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中,北宋与西夏战争失利后,为解决财政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实行新政以来,裁撤冗官力度过猛,仁宗终于坐不住了,于是和晏殊前去范仲淹住处说情,劝他暂停整治吏治。没想到范仲淹厉声拒绝,无奈的仁宗和晏殊只能先后离开。

一身朴素装束,一椽破旧的房屋,这就是范仲淹生活的标配。从他来到东京开始实行新政的一刻起,他就做好了要大干一场的准备。

《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剧照:范仲淹献谏言

但正如仁宗所说,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范仲淹就从一个上下宾服的人,变成了一个实行苛政的酷吏。人们对待范仲淹似乎来了个大反转,那么,范仲淹究竟"做错"了什么?

一、一颗赤子之心

如果要是说范仲淹犯了错,勉强算得上的,就是他的赤子之心。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是非曲直太过于绝对,他要改革的是大宋的冗官,是大宋的手脚,甚至是大宋的内部,难度之大,可以预见。

而实行这一新政的不是别人,正是一片赤子之心的范仲淹。仁宗在选人的时候,确实选了一剂猛药,而且还不是一个。

庆历三年,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富弼时任枢密副使,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听到这一消息,天下无数为国为民的士子为之振奋,都纷纷感觉大宋天子选贤举能,定能做出一番伟业。

《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剧照:石介写《庆历圣德颂》歌颂任用范仲淹等贤才

起初,是仁宗有实行新政的想法,于是痛定思痛,狠下决心,启用范仲淹的。要知道,范仲淹不是一般人,仁宗放了箭,自己也无法让他收回来,因为这支箭,是范仲淹。未亲政的仁宗在大殿上为章献太后祝寿时,范仲淹就谏言这不合礼制,并且建议太后还政给仁宗。这让提拔他的晏殊甚为难堪。如今的他,知道自己是要干一场事业,于是来到京城之时,家眷通通都没有带来。

《清平乐》中,范仲淹有这样的话,他说改革就要身无挂碍。而官家的话也值得回味,他说自晏殊到朝廷大多官员,身上都带了不少"麻烦",你如此不恋麻烦,也不怪你不懂丢不掉麻烦的芸芸众生了。

《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剧照:仁宗劝范仲淹

范仲淹有一颗赤子之心是无疑的,但是正如仁宗所说,他用自己的道德高尚来要求芸芸众生,就变得苛刻了。

章得象曾上言说道,实行新政四个月,仅河东路一路,裁撤的官员就有两成,有的没有什么大过错,也给裁了。就连大名鼎鼎的包拯,也在抱怨之列。

二、改革实质上是改祖宗制度

不过,说范仲淹苛刻的人可能不知道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当时最大的问题确实是冗官问题,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宋朝为了限制朝臣及地方的权利,在官吏制度上,设置了很多互相限制权利的官职。比如为了限制宰相权利,设置了参知政事。地方官员、军旅更是如此。虽然保证了皇权的稳定,但官员冗杂,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开支。到了仁宗时代,冗官、冗员、冗兵、冗费已经爆发式增长,政府已经入不敷出了。

当时还正值北宋与西夏交兵失利之后,虽然范仲淹等人取得了边境战争的几次胜利,但也不过是实现回到谈判桌的机会罢了,还是要有战争赔款的。钱从哪来?以后国家要往哪里走?都是新政要解决的问题。

《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剧照:北宋边城

在实行新政之前,仁宗多方征求过意见。比如吕夷简就说,改革就是要动祖宗的家法,那是社稷的根基,虽有问题但不能轻动。

吕夷简作为前宰相,说得不无道理。北宋建国之初,赵匡胤因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于是特别重视官吏制度,他设置了非常繁杂的文官制度。虽然保证了皇权不动摇,但逐渐加大的官僚队伍让北宋入不敷出,更何谈战争。

所以,新政不得不先动吏治,而范仲淹作为给北宋开药的先生,虽然改革本身也很温和,但对官吏也确实压力不小。

关键是不光是一般官吏,还有权贵之子的恩荫制度也成为了改革的打击对象,这引起了统治阶层极大的反弹。因为地方和朝廷,朝廷和后宫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后这场改革也只有草草收场。

三、治国方略与朋党之论

早在仁宗还没有执政之时,章献太后就和他说过,治国如执秤。帝王主要是掌握平衡之术,这朝廷的大臣,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只要帝王善于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能保证执政根基稳固。

相反的话,章献太后没有说,但是在很多年以后的庆历新政中,仁宗及朝臣都上了一节生动的帝王执政方略的课。

《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剧照:宋仁宗思考国事

按理说,范仲淹作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忧国忧民的士人,和朋党是挂不上钩的。但也许是太想实行新政的仁宗,当时就启用了一批和范仲淹一样的官员。在范仲淹执政之后,他们也都积极提携后辈。

与此同时,新政的实行使得无数官员从恩荫丰足、吃喝无忧,一下子生活水准严重下降,他们又与朝廷官员有着各种联系。于是他们的反扑开始了。

《清平乐》中,以夏竦、郑戬为代表的朝廷诸臣为一党,以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等为一党。很显然,前者算不上有组织的一党,而范仲淹一派,则势力甚大。当滕宗谅受到谏官弹劾时,范仲淹为了他甚至用自己的身家性命为他担保,"党同"之形已现。而随后的狄青抓刘沪,这让仁宗感到君子也会报复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后来虽然狄青请求宽恕刘沪,仁宗也有些释疑。但后来的事件则使范仲淹等人无法再继续执政了。夏竦让人仿照石介笔迹,诬蔑富弼私撰废立诏书。这就是谋反的罪过了。

虽然仁宗并未全信,但足矣看出朝内外反对声音之烈,一方权利太大,一方反扑太猛。但权衡双方,只有牺牲有朋党之嫌的范仲淹一方。无论如何,范仲淹等人是不能再执政了。

早在新政实行初期,仁宗问当时才24岁的司马光对新政看法之时,他就说冗官是必须裁的,但现在冗官群体已经太大了,裁一个地方大员就影响一方政令,牵动地方民情,更何况是有可能有人误导民情,煽动民乱,甚至影响官家与执政了。

《清平乐》范仲淹从改革先锋,到黯然退场,他做错了什么?

《清平乐》剧照:24岁的司马光表达自己政见

可以说,司马光的看法是有真知灼见的。范仲淹本来就是仁宗改革政治的一把手术刀,剧痛是必然的,但是他也为未来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