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謹以此文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4週年!

中央紅軍的長征經歷了大致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長征的準備階段,紅七軍北上和紅六軍團西征;第二階段,被動退卻階段,從長征出發到遵義會議召開;第三階段,戰略轉移階段,從遵義會議到紅一、四方面軍懋功會師;第四個階段,北上抗日階段,從懋功會師到落腳陝北;第五階段,三軍會師,從落腳陝北到1936年10月與紅四方面軍會寧會師和與紅二方面軍將臺堡會師,勝利結束長征。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江西于都紅軍渡口


1.長征先遣隊

為了宣傳和推動抗日,調動和牽制敵人,減輕國民黨軍隊對中央根據地的壓力,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組織兩支部隊北上與西進。

(1)紅七軍團北上

1934年7月6日,中革軍委決定,紅七軍團約6000餘人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深入閩浙皖贛邊地區開展游擊戰爭。隨後,尋淮洲、樂少華、粟裕等率領紅七軍團,經福建北上到閩浙贛皖邊區,與方誌敏領導的紅十軍匯合。11月4日,中革軍委下令重組“北上抗日先遣隊”,將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合編成紅十軍團,方誌敏代表中央負責先遣隊的北上抗日行動。之後,紅十軍團分兩路向浙皖邊和皖南行動。由於兵力太小,這支部隊未能達到戰略上調動牽制 “圍剿”中央根據地的敵人的目的,反而因孤軍深入敵後,陷於同10倍於己的敵人艱苦奮戰的境地。1935年1月底,紅十軍團遭到嚴重損失,尋淮洲犧牲,方誌敏被俘。餘部在粟裕等帶領下,轉戰閩浙贛邊,堅持游擊戰爭。

(2)紅六軍團西征

1934年7月,為策應中央紅軍反“圍剿”鬥爭,中革軍委令任弼時、蕭克、王震等率領紅六軍團退出湘贛根據地進行西征。紅六軍團從8月開始西征,經過兩個月的艱苦奮戰到達黔東。10月下旬,與夏曦、賀龍、關嚮應等率領的紅三軍(後恢復紅二軍團番號)匯合,共同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

2.中央紅軍的長征

(1)血戰湘江,通道轉兵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今日湘江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8.6萬餘人,分別從瑞金、雩都出發,實行戰略大戰役,計劃到湘西與紅二、六軍團會合,開始了悲壯而又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留下紅二十四師和十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人和部分黨政工作人員,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堅持鬥爭。

臨時中央的領導者,在指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和突圍的時候,變得驚慌失措,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他們對於戰略轉移這樣的大事,既不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也不在部隊廣大指戰員中進行政治動員工作。在實行戰略轉移時,帶上許多笨重的印刷機器、軍工機器等器材物資,導致行軍隊伍緩慢,對行軍打仗極為不利。長征之初,隊伍基本上沿著紅六軍團走過的路線向西行動。

蔣介石察覺紅軍的戰略意圖後,在贛南、湘粵邊、湘東南、湘桂邊構築了四道封鎖線,安排重兵進行堵截和尾追。但是,各路敵軍之間存在著矛盾,對防堵追擊紅軍的態度並不一樣。在紅軍轉移前夕,10月初,紅軍與廣東陳濟棠部隊達成就地停戰、互通情報、解除封鎖、相互通商和必要時相互借道等五項協議。紅軍突破第一道封鎖線進入廣東境內時,陳濟棠基本上沒有堵截,紅軍比較順利地通過了第二道封鎖線。當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挺進到湘江地域時,蔣介石已經調集幾十萬大軍,分三路前堵後追,企圖將紅軍“殲滅於湘江、灕水以東地區”,並手諭前線各部隊:

“力求全殲,毋容匪寇再度生根”。面對敵人重兵逼近,博古等人一籌莫展,只是命令部隊硬攻硬打。在廣東全縣以南湘江東岸激戰達一週,突破了敵人第四道封鎖線,渡過了湘江,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但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人員折損過半,紅軍和中央機關人員由出發時的8萬餘人銳減到3萬餘人。

湘江戰役之後,蔣介石判斷紅軍將沿著湘桂邊境北上湘西同紅二、六軍團會合。於是,他又在城步、新寧、通道、遂寧、靖縣、武崗、芷江、黔陽、洪江一帶構築了四道碉堡線,集結重兵,企圖把中央紅軍一網打盡!博古、李德等人無視敵情,仍然堅持按照原定計劃前進。這使紅軍又處在一個非常危急的時刻。如果不改變原定的前進方向,紅軍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在危急關頭,毛澤東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態勢,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同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立即轉向西到敵軍力量比較薄弱的貴州去開闢新的根據地。這是一個大膽而又妥當的方針。但博古、李德等人仍不接受。

