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疫情期朝廷是如何應對的?

可榮188


從古到今,大規模的疫情爆發連綿不斷,在我們中國有文字記載的3500多年來,爆發過成千上萬種疫病,那到底古代朝廷是怎樣抗擊疫情的呢?

在現代,好多防疫措施我們仍在沿用,在古代,當疫情爆發的時候,仍然採用的疾病管控,防治必然等措施,古代有“君權神授”之說,古代的統治者把他們國家發生的重大疾病認為上天對他的懲罰,所以,他會昭告天下,疫病乃上天對他政事不利的體現,他會拿出大量錢來救治災民,同時節省開支,減少帝王家的一些活動。

在古代,瘟疫爆發的同時,還會有蝗災,饑荒等大量的災難到來,百姓顆粒無收,社會動盪不安。所以,朝廷還會減免賦稅,來減輕百姓的負擔,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把錢用於抗擊瘟疫。

在古代,對於疾病的管控,也是必然的手段,他們也向老白姓做宣傳,朝廷會編撰一些簡單易懂的口訣,刻在木板上,石條上,口口相傳,給古人普及一下醫藥知識。比如,唐玄宗還親制“廣濟方”等。

在古代疫情高峰期,控制疫情傳播的最主要手段,還是及時切斷,控制傳染源。那就是封村,封城,掩埋屍骨,避免病菌的進一步傳播。漢朝時期統治者下詔,凡是疫情所死之人,政府部門都會賜之葬錢。唐玄宗年間,皇帝下令讓官員將這些屍體集中安葬,斷絕病菌通過屍體傳播。

還據《易.兌卦》記載,為了防止疾病傳播,人們會樹立柵欄,將患者隔離在特定區域。西漢時期,青州大疫,朝廷曾讓騰出民宅,來隔離病患,宋神宗年間,蘇軾擔任知州,帶頭在杭州建立專門處置瘟疫病人的病坊,使得病情得到控制。

從古到今,我們中國一直是用於,善於抗擊疾病的大國,所以這次非冠,我們也一定會勝利的!











梅花三弄zml


關注歷史,關注古今中外。

近數月來,只因H7N9禽流感使人們談禽色變。據近期的新聞報道,又有多國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引起了病人死亡的病例。

其實,在中國古代也曾是公共疫情多發,造成慘烈程度的也不少。那麼古人又是怎樣抗擊公共疫情的呢?


一是醫學隔離:在東漢末年的建安22年,中原傳染病大流行,據曹植在《說疫氣》中形容:“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這種全家死光的現象,歷代不絕。中國古人面對如此公共疫情沒有屈服和絕望,在甲骨文中的“降疾”二字便可略見一斑。古人積極採取措施,降低、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其中“隔離法”就是有效措施之一,即便在現代也是被廣泛採用的。

所謂隔離,就是劃定區域,設置臨時性專門場所,收容患者。《漢書·平帝紀》記載,當時朝廷採取的辦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為置醫藥。”即政府給災民免費發藥,提供醫療、救治服務的同時,專門騰出空房子來安置患者。這種做法是中國設立傳染病醫院和實行醫學隔離的開始。早在先秦時期,已出現了將傳染病人隔離的現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問答》中,秦國便有將麻風病人集中遷移到“癧所”居住的規定

二是提供免費醫療、醫藥服務:在實行醫學隔離的同時,提供免費醫療、醫藥服務,也是政府控制公共疫情的直接手段。在封建社會中,者手段也成了封建朝廷樹立施“仁政”的形象需要。故稱之為“賜藥”,在“賜藥”的同時還有“頒方”,這些也是中國古人控制和預防公共疫情的最實在、可靠的救治手段之一。

在中國古代的南北朝時,朝廷便有給民間免費提供醫書、藥方的做法。做的最好的則是在宋代。著名的醫藥典籍《聖惠方》、《慶曆善救方》、簡要濟眾方》、《集驗方》、《四時攝生論》等所載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薦的,其中不少方子現代中醫仍在使用。南宋紹興二十六年,都城臨安發生瘟疫,皇帝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製藥”(類似於現在的柴胡沖劑),相當有療效,“活者甚眾”。

明嘉靖二十年五月,京城爆發“疾癧”,嘉靖皇帝親自檢驗,創制“疾疫小飲子”方,散發給民眾。

在2003年肥點爆發時,就曾有中醫用東漢藥方改變而來的“白虎加人參湯”、“麻可石甘湯”等十多種中藥方治療過非典。

三是官府出面處理屍體:傳染病,過去也叫瘟疫。過去瘟疫的出現,極易導致人口成批的、大量的死亡。及時處理、掩埋遺體,也可以控制公共疫情的擴散和復發。

在唐代在這方面就採取了不少措施和對策。據《全唐文·文宗四》中“拯恤疾疫詔”條,大和六年春,自劍南(今四川境內)至浙西發生大疫情,李昂第一時間下詔,在安排官員去疫區查看,在免費送藥的同時,要求“有一門盡歿者,官給兇具,隨事瘞藏。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與本戶稅錢三分減一分。”

