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从十朵花中,挑一朵自己喜欢的出来,很简单。从一百朵花中,挑十朵他人喜欢的出来,也不太难。但如果要从几万朵花中,挑百十朵自己喜欢他人也喜欢的出来,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有一个叫孙洙的清朝人,就干了一件这么不容易的事。他从几万首唐诗中,挑了三百一十首出来,编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

唐朝是一个“明星”诗人扎堆出现的时代,群星璀璨,好诗耀眼。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各个诗人们,诗集出了一本又一本。但在唐朝存在的289年时间里,并没有诗歌全集出版过,也没有精选集出版。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才下旨编纂了一本唐诗的大全集——《全唐诗》。而且他还亲自给这本唐诗集写了序,夸耀说“得诗48900首,凡二千二百余人”。

48900首,这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组庞大的数字。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我们真的有耐心读得完这么多的唐诗吗?答案是,可能没有。大多数人需要的应该是一个薄一点的精选本。于是,轮到孙洙出场了。他,就是那个被历史选中的人。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可以说老幼咸闻,妇孺皆知。但是它背后的故事可能就鲜有人知道了。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这本书的编选者孙洙,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当过顺天府大城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还在江宁府学任过教授一职。据说,他当官时视百姓如亲人。每次断案,要给嫌犯上刑罚时,还没等动手,他就自个儿先心软地哭了个稀里哗啦,常常把身边的人都给感动的不行。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就是这样一个心软的人,从几万首唐诗中为我们精选了300多首不朽的诗篇。在孙洙的那个时代,市面上流行的诗歌选集是《千家诗》,但《千家诗》选诗选的并不理想。它兼选了唐诗和宋诗,诗的水平参差不齐;另外,选诗体裁也不全,只有五言、七言的律诗和绝句,没有古体诗和乐府诗。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它选了1300首。1300首,从数量上来说,还是选多了!看来,自古以来,大家就都怕读大部头的书。避重就轻始终是人类的本性。

在这种情况下,孙洙就想编选一本“更精选”的诗集,而且只选唐诗!宋元明清的,一概都不考虑。就这样,在他续娶夫人徐兰英的帮助下,他们夫妻俩共精选了脍炙人口且浅显易懂的310首唐诗,编纂了这本《唐诗三百首》,并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刊行问世。与你白头,还与你偕老,与你举案齐眉,还与你红袖添香。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这本《唐诗三百首》老少皆宜,便于传诵,出版后反响好得不得了,很快便“完胜”了《千家诗》,风行天下,并成为通用的家塾课本。至今,还没有一部唐诗选集能超越它!这份功劳是孙洙的,也是他夫人徐兰英的!

既然这本《唐诗三百首》这么厉害,那是不是说它已经完美到无懈可击了?答案是,怎么可能!再厉害的人都有软肋,再完美的书都有不完美。

《唐诗三百首》当然有它的局限性,比如说张若虚那篇“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老孙就没有把它选进去,这是不是一种遗憾?当然是!张若虚仅凭这一首诗就够不朽。这样的一首诗,没有选进去,确实是一种遗憾。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再比如,李贺的诗一首都没选!“黑云压城城欲摧”不好吗?“雄鸡一声天下白”不妙吗?“天若有情天亦老”不香吗?“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不励志吗?

如果有机会,真想问一问老孙,您是不是对李贺有意见?还是说夫人对李贺有意见?也许都不是吧。人都是感性的,有些东西你不喜欢,它就永远走不进你心里。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据学者谢有顺分析,《唐诗三百首》不选李贺的诗,估计是孙洙嫌李贺的诗怪戾幽峭。这说明孙洙在编选过程中,一以贯之“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从而显得稍微有些保守了。

另外,《唐诗三百首》中的闺怨诗、宫怨诗总体数量过多,也许,这跟夫人徐兰英参与编选有些许的关系吧。女性的视角,自然会向女性倾斜。

虽然《唐诗三百首》有让人遗憾的地方,但它仍不失为真正的经典。在它问世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在各种唐诗选集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它依然保持了它的魅力和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就是《唐诗三百首》的过人之处!

有人说,“唐诗最大限度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它既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怀寄志,又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怡情小调”。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孙洙这本《唐诗三百首》精选了77位诗人的诗,作者中除了一些非常著名的大诗人之外,还有帝王、歌女、僧人和无名氏,可以说是包容性是非常强了。

比如,帝王诗就选了唐玄宗这首《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这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唐玄宗登泰山,回来的路上经过曲阜,在祭孔的时候写下的诗作。唐玄宗不仅有政治才干,艺术天分也很高,写诗他也是一把好手。

无名氏的诗选了一首《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需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孙洙对这首诗的旁批是“即圣贤惜光阴之意,言近旨远。”劝人惜取光阴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僧人诗选了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由此看,在选材上,孙洙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精选唐诗读本一直是一个困扰历代文人的问题。怎么选,选什么,选多少?一点拿捏不对,整体就不对。

直到进士孙洙编纂了这套《唐诗三百首》。大家都觉得好,都纷纷鼓掌叹服。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眼下的时代,读诗的人少了。大家都忙着工作,忙着应付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连难得的闲暇时光和碎片化时间,也都交给了手机和娱乐。

大家都忘了诗歌存在的意义,忘了让身体和灵魂停下来,接受诗歌的抚慰。

诗歌,最洗心,最能慰藉心灵。

《唐诗三百首》,一本能从年少读到年老的书

唐诗宋词元曲的存在很像月光。虽然万物没有月光,依旧照样生长,但是如果少了月光,我们内心会少掉很多思念,很多浪漫,很多抒情。

正因为有月光,有唐诗宋词元曲,有文学,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得丰富,更加得妩媚。让我们内心变得更加生动和饱满。

诗歌,它永远是那个最能抵达我们内心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