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5月5日下午4點30分至5點左右,投資20億的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凌晨通報稱,據專家組判斷虎門大橋5日發生振動系橋樑渦振現象,並認為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不會影響虎門大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虎門大橋管理中心實時監控畫面看到,大橋仍有肉眼可見的輕微振動。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無獨有偶,就在一週前,投資超50億的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也發生了類似的晃動。從武漢長江大橋橋體晃動事件,淺談大型橋樑健康監測系統設計(點擊閱讀)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01以前有過這種情況嗎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無論是虎門大橋也好,鸚鵡洲長江大橋也罷出現此種現象並非常見。不過,從這兩座橋的結構類型來講二者均屬懸索橋。


在美國曆史上,就有這麼一座著名的懸索橋晃動事件:塔科馬海峽大橋事件。

這座橋在當時是美國第三大懸索橋,一度被稱為“工程界的珍珠港”。設計師是業界精英,曾先後參與各著名大橋的建造。建築工人也兢兢業業,絕不存在偷工減料違規造假。


作為20世紀最嚴重的工程設計錯誤之一,它坍塌時卻沒有造成任何人傷亡。這是一個所有工程學科教學中都繞不開的經典案例。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在大橋建成前,原本大橋設計的抗風能力號稱達到120英里/小時。但是在大橋吊裝合攏完成後,只要有4英里/小時的相對溫和的小風吹來,大橋主跨就會有輕微的上下起伏。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工程師們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一些專業人員被派遣到現場進行實地監測。

其後幾個月中,橋面的波動幅度不斷增加。大橋管理部門

嘗試過用捆綁纜繩、安裝液壓緩衝器的方式去減低波動,減少其對行車的影響,但沒有取得成功。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毫無預兆下,大橋路面的一側突然被風掀了起來,這引起了橋身側向激烈的扭動,和之前的起伏情況大不相同。在橋面過於劇烈的波動下,瘋狂的扭動使得路面一側翹起達8.5米,傾斜達到45度。


承受著大橋重量的吊索接連斷裂,失去了拉力的橋面就像一條發怒的蟒蛇在空中奮力掙扎。

建成通車僅四個月後,120多米的大橋主體轟然墜入塔科馬海峽,激起了一大片煙塵。

02為什麼橋體會擺動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馮·卡門、錢學森、普朗特

大橋坍塌後,美國組建了事故調查委員會,其中成員包括空氣動力學家馮·卡門,NASA著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就是由他創建的。我國科學家錢偉長、錢學森、郭永懷在美的導師就是馮·卡門。正是由於他的調查,塔科馬海峽大橋事故的原因水落石出。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NASA風洞實驗室

經過加州理工學院風洞內的模型測試後,卡門猜測這場災難源於一種現象——卡門渦街。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這是一個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現象。比如在水流中插一根木樁,在特定條件下木樁下游的兩側,會產生兩道非對稱排列的漩渦。這次事故中,橋兩邊的鋼板就像是水流中的木樁。當風形成的高速漩渦不斷從橋身兩邊脫離時,會對橋身產生一個交替的側向力。當側向力的頻率達到大橋的頻率,便發生共振,共振的後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從太空俯瞰智利海岸的卡門渦街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03現在該如何避免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如今沉睡在塔科馬海峽底部的大橋殘骸,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珊瑚。數量眾多的巨型太平洋章魚選擇在這裡安家。遺址上方是兩座新的懸索橋,它們將繼續完成第一座塔科馬大橋的工作。

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卡門渦街”現象或許是主因

馮·卡門1954年在《空氣動力學的發展》一書中寫道:塔科馬海峽大橋的毀壞,是由週期性旋渦的共振引起的。設計的人想建造一個較便宜的結構,採用了板材代替桁架作為邊牆。不幸,這些板材引起了渦旋的發放,使橋身開始扭轉振動。這一大橋的破壞現象,是振動與渦旋發放發生共振而引起的。

20世紀60年代,經過計算和實驗,證明了馮·卡門的分析是正確的。

針對此種現象,國際橋樑界和力學界專門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出臺了風致振動的橋樑橫斷面設計新規範,改善了橋樑橫斷面的氣彈性特性,而且每個大橋都要進行風洞模擬實驗,有效地避免了安全風險。


虎門大橋公司通告:受風速大影響產生渦振,橋樑主體結構未受損。橋樑遇到特殊風況會晃動是正常的,一般遇到旋渦風橋面晃動比較大。請廣大公眾不必過於恐慌,後續會根據檢測結果發佈相關信息。


資料來源:過山榜、物理學教研

編輯整理:成果小科

聲明:《公路科技成果轉化》所推送的文章除無法確認外,都會註明作者和來源,感謝原創作者的辛苦創作與智慧奉獻。部分文章資訊來源於網絡,所以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直接與中國公路學會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聯繫,我們會在48小時內予以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