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疫情期朝廷是如何应对的?

可荣188


从古到今,大规模的疫情爆发连绵不断,在我们中国有文字记载的3500多年来,爆发过成千上万种疫病,那到底古代朝廷是怎样抗击疫情的呢?

在现代,好多防疫措施我们仍在沿用,在古代,当疫情爆发的时候,仍然采用的疾病管控,防治必然等措施,古代有“君权神授”之说,古代的统治者把他们国家发生的重大疾病认为上天对他的惩罚,所以,他会昭告天下,疫病乃上天对他政事不利的体现,他会拿出大量钱来救治灾民,同时节省开支,减少帝王家的一些活动。

在古代,瘟疫爆发的同时,还会有蝗灾,饥荒等大量的灾难到来,百姓颗粒无收,社会动荡不安。所以,朝廷还会减免赋税,来减轻百姓的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把钱用于抗击瘟疫。

在古代,对于疾病的管控,也是必然的手段,他们也向老白姓做宣传,朝廷会编撰一些简单易懂的口诀,刻在木板上,石条上,口口相传,给古人普及一下医药知识。比如,唐玄宗还亲制“广济方”等。

在古代疫情高峰期,控制疫情传播的最主要手段,还是及时切断,控制传染源。那就是封村,封城,掩埋尸骨,避免病菌的进一步传播。汉朝时期统治者下诏,凡是疫情所死之人,政府部门都会赐之葬钱。唐玄宗年间,皇帝下令让官员将这些尸体集中安葬,断绝病菌通过尸体传播。

还据《易.兑卦》记载,为了防止疾病传播,人们会树立栅栏,将患者隔离在特定区域。西汉时期,青州大疫,朝廷曾让腾出民宅,来隔离病患,宋神宗年间,苏轼担任知州,带头在杭州建立专门处置瘟疫病人的病坊,使得病情得到控制。

从古到今,我们中国一直是用于,善于抗击疾病的大国,所以这次非冠,我们也一定会胜利的!











梅花三弄zml


关注历史,关注古今中外。

近数月来,只因H7N9禽流感使人们谈禽色变。据近期的新闻报道,又有多国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引起了病人死亡的病例。

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曾是公共疫情多发,造成惨烈程度的也不少。那么古人又是怎样抗击公共疫情的呢?


一是医学隔离:在东汉末年的建安22年,中原传染病大流行,据曹植在《说疫气》中形容:“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这种全家死光的现象,历代不绝。中国古人面对如此公共疫情没有屈服和绝望,在甲骨文中的“降疾”二字便可略见一斑。古人积极采取措施,降低、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其中“隔离法”就是有效措施之一,即便在现代也是被广泛采用的。

所谓隔离,就是划定区域,设置临时性专门场所,收容患者。《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朝廷采取的办法是,“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即政府给灾民免费发药,提供医疗、救治服务的同时,专门腾出空房子来安置患者。这种做法是中国设立传染病医院和实行医学隔离的开始。早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将传染病人隔离的现象,在《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问答》中,秦国便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疬所”居住的规定

二是提供免费医疗、医药服务:在实行医学隔离的同时,提供免费医疗、医药服务,也是政府控制公共疫情的直接手段。在封建社会中,者手段也成了封建朝廷树立施“仁政”的形象需要。故称之为“赐药”,在“赐药”的同时还有“颁方”,这些也是中国古人控制和预防公共疫情的最实在、可靠的救治手段之一。

在中国古代的南北朝时,朝廷便有给民间免费提供医书、药方的做法。做的最好的则是在宋代。著名的医药典籍《圣惠方》、《庆历善救方》、简要济众方》、《集验方》、《四时摄生论》等所载的方子,都是北宋官府推荐的,其中不少方子现代中医仍在使用。南宋绍兴二十六年,都城临安发生瘟疫,皇帝宋高宗便推出了“柴胡制药”(类似于现在的柴胡冲剂),相当有疗效,“活者甚众”。

明嘉靖二十年五月,京城爆发“疾疬”,嘉靖皇帝亲自检验,创制“疾疫小饮子”方,散发给民众。

在2003年肥点爆发时,就曾有中医用东汉药方改变而来的“白虎加人参汤”、“麻可石甘汤”等十多种中药方治疗过非典。

三是官府出面处理尸体:传染病,过去也叫瘟疫。过去瘟疫的出现,极易导致人口成批的、大量的死亡。及时处理、掩埋遗体,也可以控制公共疫情的扩散和复发。

在唐代在这方面就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对策。据《全唐文·文宗四》中“拯恤疾疫诏”条,大和六年春,自剑南(今四川境内)至浙西发生大疫情,李昂第一时间下诏,在安排官员去疫区查看,在免费送药的同时,要求“有一门尽殁者,官给凶具,随事瘗藏。一家如有口累,疫死一半者,量事与本户税钱三分减一分。”

