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從十朵花中,挑一朵自己喜歡的出來,很簡單。從一百朵花中,挑十朵他人喜歡的出來,也不太難。但如果要從幾萬朵花中,挑百十朵自己喜歡他人也喜歡的出來,可能就沒那麼容易了。

有一個叫孫洙的清朝人,就幹了一件這麼不容易的事。他從幾萬首唐詩中,挑了三百一十首出來,編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唐詩三百首》。

唐朝是一個“明星”詩人扎堆出現的時代,群星璀璨,好詩耀眼。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各個詩人們,詩集出了一本又一本。但在唐朝存在的289年時間裡,並沒有詩歌全集出版過,也沒有精選集出版。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皇帝才下旨編纂了一本唐詩的大全集——《全唐詩》。而且他還親自給這本唐詩集寫了序,誇耀說“得詩48900首,凡二千二百餘人”。

48900首,這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是一組龐大的數字。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我們真的有耐心讀得完這麼多的唐詩嗎?答案是,可能沒有。大多數人需要的應該是一個薄一點的精選本。於是,輪到孫洙出場了。他,就是那個被歷史選中的人。

《唐詩三百首》這本書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可以說老幼鹹聞,婦孺皆知。但是它背後的故事可能就鮮有人知道了。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這本書的編選者孫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進士,當過順天府大城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還在江寧府學任過教授一職。據說,他當官時視百姓如親人。每次斷案,要給嫌犯上刑罰時,還沒等動手,他就自個兒先心軟地哭了個稀里嘩啦,常常把身邊的人都給感動的不行。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就是這樣一個心軟的人,從幾萬首唐詩中為我們精選了300多首不朽的詩篇。在孫洙的那個時代,市面上流行的詩歌選集是《千家詩》,但《千家詩》選詩選的並不理想。它兼選了唐詩和宋詩,詩的水平參差不齊;另外,選詩體裁也不全,只有五言、七言的律詩和絕句,沒有古體詩和樂府詩。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其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它選了1300首。1300首,從數量上來說,還是選多了!看來,自古以來,大家就都怕讀大部頭的書。避重就輕始終是人類的本性。

在這種情況下,孫洙就想編選一本“更精選”的詩集,而且只選唐詩!宋元明清的,一概都不考慮。就這樣,在他續娶夫人徐蘭英的幫助下,他們夫妻倆共精選了膾炙人口且淺顯易懂的310首唐詩,編纂了這本《唐詩三百首》,並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刊行問世。與你白頭,還與你偕老,與你舉案齊眉,還與你紅袖添香。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這本《唐詩三百首》老少皆宜,便於傳誦,出版後反響好得不得了,很快便“完勝”了《千家詩》,風行天下,併成為通用的家塾課本。至今,還沒有一部唐詩選集能超越它!這份功勞是孫洙的,也是他夫人徐蘭英的!

既然這本《唐詩三百首》這麼厲害,那是不是說它已經完美到無懈可擊了?答案是,怎麼可能!再厲害的人都有軟肋,再完美的書都有不完美。

《唐詩三百首》當然有它的侷限性,比如說張若虛那篇“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老孫就沒有把它選進去,這是不是一種遺憾?當然是!張若虛僅憑這一首詩就夠不朽。這樣的一首詩,沒有選進去,確實是一種遺憾。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再比如,李賀的詩一首都沒選!“黑雲壓城城欲摧”不好嗎?“雄雞一聲天下白”不妙嗎?“天若有情天亦老”不香嗎?“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不勵志嗎?

如果有機會,真想問一問老孫,您是不是對李賀有意見?還是說夫人對李賀有意見?也許都不是吧。人都是感性的,有些東西你不喜歡,它就永遠走不進你心裡。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據學者謝有順分析,《唐詩三百首》不選李賀的詩,估計是孫洙嫌李賀的詩怪戾幽峭。這說明孫洙在編選過程中,一以貫之“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從而顯得稍微有些保守了。

另外,《唐詩三百首》中的閨怨詩、宮怨詩總體數量過多,也許,這跟夫人徐蘭英參與編選有些許的關係吧。女性的視角,自然會向女性傾斜。

雖然《唐詩三百首》有讓人遺憾的地方,但它仍不失為真正的經典。在它問世後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在各種唐詩選集層出不窮的情況下,它依然保持了它的魅力和不可撼動的地位!這,就是《唐詩三百首》的過人之處!

有人說,“唐詩最大限度地承擔了社會責任,它既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懷寄志,又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怡情小調”。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孫洙這本《唐詩三百首》精選了77位詩人的詩,作者中除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大詩人之外,還有帝王、歌女、僧人和無名氏,可以說是包容性是非常強了。

比如,帝王詩就選了唐玄宗這首《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棲棲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宅即魯王宮。

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這是唐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登泰山,回來的路上經過曲阜,在祭孔的時候寫下的詩作。唐玄宗不僅有政治才幹,藝術天分也很高,寫詩他也是一把好手。

無名氏的詩選了一首《金縷衣》: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需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孫洙對這首詩的旁批是“即聖賢惜光陰之意,言近旨遠。”勸人惜取光陰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僧人詩選了皎然的《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由此看,在選材上,孫洙確實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精選唐詩讀本一直是一個困擾歷代文人的問題。怎麼選,選什麼,選多少?一點拿捏不對,整體就不對。

直到進士孫洙編纂了這套《唐詩三百首》。大家都覺得好,都紛紛鼓掌歎服。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眼下的時代,讀詩的人少了。大家都忙著工作,忙著應付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連難得的閒暇時光和碎片化時間,也都交給了手機和娛樂。

大家都忘了詩歌存在的意義,忘了讓身體和靈魂停下來,接受詩歌的撫慰。

詩歌,最洗心,最能慰藉心靈。

《唐詩三百首》,一本能從年少讀到年老的書

唐詩宋詞元曲的存在很像月光。雖然萬物沒有月光,依舊照樣生長,但是如果少了月光,我們內心會少掉很多思念,很多浪漫,很多抒情。

正因為有月光,有唐詩宋詞元曲,有文學,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得豐富,更加得嫵媚。讓我們內心變得更加生動和飽滿。

詩歌,它永遠是那個最能抵達我們內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