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引言

華為任正非一直強調這樣一個觀點:“創新永遠是科技企業最大的源動力。” 的確如此,在過去改革開放30年時間裡,我們見證了許多關於中國民營企業的崛起、衰落、再到倒下的悲壯故事。但是,華為卻用了33年,從21000元小公司成為世界通訊巨頭,創造了中國乃至商界的奇蹟!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華為科技園

在強手林立的今天,沒有創新的企業很難在高科技行業中持續生存下去的。在過去的28年時間裡,華為在產品研發專利上的數量處在國際領先水平,就足以證明它的創新能力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正如任正非所說:“在這個領域中,哪怕你只是落後一點點,對手都不會給你喘息的機會,就意味隨時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那麼,支撐起華為創新並獲得如此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呢?支撐起華為創新的機制又是什麼呢?我想這些問題可能是很多人比較關心的話題。接下來就圍繞華為的創新談談它的五大驅動機制:


01

向競爭對手學習,從模仿到超越

華為在創立初期,和所有初創企業一樣,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活下去。為此,華為把愛立信作為標杆和追趕的對象,結合客戶的個性需求進行產品、技術和服務的創新,這樣務實和以客戶為本的經營哲學,也深深地印在了華為的企業基因之中,對華為的企業價值觀產生了巨大影響。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網傳華為早期的辦公室

華為公司自從成立以來就處於追趕者和落後者的位置上,為了縮短與對手的距離,華為把全球範圍內的先進企業作為標杆。主動從對手那裡借鑑學習在技術、戰略、管理、研發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在過去的28年時間裡,華為從愛立信、西門子、豐田等公司借鑑了很多的成功經驗。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創業初期任正非

華為先後與IBM、HAY、MERCER等國際著名管理諮詢公司合作,投入數十億元巨資,導入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對產品開發、關鍵流程、組織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產品控制、財務管理、客戶滿意度等方面進行了改革,把公司業務管理體系聚焦到創造客戶價值這個核心上。 

02

利益驅動,提倡“工者有其股”股權分配方案

華為是一家由員工持股的民營企業,目前,華為7萬多名員工擁有華為的股權,這種股權激勵機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加入到華為,全員持股成為激活華為員工創造潛力與創新能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華為公司

華為始終堅持“以奮鬥者為本”的原則,對於有重大貢獻和掌握核心技術的員工,華為在股權和效益分配時,也重點向創造價值的員工傾斜。華為不僅提倡“工者有其股”的股權分配機制,還打造了“獲取分享制”。華為每年在股東利潤分配前,首先把大部分利潤作為獎金以績效為依據進行發放。

通過這些利益驅動機制,華為的研發部門逐步過渡為利潤中心,讓所有的研發人員或實施創新人員直接面對市場壓力,同時也會享受創新帶來的市場成果。在利益驅動和激勵下,員工的創新能力也得到提升,創新成果也實現了快速增長。

03

建立“紅軍”與“藍軍”陣營,更好的滿足用戶需求

為了更懂客戶,華為專門成立了“客戶創新中心”和“諾亞方舟實驗室”研究機構。通過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解讀,從而創造性地為客戶提供“針對性”服務。以此來滿足不同國家客戶的需求,也是華為進行創新的動力。

因此,一個好的創新機制,一定是圍繞客戶需求來進行的,怎樣才能保證創新抓客戶的“痛點”,而不是抓產品本身。首先就要具備自我批評、自我否定、自我監督的能力。因為創新原本就是在不斷的否定中前進的。如果缺乏評判和監督思維,創新很可能就會陷入僵局。正因為如此,華為專門設置了“紅軍”和“藍軍”陣營,模擬軍隊演習時的兩軍對抗。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華為創新研討會

在平時藍軍是敵對的角色,只要紅軍提出了某個創新或假設時,這時藍軍就會站出來指出問題和不足。因此,紅軍要對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做出改正,接著再一次接受藍軍的考驗,通過反覆的論證直到通過藍軍考驗。這樣的做法也給華為提供了更加清晰的研發方向,也避免了在研發上出現致命的錯誤,這樣就不會在創新過程中出現脫離實際的情況發生。

04

建立彈性組織,提升企業活力

企業的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與企業的組織活力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企業內部的制度比較僵化,那麼就會影響到員工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慾望。為此,華為探索出了一套獨特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為華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任正非談人才發展觀

華為為了提升組織內部的活力,採用了一種非常有效的辦法——崗位輪換。無論是員工還是幹部都要進行大範圍、大跨度的調整和輪換。例如:從事研發工作的員工會調去營銷部門做銷售,而營銷部門員工則會調到研發部門去從事技術工作,這個週期一般3-6個月。通過這種崗位輪調有利於培養出綜合型的人才,也會讓部門和部門之間,崗位與崗位之間懂得換位思考,增加公司內部協同性,員工也可以在不同的崗位上學習到更多的經驗。

這樣不僅對研發方向及成果更有針對性和有效性,也給員工的創新帶來很大的幫助。另外,華為通過研發項目管理機制,有效激活了組織,確保了研發人員能夠更大限度地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

05

資源積累為創新提供保障

科技創新能夠給企業帶來豐厚的回報,但同時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在華為15萬名員工中有48%的人在做技術研發工作。為了保持在技術研發上的領先優勢,華為不惜代價重金引入優秀人才。像華為公司這樣的科技企業在技術開發過程中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事實上,華為在過去10年投入研發資金超過3000億元,如此大的開支需要雄厚的資金實力來支撐。那華為是如何籌到這筆資金的呢?

華為用了33年,從2萬元貿易公司到通訊巨頭,華為是如何實現的

華為研發團隊

首先,是利潤的積累。華為一直堅持“每年拿出銷售收入的10%作為研發投入”這一原則。

其次,是員工入股或外部借款,也為華為籌措了一筆資金。

最後,華為這些年相繼出售了一些企業,比如出售華為電氣、H3C等合資企業的股權。

這些也保障了華為投入研發的資金足夠充裕。正因為華為公司擁有完善的資源保障機制,才能夠保障創新所需的資金。


結語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要在極速變化世界中生存,就要不斷創新。正如任正非講到的:“一個企業光靠埋頭苦幹是不行的,在企業發展中要特別重視持續不斷的創新,這樣才能更好的立於世界的舞臺。”也正因為具備這樣的五種創新機制,華為的創新能力才能夠更上一個新的臺階,才能夠建立起非常完善的創新機制以及創新文化,並推動著華為快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