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躬耕南阳"让南阳人赚足了世人眼球

诸葛亮先生一句"躬耕南阳"让南阳人赚足了世人眼球,也让南阳人利用"躬耕南阳中"南阳"二字打了几百年的擦边球。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旅游业的兴起,南、襄两地诸葛亮躬耕地之争大有亦演亦烈的趋势。

诸葛亮先生所说"躬耕南阳"的"南阳"是不是指汉时南阳郡治所宛城相信历史自有公论。

一句

看看南阳郡简介,虽然中间夹带着许多广告,但还是可以清楚知道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到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南阳郡为邓州,改宛城为南阳县,郡治迁穰城,在长达855年里历经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几个朝代南阳郡的"南阳"二字可谓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诸葛先生岂能不知,还能拿堂堂的南阳郡的"南阳"二字去指一个小小的宛城来唿悠世人? "襄阳说"认为躬耕南阳中的"南阳"是指南阳郡管辖所有范围,。而"南阳说"认为躬耕南阳中的南阳单指南阳郡治所宛城,故意忽略南阳郡的存在,混淆视听刻意迎合躬耕南阳的"南阳"二字,大有指鹿为马之嫌。

南阳一些网友经常截取一些史载两汉时期人们臆有所指或习惯称谓宛城、南阳互指的语句大做文章,今天这里截取一段,明天那里截取一段可谓是十分敬业,乐此不疲,极力想证明宛城=南阳,试问这些能证明得了两汉的时期宛城就是南阳吗?连当时的王莽、刘秀两位高高在上的帝王也只是臆有所指说说而已,都不曾把宛城直接改为南阳,古人曰,现代人说还顶什么用。这些说法并没改变南阳郡称谓,大家都应尊重史料记载的实质名称或地域改变。

陈寿《三国志》记载很清楚: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说明诸葛玄带诸葛亮姐弟到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是事实。史料记载诸葛亮一家就住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属南阳郡邓县管辖的隆中。但《三国志》通篇并没有记载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姐弟搬迁离开过南阳郡邓县隆中居所,即无记载就说明并未发生,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隆中。不知南阳人所谓躬耕南阳卧龙岗的"南阳说"根据从何而来。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大姐嫁给襄阳蒯家,二姐嫁给了襄阳庞家,诸葛亮当上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婿,这三家可谓是当时荆州的名门望族,诸葛亮还拜了两位襄阳隐士高人庞德公、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正所谓名师出高徒,连诸葛亮"卧龙"雅号均出自庞德公之口,所学到的知识也为诸葛亮日后出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与荆州刘表为连襟,分别娶了蔡冒两个妹妹,蔡冒手握荆州军事大权,诸葛亮称刘表为姨父,称蔡冒为妻舅,诸葛先生在《隆中对》中能准确分析天下形势,谋划刘备的未来,未出茅庐变知三分天下,这些恰恰说明都与刘表、蔡冒荆州军事集团有莫大的关系。种种迹象表明诸葛玄去世前将一家人的生活托付给刘表,而刘表是做了精心安排的。若诸葛先生真如"南阳说"所讲搬家去了卧龙岗除了收获一点玉米、红薯、小麦还能收获什么了?南阳人思考过诸葛亮为什么要去宛城躬耕?背靠大树不好吗?在宛城那个土岗上除了种地,能学到知识吗?能了解掌握当世形势,能成就诸葛亮的雄心壮志吗?所以说诸葛先生所述"躬耕南阳"中的南阳绝不是南阳人所指的宛城。

一段历史总是有前因后果,绝非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延着历史脉络可以发现"隆中"就是诸葛亮家,诸葛先生躬耕地是有迹可循的。

一句

1,陈寿《三国志》最早记载三国这段历史的史学家;陈寿(公元233一297年)三国时蜀汉及西晋史学家,也就是诸葛先生去世的先一年出生的人,离三国时最近,记载更真实。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晋灭吴三国统一,陈寿历径十年艰辛,完成了史学巨著《三国志》,记载了诸葛玄带诸葛亮姐弟来荆州治所襄阳投靠刘表、依附刘表,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追随刘备离开隆中,其间并无离开隆中搬迁去南阳郡宛城躬耕的记载。

