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聯合外族、殺父上位的周平王,各諸侯為什麼會承認其正統地位?

歷史小知


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到“平王東遷”建立東周,這期間其實隱藏著一段很少為人所熟知的歷史,而隨著《竹書紀年》與《清華簡》的相繼問世,才為我們揭開了那段歷史的神秘面紗。原來,根本沒有所謂的“烽火戲諸侯”,西周滅亡不過是一場王族內亂罷了。

西周滅亡不過是王族內亂,少有人知的“二王並立”歷史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導致西周亡國,這種觀念可以說早已深入人心,若不是《竹書紀年》與《清華簡》的相繼問世,恐怕這場王室內亂的故事仍然會被淹沒在歷史長河當中。

△“烽火戲諸侯”或許並不存在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根據《竹書紀年》與《清華簡》的記載,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並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接下來,就讓我們回顧一下,那段跌宕起伏的歷史。

周宣王去世之後,年僅十三歲的宮涅繼位,是為周幽王。此時的西周早已動盪不安、國力日衰,而繼位後的周幽王又重用佞臣虢石父,反而將勸諫的大臣褒珦關押了起來。褒族人為了營救褒珦,便將褒姒獻給了好色的周幽王。

周幽王得到褒姒後,簡直驚為天人,果然將褒珦釋放,同時立褒姒為妃,而褒姒則為周幽王生下一子伯服。後來,在褒姒的蠱惑之下,周幽王廢除了王后和太子宜臼,冊封褒姒為後,立褒姒之子伯服為太子,同時下令廢掉申侯的爵位。

此後,為了徹底消除太子宜臼的威脅,褒姒又蠱惑周幽王處死申氏和宜臼,兩人只得逃至申國。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周幽王出兵包圍申國,要求申後之父申侯交出廢太子宜臼,申侯不從,自負不是周幽王對手的他,於是聯合繒國及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和褒姒之子伯服均被斬殺於驪山之下。犬戎攻入鎬京,大肆劫掠一番,這才俘獲褒姒而去。

周幽王死後,申侯、繒侯、許文公等立宜臼為周天子,是為周平王;而虢公翰等則在攜地擁立周幽王之弟(另說其子)姬餘為王,是為周攜王,從而導致周王室出現了“二王並立”的局面。

聯合外敵弒父的周平王,是如何奪取正統之位的?

周平王因揹負著弒君殺父的惡名,因此雖然得到了申侯、繒侯、許文公等諸侯的支持,但卻並未被其他諸侯認同,因而各地諸侯並不朝見周平王。與之相反,周攜王應該是作為正統才對,但為何周平王最終卻又奪取了正統之位呢?

晉國作為姬姓諸侯大國,從西周之初到西周晚期,晉國與周王室之間的關係都極為密切,周王室始終視晉國為肱股,晉國對周王室也始終忠貞不二,那麼晉國為何最終又背叛了周王室呢?正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早在周宣王時,雙方的關係已經產生了裂痕。

一方面,周宣王在位之時,因聽信讒言而殺了很多女子,大臣杜伯勸諫反被周宣王所殺,而杜伯的兒子隰叔則逃到晉國當了士師,雖然周宣王對於誤殺大臣極為懊悔,但後果卻已經無法彌補。另一方面,晉穆侯去世之後,其弟弟殤叔篡位自立,太子姬仇被迫出逃,然而周宣王和即位的周幽王都沒有幫其奪回,因而姬仇重新奪回國君之位後,與周王室的關係已經疏遠。

此外,周攜王乃是虢國所立,虢國結果趁此做大,而晉國作為虢國的鄰國,這自然引起了晉文侯姬仇的不滿。而想要削弱虢國,自然也就不能承認他所立的周攜王。於是,公元前750年,晉文侯姬仇親自前往虢地,殺死了周攜王,

當週攜王被殺之後,其他諸侯國,有的為了自身的利益,轉而支持周平王,例如鄭國、秦國,有的則作壁上觀,例如衛國、宋國、齊國,只有一個魯國曾經和鄭國大戰了一場。不過,周平王雖然是最終的勝利者,但由於其有殺父弒君的惡名,因而已經失去了實權。