在宋代,疫病發生後,各個皇帝也要積極救治、拯恤,《宋史·食貨志上六·振恤》中有不少這方面的記載。一年京城大疫,北宋仁宗皇帝立即下詔,掩無主屍,賜給棺材:“一棺給錢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寧宗,在流行病發生時也曾向貧民和疫死軍人的家屬賜藥發棺殮費。

四是“疫死”畜肉不可食:中國古人也很重視環境保護和飲食衛生。保護環境、做好個人衛生,除了臨時應急手段外,不少都是以節日風俗形式,開展全國性活動,有的流行至今。如臘月祭灶日會家家會“除塵”,疫病多發季節的五月端午節,家家飲灑雄黃酒、艾葉酒、掛菖蒲、焚蒼朮,雄黃、艾葉、菖蒲、蒼朮,這些礦物、植物都有著殺菌抑菌的作用和預防疾病的功效。另外,對傳染病人穿過的衣物,古人也會“消毒”,李時珍生前已經提到過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賈山亭《仙方合集·避瘟諸方》說的更具體:“天行時疫傳染,將病人衣服於甑上蒸過,則一家不染。”

先秦時期,人們已意識到家禽、牲畜和傳染病有關,那時雖然沒有“禽流感”的概念,但人畜分開,不能混住在一起,而是單獨設圈,也不能食用病死、被汙染的豬肉、牛肉等問題禽畜肉。到了東漢,不食死病畜肉、魚肉已成了民間常識。古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禽獸魚蟲禁忌並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記,不少都是飲食禁忌:“肉中有如朱點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則有毒,不可食之”……

在預防傳染病方面,中國古人也很注意對飲用水源的保護。古人很多飲用井水的,為了保護誰的乾淨,會給水井加欄、加蓋,以防止蟲、鼠和人的掉入。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中講到的“冪防損耗,亦防不潔”,說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大左說


首先 我們應該知道,人類史上每次疫情都是一次人類大災難。

在我國古代,幾乎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疫情,三年發生一次小規模的疫情。不過,雖然每次疫情爆發時,總會奪取不少人的性命。但是,在一次次與疫情抗爭的歷史中,也摸索出了防控疫情的方法。

有記載的瘟疫:

根據《中國救荒史》的記載,最早的疫情發生在周朝。那個充滿傳奇的時代,當時周已經有了一定的醫學體系,雖然在周以前人們把疫情叫做“邪氣”,對於“醫術”也成為“巫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在周朝時,人們有了“疾醫”這個稱號

春秋時期,公元前647年,惠王三年,丁末年,就爆發了一場疫情。“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齊大災。大災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何以書?記災也。外災不書,此何以書?及我也。”魯國《公羊傳》對此事有記載,按照過去,齊國發生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現在魯國史書,因為這次齊國發生的疫情,已經波及到了全國。

《史記·六國年表》中記載了壬子年,秦國的大疫。當時史書上對這幾次的疫情記錄都是一帶而過,具體去世人數,人們的防治辦法我們都無從得知。

《宋史·五行志》載,南宋隆興二年的冬天,“淮甸流民二三十萬避亂江南,結草舍遍山谷,暴露凍餒,疫死者半,僅有還者亦死”。這些流民來到江南躲避戰爭的同時,也將疾病傳染給了江南的百姓。當然這不是隨口一說,史書上也有過記載“是歲,浙之饑民疫死者尤眾。”

古人應對疫情的方法:

1:隔離防疫,阻止疫情傳播

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史專業李曼曼的論文《唐五代瘟疫與社會研究》中介紹,魏晉時期已有病人隔離制度,南朝時有專門的醫療機構六疾館收治隔離病人。

2:提高全民衛生

《兩宋時期江南的瘟疫與社會控制》中介紹,宋代已經有“百沸無毒”的概念,使用煮沸的消毒方法,並且避免吃生食、喝生水。

3:研發疫苗,防治未病

天花,曾經是威脅人類的一種重大傳染病。不過我國醫學家很早就發現了人痘接種術。

據蘭州大學專門史專業石琛的論文《清朝前期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瘟疫的應對措施》,清朝康熙帝在太醫院專設痘疹科,並廣徵各地名醫。南方傳統的種痘法也由此被發現、被推廣,且被列入醫治制度。

康熙年間,俄國政府選派留學生來華,其中一部分人便是專門學習痘科。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後,中國在創紀錄的短時間內甄別出病原體並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疫苗研發也正在進行當中。

4:財政支持抗擊疫情

抗擊疫情不僅需要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有財政作為支持。在我國曆史上,很多時候發生疫情的時候,為了減輕民眾的負擔,朝廷都會推行減免稅賦的政策。比如會對收成達不到一定比例的家庭,給予財政上的支持,以幫助他們維繫基本的生活。財政的支持對抗擊疫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官方的惠民藥房等。

5:醫務工作者的無私奉獻

無論是什麼時代,當疫情發生時,醫護人員永遠是衝在最前線的。

在歷史上,醫聖張仲景、明朝名醫吳有性、清朝名醫戴天章、劉奎、餘霖、戴北山

現代有鍾南山、李蘭娟等,都在疫病爆發時對救治瘟疫起到過重要作用。

當然更重要是一些默默奉獻的醫護人員“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請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