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的痣”居然還可以治療皮膚病?曲池透臂臑該如何操作?

謝新才 賀普仁 肖相如頻道

導讀:今天學習賀普仁先生運用背部痣點、曲池配血海治療皮膚病的經驗,以及曲池透臂臑的操作手法。


PS:文章專業度高,非醫夥伴們切莫自行以身試法,具體治療與操作請遵醫囑!


01

背部痣點


經絡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臟腑絡屬,它可以反映所屬臟腑的病證。


皮部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應於體表的部位,是十二經脈之氣散佈的所在。


在某些疾病過程中,在經絡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經氣聚集的某些穴位上,

常發現明顯的壓痛、結節,或斑痕、突起等,顏色或青或紅或褐,這就是痣點,也就是臨床上所稱的反應點,即臟腑疾病在皮膚上的反映。


在胸、腹、背部出現的痣點上放血,可以起到治療臟腑病變的作用。


五臟俞,位於背部,所以五臟病變多在背部有反應,而背部又適合拔罐。


臨床上常採取背部痣點放血拔罐的方法,治療多種病證,如白瘢風、痤瘡、皮炎等,效果甚佳。


【典型病例】


一、謝某,女,19歲,面部痤瘡4年,背部痤瘡1月。


自15歲,面部開始起疙瘩,發癢,月經前加重,進食肥甘後加重。舌苔白,脈滑。


辨證:青春發育,情志不暢,氣血鬱滯。治則:通經絡,調氣血。

取穴:背部痣點。


刺法:用鋒針,速刺放血,輔以拔罐。


治療10次,面部痤瘡消失,月經來潮時也未有反應。


二、王某,女,35歲,主訴:雙側面部散發黃褐斑20餘年。


20餘年前,月經週期不準,時來時停,經量時多時少,當時學習較緊張,並未曾治療,後發現面部有小塊色斑,持續幾年後消失,結婚生育後面部色斑又起,不規則,雙側頰部較多,雙鼻旁互相融合,似蝴蝶樣,斑呈黃褐色,或呈咖啡色。


現月經尚可,二便調。望診:舌暗有瘀點,苔薄白。切診:脈沉細。


辨證:氣血失和,經絡不通。治法:通經祛滯。


取穴:背部痣點(肺俞、肝俞附近)。


刺法:以鋒針挑刺痣點,出血後拔罐。


患者每週治療1次。共治療7次,面部色斑消失,膚色恢復正常。


三、王某,男,52歲。


背部、四肢、雙側腋下及小腹有小紅疹,奇癢,夜不成眠,心煩、納差、二便正常,已數月,曾在多處治療,服中、西藥無效。


診斷為過敏性皮炎。


望診:面黃無澤,舌苔白膩,背部、四肢、雙側腋下及小腹均有抓痕,並有褐色痂。脈象:滑。


辨證:脾失健運,復受風邪,風溼相搏。治則:祛風利溼,活血通經。


取穴:耳背青筋(靜脈)、背部痣點。


刺法:耳背青筋以鋒針用緩刺法,背部痣點用挑刺法。


共治療20餘次,兩個月後痊癒,至今未復發。


02

曲 池


曲池,屬手陽明大腸經,其經起於食指橈側,行於上肢外側,經肩胛頸項至鼻旁,可治療其經脈循行處的病變,所謂“經脈所過,主治所及”。


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氣血充盛,加之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肺主氣,可輸布精微,如灌溉雨露,故手陽明大腸經之穴功擅宣氣行血,散結逐瘀,化腐生肌。曲池為其合穴,尤以活血化結見長。


《類經圖翼》記載:“曲池,主治瘰癧、喉痺、不能言”,賀老常取曲池治療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等疾患。


針刺時,向上透刺;必要時,可配合肩井穴,肩井為膽經穴,可加強曲池疏通氣結,調和氣血之功。


已故名醫王樂亭採用六寸金針,曲池透臂臂臑治療瘰癧,臨床觀察治療200例,取得滿意效果。


坐位,刺前,沿曲池與臂臑之間的連線,順經絡循行的方向,撫摩皮膚,揉按肌肉,使經絡舒展。


消毒後,醫生用右手中指、食指夾住針柄,拇指頂住針的尾端,將針尖觸及患者曲池穴,使金針與上臂延長線呈45°角,刺入皮下0.5~1cm,然後用拇指、食指握針,緩緩旋轉退針至皮下,並將針臥倒,沿皮下透刺,速進緩退,以利進針。


針刺時,要將針尖對準臂臑的方向,不可偏移,針體緊貼皮下,深淺適宜。


患者會出現發脹和沉重感,可配合刮針柄的方法,以引氣、催氣。運用捻轉補瀉法。


局部紅腫熱痛用瀉法,局部腫硬無紅腫者用補法,針體約旋轉180°。隔日治療1次。


《類經圖翼》曰:“臂臑主治臂痛無力,寒熱頸項拘急”,“五里主治寒熱瘰癧”。《百證賦》雲:“臂臑,兼五里,能愈瘰癧。”


採用透穴的方法,一針可擔曲池、五里、臂臑三穴之功,而各穴都有主治瘰癧的功能,故可收速效。



血海為脾經穴位,脾主裹血,溫五臟,血海穴為足太陰脈氣所發,氣血歸聚之海,故名血海,又名血郄,具有活血化瘀,健脾利溼之效,多用於婦科月經不調等。


皮膚病多與風、溼、瘀有關,和血海化溼、活血的穴性相符,“血行風自滅”,瘀除則風散,因此為皮膚疾病所常用,《勝玉歌》雲:“熱瘡內年年發,血海尋之可治之”。


加之手陽明大腸經合穴曲池清肺散風,理腸活血,二穴配用對風疹、溼疹、丹毒、疔癤、疥瘡和皮膚乾燥等均有很好療效。


【典型病例】


一、趙某,男,26歲。


左側淋巴結腫脹、疼痛3天。3天前開始出現左淋巴結腫脹、疼痛,伴咽部不適,頭脹痛。食慾減退,眠可,小便調,大便偏幹。


望診:咽紅,舌邊尖紅,苔黃略膩。辨證:邪熱內蘊,毒熱聚結。治則:清熱解毒,軟堅散結。


取穴:曲池。


刺法:以4寸毫針,刺入穴位後將針臥倒,針尖向上沿皮刺入4寸,留針30分鐘。每日針刺1次。治療過程中,疼痛逐漸減輕,腫脹減退,3次而愈。


二、田某,女,8歲。


除面部外,全身皆有神經性皮炎已6年之久,兩肘、兩膝、兩臀部、後頸部均有皮疹,瘙癢,尤為後頸部及兩肘部均呈苔蘚樣改變,有搔痕,為此,經常啼哭。納一般,二便正常。


望診:面黃,苔白,四肢軀幹均有苔蘚樣皮疹。脈象:沉細。


辨證:情志不遂,氣血鬱滯,血虛生風。治則:祛風利溼,通經絡,調氣血。


取穴:曲池、血海。


刺法:以毫針刺入穴位1寸深,用補法,留針30分鐘。


1診後刺癢明顯減輕。2診後皮疹停止新生。共診治15次,諸症消失。


注:具體治療與操作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賀普仁——中國現代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謝新才等編著,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7.11。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