1934年12月10日,中央紅軍進入通道境內。12日,在通道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毛澤東力主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他說:“我們何不來個避實就虛,甩掉眼前的強敵,到貴州去。為什麼一定要去鑽口袋呢?大路朝天,各走一邊嘛!”毛澤東的意見得到了與會多數同志的贊同。當日會後19時半,以軍委的名義向各軍團、縱隊首長髮出了西入貴州“萬萬火急”的進軍電報。12月13日,中央紅軍從通道分兩路轉兵西進。

史稱“通道轉兵”。

(2)遵義會議,歷史轉折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遵義會議會址


通道轉兵後,紅軍即向貴州東部進軍,一舉攻克黎平。12月18日,舉行了黎平會議;1935年1月1日,又舉行了猴場會議;1月7日,紅軍佔領黔北重鎮遵義城。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義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軍事上的錯誤,解決了當時最為急迫的軍事路線和組織問題,對中央領導機構進行了調整,推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時決定取消“三人團”,改由周恩來、朱德指揮軍事。

遵義會議,對於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中國革命,對紅軍長征的勝利產生了決定性的作用。我們黨對王明“左”傾錯誤路線的糾正乃至對整個黨的歷史經驗的科學總結,是以這次會議為開端的。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和黨內的重大問題,在政治上走向成熟,是以這次會議為標誌的。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是從這次會議開始逐步形成的。正如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時指出的:“遵義會議是一個關鍵,對中國革命的影響非常之大。”

(3)四渡赤水,巧渡金沙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四渡赤水”時太平渡渡口遺址


遵義會議後,在毛澤東的指揮下,紅軍四渡赤水、兵臨貴陽、威逼昆明、巧渡金沙,徹底擺脫了長征初期的被動局面。

  • .四渡赤水出奇兵

遵義會議前後,蔣介石集中約40萬兵力向遵義地區進逼,而中央紅軍只有3.7萬人,局面十分嚴峻。為擺脫敵軍,紅軍決定迅速北渡長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進。

1935年1月19日至3月22日,紅軍四渡赤水,轉戰於貴州、四川、雲南邊界地區。四渡赤水戰役中,中央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迂迴曲折穿插於敵人重兵之間,將運動戰的特長髮揮得淋漓盡致,取桐梓、奪婁山關、佔遵義城,共殲敵20個團,斃傷俘敵50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紅軍長征以來的最大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紅軍的士氣。

  • 巧渡金沙江

隨後,紅軍南渡烏江,兵逼貴陽,誘使滇軍來援。之後,紅軍出其不意地向雲南疾進,在昆明附近虛晃一槍,5月初搶渡金沙江,擺脫了優勢敵軍的圍追堵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川、黔、滇邊境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4)懋功會師,單獨北上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中央紅軍渡過金沙江後,在會理地區進行了休整,並召開了會理會議,決定繼續北上,同紅四方面軍會合。並決定成立以劉伯承為司令、聶榮臻為政委、羅瑞卿為參謀長的紅軍先遣部隊,為紅軍開路。

與此同時,蔣介石為防止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會合,一面電令川軍阻止紅四方面軍南下,一面令薛嶽部迅速渡金沙江北上,令楊森部加強大渡河以北的防禦力量,妄圖利用大渡河的險峻,使中央紅軍成為“第二個石達開”。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強渡大渡河


1935年5月下旬,由於執行了正確的民族政策,紅軍順利通過大涼山彝族區。接著,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與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會師;6月18日,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主力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兩軍會師後,擺在黨和紅軍面前的首要任務是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明確發展方向。但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中共中央和張國燾之間卻產生了“北上南下之爭”。中共中央考慮川陝甘地區地域廣闊,交通方便,漢族居民較多,帝國主義勢力和國民黨統治薄弱,而且靠近抗日前線華北,因此主張紅軍北上,建立川陝甘革命根據地,以便在北方建立抗日的前進陣地,領導和推進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但張國燾卻認為,紅軍應向西退卻到人煙稀少、少數民族聚居的川康邊地區,或南下攻取成都,以為這樣可以避開國民黨軍強大的軍事力量。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兩河口會議紀念館


為解決分歧,6月26日,中共中央在兩河口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一致通過了周恩來提出的向北發展,在川陝甘建立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並於28日作出《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戰略方針》的決定,正式提出“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並據此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準備集中主力消滅松潘地區國民黨軍胡宗南部,打開北上甘南的通道。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又舉行常委會議,決定張國燾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增補陳昌浩、徐向前為中央軍委委員,以加強統一指揮,為實現北上方針提供組織保證。