2,《蜀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李兴为刘弘撰写《祭诸葛丞相文》"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试诸葛之故乡"。"襄阳说"认为: 天子命他去沔水(汉水)以北地区去打仗,胜利归来后又去隆中祭拜诸葛亮(当时刘弘住军襄阳)。而"南阳说"的认知是刘弘将军打完仗直接在卧龙岗拜谒诸葛亮。试问宛城靠近沔水吗?"登隆山"宛城卧龙岗有山吗?可襄阳有隆山,隆山之中有隆中。

3,《汉晋春秋》记载: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一句

4,《太平御览》引盛弘之《荆州记》襄阳西北十许里,名为隆中,有诸葛孔明宅。

5,《文选.出师表》注引《荆州图副》邓城旧县西南一里,隔沔有诸葛亮宅,是刘备三顾处。

6,《水经注》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水经注》还记载了许多宛城一带的名胜古迹,唯独没有什么"诸葛亮旧宅",更没有所谓"诸葛庵"。

7,后世唐李善等注《文选》,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南宋朱熹《通鉴纲目》,明清两代《南阳府志》,《邓县县志》,《新野县志》等都明确记载刘备三顾孔明于襄阳隆中。

以上历朝历代史料延续足于佐证诸葛亮家于南阳郡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绝非今天的南阳卧龙岗。

一句

再看看卧龙岗元代以前几无任何历史记载,有的也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些传说,南阳人只能用躬耕南阳的"南阳"指宛城来欺瞒世人。据《南阳武侯祠简介》载:南阳卧龙岗盛于唐,而所谓盛于唐代也就几首唐诗和几块碑刻,均不是什么史证。直到元祐四年(公元1317)元仁宗命名南阳卧龙岗古建筑为武侯祠,正是这个武侯祠"祠"说明了卧龙岗就是一个纪念祠堂,而不是诸葛亮故宅。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重修武侯祠,并且按照前人的"龙岗全图"重新兴建了卧龙岗十景和卧龙书院,充分说明了卧龙岗再一次大面积造假事实,对所有文物古迹来说,每一次修缮、重修、兴建都意味着再一次造假。

最早记载隆中景、物的是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先生的《襄阳耆旧记》,而完整记载隆中十景是《明万历襄阳府志》明成化年间(公元1465一1487)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在维修隆中武侯祠后作了描写隆中十景的词歌。卧龙岗十景是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南阳知府罗景首次修建,其十景内容与隆中十景及其相似。证明隆中十景比卧龙岗十景早220多年,南阳人还敢大言不惭说隆中十景是抄袭了卧龙岗十景吗?

一句

《明嘉靖南阳府志》记载"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 孔明大节,自唐宋以来乡人立祠祀之。而《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又载黄权携族人私建"诸葛庵"祭祀,是不是根据上述内容编出来的了?

《明嘉靖邓州志》记载"十二年,备三顾诸葛孔明于隆中"。

一句

《清乾隆新野县志》记载"建安十二年…是年备三顾诸葛亮于隆"。

《清光绪南阳县志》记载:南阳有诸葛武侯庐始见唐宋人集。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南阳博物馆编撰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简介》南阳卧龙岗武侯祠相传始建于唐宋年间。

1985年河南省政府组织编纂了地方志《河南风物志》记载诸葛亮在襄阳西隆中结茅隐居,他躬耕垄亩,攻读史籍…,汉室右裔刘备三顾茅庐于隆中,后孔明遂离开隆中,佐刘备攻伐中原。

以上这些事实今天的南阳人自然会一口否定,躬耕南阳的"南阳"二字指宛城,不管别人信不信南阳人全都信,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南阳人不遗余力给南阳卧龙岗来了一个华丽转身,一下子由一个"纪念祠"变成诸葛亮故居、躬耕地,真是石破天惊,令人错愕。

注: 本文照片取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