文物的品種、數量等均還沒有清晰的掌握。貿然進行發掘,必定會對秦陵形成巨大的損壞,這是我們民族所不能承受的。因此,寧願暫時不發掘,也不要造成千古遺恨。
  • 秦陵中暗藏著許多致命的機關,建成2000多年來仍未被盜就足以說明。因此,在搞清楚這些機關之前,輕率的發掘,無疑將考古人員置於危險的境地。

為什麼我主張不發掘秦陵?

秦陵對於我們研究歷史具有無限的誘惑,相信中國的許多學者也希望某一天在條件成熟時能夠發掘秦陵,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肯定會有許多驚世大發現。

但我想說,我們通過秦陵來了解歷史的目的是肯定會實現的,但不必發掘秦陵。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擁有足夠的技術來探查秦陵結構、探知地下文物分佈,甚至瞭解文物詳細情況的條件一定會在將來的某一天具備,也許比想象還來得早。

我國曾經在21世紀初開展了中國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重大成果:在距今5000年前,我國已進入文明階段,出現了國家,進入“古國時代”。據此發現,我國的歷史教科書也將修改。取得如此重大的成果的原因在於,過去,考古只是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人類文化學者在做的事情。而通過國家力量,這個探源工程彙集了物理、化學、分子生物學、醫學等多學科學者的參與,弄清楚了許多懸而未決的疑案,也從新的角度設立了許多課題並紛紛攻破,從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同樣的道理,今後科技的革命,也會給考古學帶來重大突破。

比如針對秦陵的情況,可以使用納米機器人,它可以利用自己微小的體積進入到土層,探究陵墓的分層結構,各層的厚度、土質情況,查明地宮的組成、文物的分佈,甚至地下水銀、重金屬的分佈情況。

接著可以鑽探出一個探洞,輸送機器人進入地宮,對地宮的各種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現在的科技已經可以讓科學家在地球上操控月球表面,甚至火星表面的機器人,為什麼不能夠操控地面以下的機器人呢。這樣的話,人類根本就沒必要進入地下,一樣可以清楚瞭解地宮的情況。況且,機器人不會汞中毒,可以對機器人進行相應的設計,使其擁有化學、物理數據的採集能力,高清攝影攝像能力。地面上的人們則能夠通過發回的數據來分析文物,如絲織品的材料、編織方法,青銅器的物質組分、藝術風格,讓機器人展開地宮中的書簡,就可以看到秦朝的諸多制度記載,甚至發現失傳已久的古代書籍。而這些文物,通通留在原處,不用見到天日,也就不會受到損壞。

十年前的我們,是絕想不到今天的我們居然都不用帶錢包了,一部手機全部搞定。那我們為什麼不能大膽的想象未來科技對考古的巨大推動作用呢。秦始皇對中國的大一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後人的我們,還是保留我們對他歷史功績的尊重,讓他在地下長久的安息吧。秦陵發掘,當慎之又慎。


雨沐青辰


希望永遠不要用傳統的方式去挖掘始皇帝陵。

以後可能用納米機器人滲透進入墓穴,然後用VR技術展示內部的輝煌


北青王林


我希望永遠都不要挖掘!千古一帝長眠於斯,縱然墓內有無數奇珍異寶,那也是老祖龍的東西,於你們這些幾千年後的人有什麼干係呢?別說為了研究先秦文化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沒人信,活著時他能橫掃六國,閉上眼也會讓後人敬畏,進入他的墓室,萬箭穿心只怕是牛刀初試。人貴自知,還是不去打擾先人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