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有低V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初唐时期的王勃所作。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中国唐朝诗歌史上并称初唐四杰。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所处时代,是李唐初建时期。李唐当政者,也是意气风发,对未来勾画着壮丽蓝图,憧憬满满。而这首诗,不仅彰显了诗人王勃个人生气勃发的少年气质,也体现了刚刚建起的这个初唐帝国蓬勃活力的时代精神。

王勃年少便出名,写这首诗的时候,担任唐高宗之子沛王李贤府上的修撰。

修撰是个什么职务呢?唐朝设置的有史馆,派专人专门在史馆掌修国史。这个人所担任的职务,就是修撰。我的理解,就相当于现在各个地区专门编撰地方史,地方志的机构人员。

据《唐才子传》中说当时出重金请王勃写诗作文的人很多,所得酬劳相当丰厚。王勃,可谓意气风发,名满天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写离别的诗。“离别”是众多诗人写诗的热门话题,也是一个贴着“痛苦”标签的话题。众多的离别诗,也是极尽离愁别绪,黯然神伤。

但王勃写的这首诗歌,却一反常态,跳出固有的框框,不写折柳,不写相送长亭更短亭,开篇便以工整的对偶句,写路途上看到的山峦,城郭,这天地间的辽阔雄浑,似乎冲淡了个人的离情别意。

第二联,更加豪情万丈,好男儿,志在四方啊!这离别,也是出发,出发是奔向前程的起点,就是振翅远飞啦!何须伤感呢?自信心,欣喜心,饱满如正在绽放的花蕾。

第三联,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历来被人们所推崇。因为,里边除了劝勉朋友,还夹杂着朋友间的温情。

尾联句,也没有一丝一毫悲戚伤感,指出男人就像男人的样子,不要小儿女心肠,这才是出任为官该有的样子。

王勃的离别诗,写得如此壮阔,目光和心胸放得如此旷远,正是一个朝代开启和发展时,需要的精气神。时序已过千年,这首诗,依然能激发人的热情,对人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我是王莉。一个喜欢读书写作的女子,祝你享受阅读的快乐,获得喜欢的知识,天天好心情。若喜欢,请关注,转发哦】


王莉de语文时光


我是长之安兮,我来回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的作者是初唐诗人王勃(649~676),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

初唐都城长安的一天,诗人王勃的朋友一一姓杜的少府将要到四川去做官,临行前,诗人赶去相送,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诗人深情地与朋友道别:

雄伟的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如何理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诗意?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颌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古唐诗合解》评曰:此等诗气格浑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风骨。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之意自在其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这是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开篇就展现了一片壮阔的境界,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

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柳、燕羽、酒盏、泪痕等,王勃的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却完全不同。这种夸张的手法跟后来盛唐的大诗人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意境开阔,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唐初的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诗写到这里形成了起伏、跌宕。

本人觉得这两句话虽看似对偶松散,但是胜在意味独特,不拘一格。这两句诗我觉得与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似曾相似之感。不过这里王勃是送别好友,这位姓杜的朋友是他在长安结交的官场中人,他们志趣相投,一见如故,互相引为知交。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长亭外,古道边,知交半零落。”如今好友要离开长安,去蜀地任职,此去千山万水,不知何时相见?同时官场中人,宦海沉浮,与君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道一句珍重。

此两句只“离别”二字,未见一愁字,但别意显见,无限不舍之情透过字句可品味出来。“人生能得一知己,何其三生有幸,却偏不随人意。”这种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都是为求官飘泊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在即,彼此在客居中话别,一句“同是宦游人”立意高下可见,意味深远。我们以后别居两地,但我们并没有分开,因为我们都是同道中人,有什么离别的愁绪可诉呢?

如何理解全诗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唐诗近体》评曰: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别,后四句翻出达见,语意迥不犹人,洒脱超诣,初唐风格。

全诗所体现的时代精神主要集中在后四句,下面我给大家浅析一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的境界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我们是知己,彼此相知、心意相通,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相邻一样。我们的友谊情比金坚,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无所不在,无时无刻,虽千里之外而近在咫尽,深厚情谊是永恒的。

离别往往是伤感的,古代不乏送别诗,大体上都是缠绵悱恻,涕泪间依依不舍。而诗人却一反送别诗的悲凉,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所抒发的情感却是乐观豁达的,意境是高远的,脱离了送别诗狭小的范畴,具有划时代意义,这是难能可贵的。这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堪称千古佳句,流传后世很广。当时诗人正值青春年华,初出茅庐,于帝都长安,意气风发之际,对仕宦生涯充满积极进取之态势。

诗的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才华横溢的年轻诗人,在诗尾劝慰友人杜少府,离别时不要象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诗人洒脱的气魄浑然于诗中,一改离别诗的缠绵悱恻,悲苦愁怨之气,立意高远,浩浩然大气也。全诗中无一个愁字,然气格深沉,多少感概让我们自行体悟,风格较为清新,不落俗套。

古代交通不便,一般陆路坐马车或骑马,水路只有手工操作的船,亲友间一旦两地分离,再难相见,一生遍尝别离之苦。传递信息,互通有无最多只能靠“鸿雁"云中寄书,或想象有“青鸟”来作信使。所以常用诗词遣怀,表达离别的痛苦悲愤之情。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的亲友至交要离你而去,可能一生一世都无法再见面,不免悲从中来,忍不住潸然泪下。

如下面这首诗仙李白的送别诗:

《劳劳亭》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在诗中直抒胸意,写尽了离别的酸楚之情。“伤心”、“别苦”、“柳条”,从这些悲酸之语中看出,多少感慨在离人的心中?

再比如唐代诗人孟郊的离别诗:

《古怨别》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飒飒秋风里,一对恋人依依不舍,想对爱人说些什么,却又语塞哽咽。心中的话儿有许许多多,但看到对方那悲伤的样子,又难以诉说。分别后所想的只是海角天涯能共有同样的明月。这首唐诗刻画细腻,把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写得生动感人,是离别诗的典型之作。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后世历来评价很高:

《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云: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唐诗镜》:此是高调,读之不觉其高,以气厚故。

写在后面的话

初唐诗人王勃,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然而他命运坎坷,短暂的一生犹如流星划过,不免让人唏嘘。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

此诗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开合顿挫,意境旷达,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一支乐曲,以高峻处起调,忽然又落入舒缓之中,然后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却又拖了一个尾音,余音绕梁,意味深长,久久难以忘怀。


长之安兮


路途遥远苦别离,长亭揖别杳无期。

古代交通不便,再好的友情也有分别时,再浓的思念也会遥遥无期,于是诞生了“别离诗”。

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

剖析全诗:

首联气象宏大。一个“望”字,将实景与虚景巧妙融合,渲染了前路漫漫,缈不可辨。

颔联兴味萧散。离京远宦,相见无期,愁上加愁,凄凉叹惋。

颈联高亢入云。词风突转,高潮涌起。与其悲伤,莫如希冀。只要心中牵挂,空间不是距离,不能阻隔友谊;只要心中有爱,时间不是流水,不能冲淡思念。

尾联朴实无华。大男人,别像女人和孩子,分别时哭哭泣泣,涕泪沾襟的。此句是叮嘱,更是自语。

其实,全诗精华都凝结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此句在当时的意义,不过是志趣相投,意气风发的慷慨激昂。

流传千载到当下,更别有一番意境。

一带一路,帮助的是工程,交流的是文化,传递的是友谊,收获的是共赢。

这是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划时代意义?

新冠疫情,国内刚刚稳定,国际日趋严重,口罩试剂防护服,物质物品医疗队,广施援手解危难,尽显大国风范。

这是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道义担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