同時,或許正是由於周平王繼位不正,為了挽回聲譽,這才貶低抹黑周幽王,從而有了“烽火戲諸侯”這個故事,久而久之得以廣為流傳,最終被司馬遷收錄進《史記》之中。


香茗史館


正所謂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為博美人一笑,丟了江山的周幽王。

褒國在被周幽王攻打時,把褒姒獻給周幽王,用美人計求得自保。周幽王本就昏庸無道,褒姒可能心存故國,也可能是天性使然不愛笑。周幽王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多次點燃烽火,以各諸侯急忙來救的壯觀景象博得褒姒一笑。

此後又聽信讒言,廢后黜太子。立褒姒為後,她的兒子為太子。且不說當時的宗法制度: 嫡長子繼承製。也得考慮一下申侯的勢力影響吧?不考慮就不考慮吧,居然還要把前太子殺了,這就激怒了申侯。

申侯聯合鄫國、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不久,鎬京被攻陷,周幽王身死。

周幽王昏庸無道諸侯尚可忍受,畢竟眼不見為淨。但是以烽火戲諸侯就有點作死,直接導致了鎬京的救援不力,可見影響之大。

二王共立,諸侯爭利

殺死周幽王後,申侯立自己的外孫為周平王。與此同時,虢石父擁立周幽王的兄弟餘臣,史稱周攜王。周攜王的政治能力優於周平王,治下逐漸穩定繁榮。周平王因為缺乏實踐經驗,依靠鄭國治理天下。

“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 竹書紀年

因周王朝遷都後對擁立的諸侯大肆封賞,以至於實際控制的土地減少,實力衰弱。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爭奪地盤,開始了不間斷的兼併戰爭。晉文侯見有利可圖,便襲殺周攜王。至此,周平王成為了唯一的天子。

在申侯擁立周平王時,各諸侯國肯定都經過了利弊權衡:一者,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兒子,雖然是廢太子;二者,周平王有申侯支持,沒有必要做無謂的犧牲。再有,當時二王並存,他們可以做出自己的選擇。只是後來周平王勢微,控制不了諸侯國,諸侯國見有利可圖,才承認周平王的地位。


5有5


歷史上很多事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

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中向來就有同情弱小的一面,所以哀兵必勝在華夏特別常見。當年,周平王為太子時,孤兒寡母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肯定有很多諸侯對其有惻隱之心。再加上人家本來就是太子,他爸爸的做法也為很多族內族外的諸侯看不慣,不算他姥爺舅舅族的申國,其中表現最為其抱不平的就是血緣關係最近的鄭國和晉國和秦國。

而且我們還有理由懷疑,犬戎一股不值一提的強盜能夠闖過秦晉那一關,給王都淬不及防的一擊,本來就有貓膩,到底誰放的水,不得而知。

總之,只要有人擁護就會有希望。

另一方面,周攜王雖然得到很多諸侯的擁護,但是他太強勢了。在王室逐漸衰微,諸侯日益強大的大背景下,怎樣保住既得利益,一位好操控的幼主自然比一個獨立強勢成熟中年人要方便的多。

越是有機會的後起之秀就越渴望發展壯大。老牌諸侯在周攜王的支持下壓制新興諸侯,但是周平王卻答應新興的諸侯奪取更多的利益。一邊是虎視眈眈的年輕人,一邊是因循守舊的老傢伙,勝負之勢已然埋下了伏筆。

儘管如此,但畢竟擁有大多數老牌諸侯的周攜王的優勢更加明顯,如果來一個霸王硬上弓,趁新諸侯還未成長起來就逐一討伐,成功的希望還是蠻大的。

但正是這種優勢讓周攜王太自信了,他居然天真地以為自己有足夠的威望和德信可以不戰而臣服天下。

所以當他信心慢慢地巡視晉陲之時,被突然發難的晉文侯一舉拿下,可能他到死也沒有想通,為什麼先祖傳承的以德服人這一套突然不管用了。

這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正是這一個偶然事件,使得老牌諸侯突然群龍無首,再找頭頭來主持大局卻是誰也不服誰,可不是嘛,再加上大家都是元老,地位都差不多,憑什麼聽你的?

就這樣老牌聯盟瓦解,新興諸侯開始瘋狂擴張,尤其是鄭國,遷到中原以後急於擴張領地,一不小心就成了春秋小霸,這讓周平王又喜又憂,喜的是他終於站穩了腳跟,憂的是,他這個天子再也掌控不了天下的局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