在宋代,疫病发生后,各个皇帝也要积极救治、拯恤,《宋史·食货志上六·振恤》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一年京城大疫,北宋仁宗皇帝立即下诏,掩无主尸,赐给棺材:“一棺给钱六百,幼者半之”;南宋宁宗,在流行病发生时也曾向贫民和疫死军人的家属赐药发棺殓费。

四是“疫死”畜肉不可食:中国古人也很重视环境保护和饮食卫生。保护环境、做好个人卫生,除了临时应急手段外,不少都是以节日风俗形式,开展全国性活动,有的流行至今。如腊月祭灶日会家家会“除尘”,疫病多发季节的五月端午节,家家饮洒雄黄酒、艾叶酒、挂菖蒲、焚苍术,雄黄、艾叶、菖蒲、苍术,这些矿物、植物都有着杀菌抑菌的作用和预防疾病的功效。另外,对传染病人穿过的衣物,古人也会“消毒”,李时珍生前已经提到过用蒸汽消毒的方法。清贾山亭《仙方合集·避瘟诸方》说的更具体:“天行时疫传染,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先秦时期,人们已意识到家禽、牲畜和传染病有关,那时虽然没有“禽流感”的概念,但人畜分开,不能混住在一起,而是单独设圈,也不能食用病死、被污染的猪肉、牛肉等问题禽畜肉。到了东汉,不食死病畜肉、鱼肉已成了民间常识。古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一章中所记,不少都是饮食禁忌:“肉中有如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

在预防传染病方面,中国古人也很注意对饮用水源的保护。古人很多饮用井水的,为了保护谁的干净,会给水井加栏、加盖,以防止虫、鼠和人的掉入。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讲到的“幂防损耗,亦防不洁”,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大左说


首先 我们应该知道,人类史上每次疫情都是一次人类大灾难。

在我国古代,几乎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疫情,三年发生一次小规模的疫情。不过,虽然每次疫情爆发时,总会夺取不少人的性命。但是,在一次次与疫情抗争的历史中,也摸索出了防控疫情的方法。

有记载的瘟疫:

根据《中国救荒史》的记载,最早的疫情发生在周朝。那个充满传奇的时代,当时周已经有了一定的医学体系,虽然在周以前人们把疫情叫做“邪气”,对于“医术”也成为“巫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周朝时,人们有了“疾医”这个称号

春秋时期,公元前647年,惠王三年,丁末年,就爆发了一场疫情。“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夏,齐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鲁国《公羊传》对此事有记载,按照过去,齐国发生的事情,是不可能出现在鲁国史书,因为这次齐国发生的疫情,已经波及到了全国。

《史记·六国年表》中记载了壬子年,秦国的大疫。当时史书上对这几次的疫情记录都是一带而过,具体去世人数,人们的防治办法我们都无从得知。

《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的冬天,“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这些流民来到江南躲避战争的同时,也将疾病传染给了江南的百姓。当然这不是随口一说,史书上也有过记载“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

古人应对疫情的方法:

1:隔离防疫,阻止疫情传播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李曼曼的论文《唐五代瘟疫与社会研究》中介绍,魏晋时期已有病人隔离制度,南朝时有专门的医疗机构六疾馆收治隔离病人。

2:提高全民卫生

《两宋时期江南的瘟疫与社会控制》中介绍,宋代已经有“百沸无毒”的概念,使用煮沸的消毒方法,并且避免吃生食、喝生水。

3:研发疫苗,防治未病

天花,曾经是威胁人类的一种重大传染病。不过我国医学家很早就发现了人痘接种术。

据兰州大学专门史专业石琛的论文《清朝前期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瘟疫的应对措施》,清朝康熙帝在太医院专设痘疹科,并广征各地名医。南方传统的种痘法也由此被发现、被推广,且被列入医治制度。

康熙年间,俄国政府选派留学生来华,其中一部分人便是专门学习痘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疫苗研发也正在进行当中。

4:财政支持抗击疫情

抗击疫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财政作为支持。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时候发生疫情的时候,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朝廷都会推行减免税赋的政策。比如会对收成达不到一定比例的家庭,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以帮助他们维系基本的生活。财政的支持对抗击疫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官方的惠民药房等。

5: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

无论是什么时代,当疫情发生时,医护人员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

在历史上,医圣张仲景、明朝名医吴有性、清朝名医戴天章、刘奎、余霖、戴北山

现代有钟南山、李兰娟等,都在疫病爆发时对救治瘟疫起到过重要作用。

当然更重要是一些默默奉献的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