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聊聊被忽视的界限感

1、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有人说,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跟我有什么关系”和“跟你有什么关系”。

什么意思呢?

“跟我有什么关系”,通常说的是别人的事,你可以态度分明地表示支持、反对、尊重、接受,却不能强加干涉。

“跟你有什么关系”,通常说的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才有权处理,也应该由自己负责,不能托付他人。

我们跟父母相处,双方都不明白,关系再亲也要互相尊重,有时我们会强烈反对父母的好意,有时父母会强行安排我们的生活,最终导致家庭不和睦。

我们和伴侣相处,总是喜欢牢牢地监视对方,无视对方的私人空间,无限放大猜忌、怀疑、小气、自私等负面情绪,让双方的感情出现裂痕。

我们和朋友相处,习惯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要求对方,用交情“绑架”对方,不尊重对方的感受,不顾及对方的难处,让友情沦为人情买卖。

我们和同事相处,常常谈论别人的隐私,指责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功劳一点也不放在眼里,自己稍有成绩就大肆炫耀,结果大家全都陷入办公室斗争中。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而想要亲近地保持距离,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界限感。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聊聊被忽视的界限感

2、界限感,有多重要?

01、家庭界限感的建立,是孩子独立的开始

在《巨婴国》里提到一个词:“浆糊逻辑”,即,我和你是粘合在一起的。

界限感模糊最严重的地方,非家庭莫属。

在我们传统观念里,家人之间,是不该有隐瞒和私心的,而存在界限,似乎就意味着不再亲密。

家庭之间必须时时相通,事事透明——这是许多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感的根本原因。

其实不然,界限感,正是一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标志。

父母事事过问,小至今天穿什么衣服,大到选择什么伴侣共度一生,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真的能够抵御这个社会的复杂吗?

家庭边界感的建立,是我尊重你的隐私,你允许我的不同,在这条界限内,我们互不打扰,互不控制。在界限之外,我们仍然相爱,仍然互持互助,共同承担家庭责任。

界限感不是自寻孤独,而是让自己有专属的空间,能够有空间、有能力去处理本该自己面对的事情。

家庭中,只有我们清晰了界限,让孩子去接受该经历的考验,去承受该承担的责任,孩子的独立之路,才真正开始。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聊聊被忽视的界限感

02、界限感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世界的多元

当拥有了界限感,我们就更能察觉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也能认识到世界的精彩。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差别。

如果界限感模糊,他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和他人没有什么不同,当面对差异,则会表现得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有了界限感,不仅能处理好属于自己的事情,更能理解他人想法的不同。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聊聊被忽视的界限感

3、怎么培养界限感——运用课题分离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断言,人的一切烦恼的根源就是人际关系。之所以烦恼,就是自我界限的模糊,希望别人能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亦或是我们为其他人的事情操心。

想要改变这一点,阿德勒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办法——课题分离。

所谓课题分离,包含两个关键:

一是划清界限,你的事情与我无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事情负责;

二是要做好属于自己界限之内的事情,比如,可以去安慰、理解、关心对方,但不能替对方做决定。

课题分离有一个朴素的做法,就是——谁痛苦,谁负责。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的方法。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两个非常容易陷入的误区——“我痛苦,他负责”和“他痛苦,我负责。”

01、“我痛苦,他负责”

当遇到事情时,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总是会从其他方面找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你粗心大意吗?”

“我为什么生气?还不是因为你考这么差?”

“真倒霉,怎么会遇上这样的人啊?”

这些话都是认为“我痛苦”,却需要别人来负责——因为这不是我的错。

可一旦我们陷入“这不是我的错”时,就相当于陷入了被动的局面——因为我们认为只有他人改变了,才能消除我的痛苦,主动权在于他人。

若我们尝试运用“课题分离”,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还不是因为你粗心大意吗?”转换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没有好好监督你的工作,认为你可以正确无误地完成。”

“真倒霉,怎么会遇上这样的人啊?”转换成“真倒霉,我最不擅长与这样性格的人打交道了。”

你会发现,当我们使用课题分离后,我们重新拿回了主动权,开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化被动为主动,去采取一些措施,以防下次同样的事情发生。

“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聊聊被忽视的界限感

02、“他痛苦,我负责”

这是第二种非常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我们看到了别人的痛苦,也会出于爱、胜任感、控制感,将他人痛苦的责任都背在自己身上。

对于孩子,我们会觉得他的事,就是我的事,如果孩子没前途,那都是我耽误的;

面对父母,我们会觉得如果我们没有听从他们的话,导致父母伤心了,那都是我不孝顺;

同事接手的项目,如果我提供了建议,结果他却失败了,那都是我造成的……

认为别人的痛苦都是“我”造成的,“我”要来负责,这会让我们背负很多不必要的重担,生活的很笨重,反而更不利于解决问题。

让我们来看看,通过课题分离来思考,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把“我耽误了他的前途”转换为“他选择了他自己的前途”

把“因为我不结婚,我妈妈很伤心”转化为“因为妈妈没有解放自己的思想,我妈妈对我不结婚的事很伤心”

把“我给了错误的提议,导致他失败了”转化为“他认同了我的提议,导致他失败了”

这就是“他痛苦,他负责”,无论我们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我可以在他提出需求的时候,竭尽全力地给予支援,但是不可以妄加干涉,更没必要把别人的「课题」背在自己身上。

就像我一当老师的朋友说过:“我们做教育的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教每一个愿意学习的孩子,可是若孩子自己非常排斥学习,我们硬逼着他学,效果并不大。”

正如我们可以把马带到河边,却不能令它喝水。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当我们面对其他人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多的只是辅助,而真正做决定的,永远应该是当事人。

课题分离的最大好处,就是建立明确边界意识,各自为自己的事情负责,将自己从关系中解脱出来,不再为他人的问题而烦恼。

通过课题分离,秉持“谁痛苦,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好界限感,我们便能更好地生活,免去很多无谓的烦恼。

人际交往中,我们少不了界限感。

自己的事,别让别人替你做决定;他人的事,不要强加自己的意志。

把握界限感,你就能打造完美的人际关系。


作者介绍:十九师兄,温暖摩羯男,乐观的理想主义者,写温暖的字,执笔走天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