在兩河口會議上,張國燾雖然也對北上的戰略方針表示贊同,但他實際上並沒有放棄向川康邊地區退卻的錯誤主張。會後,他以“統一指揮”“組織問題”沒解決為由按兵不動,延遲紅四方面軍北上。他仗著人多槍多,向中央要權,策動一些人向中央提出改組中央軍委和紅軍總司令部,要求由他擔任中央軍委主席,並給以“獨斷決行”的大權!中共中央堅決拒絕張國燾的無理要求,但為了團結四方面軍共同北上,7月18日,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7月21日,蘆花會議又決定:紅四方面軍的前敵總指揮部為紅軍的前敵總指揮部,徐向前、陳昌浩兼總指揮、總政委,葉劍英任參謀長。這時,張國燾才調兵北上。但松潘戰役戰機已失,紅軍不得不放棄松潘戰役計劃,改由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的草地北上。8月3日,紅軍總司令部制定了《夏洮戰役計劃》,將紅軍混編為左右兩路軍。紅軍總司令朱德和總政委張國燾率領左路軍;前敵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率領右路軍。中共中央隨右路軍一起行動。

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沙窩會議,重申了北上的戰略方針,並提出要加強黨對紅軍的絕對領導,維護兩個方面軍的團結。8月20日,中央政治局又在毛兒蓋召開擴大會議,批評了張國燾企圖使紅軍西渡黃河深入青海、新疆等地的錯誤。但張國燾一意孤行,抵制中央作出的北上戰略方針。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過草地


8月底,右路軍歷經千辛萬苦通過了草地。雖然中央一再催促左路軍向右路軍靠攏北上,但張國燾卻要求已進入草地的紅軍返回阿壩。9月5日,他命令在松崗、黨壩、卓克基等地的左路軍部隊停止北上,就地“籌糧待命”。8日,他又命令右路軍準備南下,“立即設法解決南下的具體問題”,還命令左路軍中駐馬爾康地區的紅四方面軍部隊,讓他們轉令軍委縱隊轉移到馬爾康待命,如其不服從,就將其扣留。這表明,張國燾為堅持其錯誤的南下主張,已開始對右路軍採用脅迫的方式。中央再次勸告張國燾,強調如果左路軍南下,前途將極端不利,希望左路軍立即北上。張國燾無視中央的勸告,甚至揹著黨中央,9月9日給陳昌浩發密電,要右路軍“南下,徹底開展黨內鬥爭”。這份電報被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葉劍英獲得,他立即報告了中央。

為貫徹既定的北上方針,避免紅軍內部可能發生的衝突,毛澤東立即召集周恩來、張聞天和博古等人緊急磋商,中央於10日凌晨率領紅一方面軍的紅一軍、紅三軍和軍委縱隊迅速轉移,先行北上。同日,中共中央發出《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指出“南下是絕路”“中央反對南下,主張北上”,號召紅軍廣大指戰員堅決擁護中央的戰略方針,迅速北上,創建川陝甘新蘇區。同時,致電張國燾,爭取左路軍立即北上。得知中央紅軍單獨北上的消息後,陳昌浩問徐向前:“打不打?”徐向前說:“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徐向前這句話,體現了高度的黨性,使紅軍避免了衝突,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

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俄界召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張國燾同志的錯誤的決定》。決定認為,張國燾對目前的革命形勢存在錯誤的估計,並且存在軍閥主義的傾向。決定號召紅四方面軍指戰員團結在黨中央周圍,同張國燾的錯誤作鬥爭,並促其北上。

(5)落腳陝北,奠基西北


中央紅軍的萬里長征


1935年9月13日,紅一、三軍團和軍委縱隊從俄界、羅達地區出發,繼續北上。9月16日至17日,紅軍攻破天險臘子口。這是紅軍進入甘南的關鍵一戰,聶榮臻曾說:“臘子口一戰,北上的通道打開了。如果臘子口打不開,我軍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無論軍事上、政治上,都會處於進退失據的境地。”

9月18日,紅軍到哈達鋪,部隊休整了7天。在這裡,從報紙上了解到陝北還有劉志丹領導的紅軍活動。9月22日上午,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領導人會議;下午,又在“關帝廟”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毛澤東在會上說,感謝國民黨的報紙,為我們提供了陝北紅軍的比較詳細的消息,那裡不但有劉志丹的紅軍,還有徐海東的紅軍,還有根據地,首先要到陝北去。在哈達鋪,部隊正式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彭德懷任司令員,毛澤東任政委。9月27日,紅軍佔領榜羅鎮,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決定前往陝北,在陝北保衛和擴大根據地。10月5日至9日,紅軍翻越六盤山,經過寧夏。10月19日,到達陝北吳起,與陝北紅軍匯合。10月22日,中共中央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宣告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對此,蔣介石哀嘆:“六載含辛茹苦,未盡全功!”

然而,蔣介石不甘心失敗,9月26日,他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共”總司令部,指揮陝甘寧青四省國民黨軍的作戰。10月28日,國民黨西北“剿總”調整部署,以5個師的兵力,採取東西對進、南進北堵的作戰方針,企圖圍殲紅軍於洛河以西地區。軍委遂決定:集中全軍大部兵力,求殲沿葫蘆河東進之敵一至兩個師,以打破敵人的“圍剿”。這就是有名的直羅鎮戰役。

在毛澤東的指揮下,11月20日至24日,紅軍取得了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毛澤東指出:“直羅鎮一仗,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