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腐攸


这个问题主要是从经济、地理、兵员来分析。

首先、北方开发早,经济发展充分。

中华民族是从黄河流域开始繁衍生息,最早开发的区域也是黄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从先秦到唐代,中国各王朝的发展中心都是位于北方地区。依靠黄河,淮河,中国唐代以前的各个朝代大多定都北方,主要以长安和洛阳为主。这两个城市所在的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带都是中国历史上北方的经济中心地带,经济发展程度长期领先于南方。中国对南方的开发要滞后的多,随着隋朝大运河的开挖,南方才进入加速发展的时期,一直到宋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地区。经济的发达意味着战争中后勤保障的能力更强。

第二,地理对古代战争的影响

古代王朝的发展大多都是依靠大山、高原作为防御或者进攻的支点。古代人们对中国地理的认识是从中原—蜀汉——长江中下游——岭南这个顺序。整体来看,古代中国王朝管辖的范围的地势是北高南低,尤其是西北高东南低,中国古代王朝大多定都在有大山大川防御的易守难攻之地。比如长安和洛阳,前者位于关中平原四周都是天险守卫,只要把进出的隘口守住了就可以保障安全;洛阳位于黄河之南,它的西边、南边都有大山,只有东边是平原地带,只要守住了东边即可保证安全。古代由于人们对地理认识的不全面,南北通道屈指可数,西边有关中—汉中—巴蜀通道;东边有南阳—襄阳通道,这都是古代兵家必选之通道。如果从中国北方往南方进攻,特别是拥有山西和河北这两个战略支点,基本上就保证了北向南进攻的胜利,反之从南方向北方进攻困难重重。而且北方地区地势开阔,战略纵深很深,适合大规模作战行动,战争一旦打响即使一时半会儿打不完,也有足够的战略纵深撤退。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南方北伐基本上都是割据政权,偏安一隅,像三国时期的吴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三国时期的蜀汉等等,这些王朝本身实力较弱,再加上地理环境的制约,他们要想取得北伐的胜利其实非常难。

第三、兵员的影响

北方地区各个王朝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和少数民族打交道很多的汉族或者就是少数民族首领,他们能征善战,习惯寒冷的天气、恶劣的环境,骑兵众多,机动作战能力很强,从北方高地出发,几天就可以突袭到淮河和黄河岸边,越往南打,气候越湿润、越温暖。反之,从南往北被打,南方的士兵大多都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寒冷的气候,骑兵的作战能力也比不过北方,取得北伐战争的历史几乎可能。

第四、明朝的胜利

明朝朱元璋的北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北伐战争的胜利。这个主要是因为朱元璋当时已经完全统一了南方地区,这个时候南方的经济已经超过北方,为朱元璋的北伐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再一个重要原因是元朝的统治已经烂到骨髓,到了人人都揭竿而起的地步,没有人愿意拥护这个残暴的政权,元兵纷纷倒戈,支持朱元璋。


更多回答,请关注史话中国!


史话中国


有这个感觉很正常。读西晋、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确会让人吐血。但事实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这个感觉,跟俗谚“兵不往上打,书不往下传”有关。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会整些诗画、读些孔孟,而游牧民族快马弯刀,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其实这只是表象,我们先说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时期,主旋律是楚国与齐、晋争霸,从江汉干到了黄河,以申、息为门,将颍汝、陈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郑、鲁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楚恭王、楚灵王、楚昭王都堪称霸主。秦末,项羽、刘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终定鼎大汉。汉末王莽篡权,刘秀率舂陵子弟和绿林军杀入河北,入关中,再续汉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挥军北上,逐元顺帝远遁漠外。中国大一统王朝屈指可数,两汉一明足以说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实。

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仅徐帅是北方人,余者四川、湖南、湖北、广东人,讲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说不通的。即使在东晋,也有谢石、谢玄以8万对决符坚87万,取得淝水大捷;刘裕统10万雄兵由荆襄直取长安。最怂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飞能“直捣黄龙”。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孙子把“道”列为五事、七计之首:“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当国、军备不废、选将得人的情况下,北方游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过来说,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内部出了问题,有可乘之机。总地来看,北方草原民族迭兴南下,成为中原隐患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气候恶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为存亡而战。儒学襄助汉唐盛世,孔门五经滋养代代英雄,那时的读书人文能著史、武能定边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谈、四书,纳岁币媾和于辽、金、夏,实乃中原读书人之耻。

②马术和刀术是战术机动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云十六州后,既无险无守,也无马匹可征;以庞大的步兵、重甲、车阵被动防御,耗费巨大,已处于战略被动地位。

③宋朝为杜绝地方割据,事实已阉割了中国读书人的尚武传统。孔门精华在《春秋》大义,《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终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实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会,以武制齐;率领弟子仗剑、架车周游天下,屡有自卫之举,是不废武的。只是后人强调其文德而已。

中国还有一句话:胡无百年之运。中华古代历史的主旋律就是内华夏与外四夷的冲突,因而赋予了中华文化自信、兼容的内核。海水灌顶之时,恰是中华吸收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即将爆发的前夜。大明虽然天子守国门,一洗汉家懦弱之耻,但中末期压制东南工商业、通海,中华文化自闭于世界工业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草原民族占领中原腹地之后,无不尊崇孔圣人,以“中国”自居,甚至斥南宋为“蛮夷”,从而归化为汉人。

蒙元、满清入关,虽是中华文化的大倒退,却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国土格局。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坚持开放、兼收并蓄,中国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网上狭隘的民粹情绪泛滥,也的确令人忧虑。


嘉会天下


古代三千年历史中,真正北伐完全成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

北伐,并非由南向北征讨这样简单,而是战略重心转移实现统属,以秦末项羽和刘邦灭秦有两点不符,第一,楚国当时在今安徽淮安市盱眙建都,招募各地义军并非纯江南楚军;第二,项羽灭秦并未将统治核心放在北方,而是退回到淮河流域的彭城;因此秦末楚国北伐未完全成功。

唐朝以前江南开发有限,农耕与商贸远落后于中原,凡是割据政权都想北伐,既能建功立业增加赋税,也为长江天堑增加前沿防线,“守江必先守淮”,无论是三国时东吴孙权夺合肥,南朝宋武帝刘裕夺长安、南朝梁“白袍军神”陈庆之夺洛阳,江南政权都没能长久对中原治理。

五代十国如南汉国、南唐国都有北伐记载,却只是割据政权的利益混战,并未到达过黄河流域;北宋有过“雍熙北伐”惨败,南宋岳飞北伐时机未成熟,“开禧北伐”在内忧外患中失败,最后的北伐是联合蒙古灭金,“端平入洛”仅月余便被蒙古击败,拉开蒙古灭宋之役,北伐再度失败。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政权,命徐达与常遇春北伐,明军高歌猛进迫使元顺帝撤离元大都,明朝将边境推进至长城沿线,继而收复西北进兵辽东,明王朝收复北方疆域并实现稳固治理,随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更成为明朝政治与经济中心,才算真正北伐成功。

综述:战乱时代割据南方的政权,因战略及物资必须北伐中原,没能建立稳固统治,确实算不上成功!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古,功劳令世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