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在宋朝延續的脈系以及生存狀況是怎樣的?

駐足小站看歷史


周世宗柴榮駕崩不足一年,他的親信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廢了七歲的周恭帝,開啟了宋朝。按封建倫理綱常老趙是謀朝篡位。然而他卻厚著臉皮宣稱是宋受周禪。反封七歲的恭帝宗訓為鄭王。厚顏無恥的篡奪了柴周的天下。傳說柴榮的五子熙讓被其孃舅領養,因舅父姓寧,故被改姓寧。六子熙謹在老趙的默許下由大將潘美撫養,並改姓潘,七子熙誨被大臣盧琰撫養,被改姓盧。柴榮共育七子,宗訓是四子,他的三個哥哥先於父親而夭折。七歲的孩童,正是記憶的黃金年齡,陳橋之禍不久,鄭王宗訓被遷往(實際是發配)千里之外的房州,最終懷揣國仇家恨以二十歲的英年悽然離世。而柴、趙自此即成水火,不共戴天,所以趙匡胤是絕不可能讓柴榮之後長大成人,壽終正寢的。因此柴榮的五、六、七子改姓存活是完全不可能的,他表達了百姓為柴氏延嗣的美好願望而矣。而趙宋朝中的柴姓多是被招來作遮羞布的柴榮族人。因此說趙宋優待柴榮之後完全是厚顏無恥,欺世盜名。


陌上行詩詞創作者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周世宗一生共有7個兒子,前三個都是被後漢隱帝所殺,這裡咱們不提,剩下的四個兒子除了當過皇帝的柴宗訓下場慘一點,其他也還好。

趙匡胤奪位後,柴宗訓被遷到了房州(今湖北房縣),這個地方自古以“縱橫千里,山林四塞”聞名,是一座天然的監獄,柴宗訓被遷到房州,就算是給他插倆翅膀他也難逃。公元973年,柴宗訓暴斃,年僅20歲。


柴榮五子柴熙讓後周時被封為曹王,陳橋兵變後並未受到迫害,世代居於滄州,北宋末年遷回祖籍臨汾。

六子柴熙謹於964年病逝。

最小的兒子柴熙誨被盧琰收養,改名為盧璇,於真宗年間入仕,被封為武烈侯。

趙匡胤也就是對不起柴宗訓,對於柴榮的其他幾個兒子還是很大度的。不僅如此,柴榮的秦爹柴守禮趙匡胤對他也不錯。


致守仁


很高興能參與這一問題的回答。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想有必要先對周世宗柴榮有個簡單的認識。周世宗柴榮相比起很多皇帝名聲不顯,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出眾,恰恰相反柴榮被譽為”五代第一明君”,他還曾立下“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而從他在位短短不到六年所做的種種表現,後世人大都相信以他的能力足以開闢出一個堪比漢唐的盛世王朝。

當然,歷史是沒有假設和如果的。那麼“周世宗柴榮在宋朝延續的脈系以及生存狀況是怎樣的?”

在一場著名的“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接受了當時的後周皇帝柴宗訓的“禪讓”,改國號為宋,中國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那究竟趙匡胤與後世其餘的宋朝皇帝,有沒有信守承諾善待世宗柴榮的後人呢?

史書記載,周世宗柴榮共有7個兒子。前三個兒子:柴宗誼、柴宗誠、柴宗諴,在他起兵時被後漢的隱帝劉承佑所殺;四子柴宗訓在將帝位禪讓後被趙匡胤封為鄭王,但在20歲時病逝。史書記載趙匡胤“素服發哀”並追諡其為“恭皇帝”;而周世宗柴榮剩下三個兒子的結局眾說紛紜:有說是被趙匡胤害死的,也有說是為了躲避追殺改了姓名最後不知所蹤的。而一種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在趙匡胤準備將這幾個尚在襁褓的嬰兒處死時,一旁與趙匡胤素來關係深厚的潘美(北宋開國名將)面露不忍,並道:“於理未安”。於是趙匡胤便將孩子交由潘美收養,至此“其後太祖亦不問,美亦不復言。”

交代了周世宗柴榮7個兒子的去向,我們再來看看柴榮的後世命運。史書上只對“恭皇帝”柴宗訓這一支有相關的記載:在柴宗訓二十歲病故後,他的兒子柴永崎被宋朝封為鄭國公,其爵位世襲一直到宋仁宗時期(據宋太祖趙匡胤僅三代),因當時這一支的嫡系血脈斷絕,只能從柴姓的旁支中選擇一人來繼續承襲爵位,但真正的周世宗柴榮血脈到此也就斷絕了。

至於在梁山好漢中排第十把交椅”小旋風“柴進,則是來源於作者的杜撰,完全是為了增添小說的戲劇性而塑造的。《水滸傳》梁山108好漢中,能從史書中找到依據依據的存在的不過寥寥數人,其中並不包括這位”柴大官人“。

一點愚見請多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