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古代北伐很少成功?

腐攸


這個問題主要是從經濟、地理、兵員來分析。

首先、北方開發早,經濟發展充分。

中華民族是從黃河流域開始繁衍生息,最早開發的區域也是黃河流域及其周邊地區。從先秦到唐代,中國各王朝的發展中心都是位於北方地區。依靠黃河,淮河,中國唐代以前的各個朝代大多定都北方,主要以長安和洛陽為主。這兩個城市所在的關中地區和中原地帶都是中國歷史上北方的經濟中心地帶,經濟發展程度長期領先於南方。中國對南方的開發要滯後的多,隨著隋朝大運河的開挖,南方才進入加速發展的時期,一直到宋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開始逐漸超過北方地區。經濟的發達意味著戰爭中後勤保障的能力更強。

第二,地理對古代戰爭的影響

古代王朝的發展大多都是依靠大山、高原作為防禦或者進攻的支點。古代人們對中國地理的認識是從中原—蜀漢——長江中下游——嶺南這個順序。整體來看,古代中國王朝管轄的範圍的地勢是北高南低,尤其是西北高東南低,中國古代王朝大多定都在有大山大川防禦的易守難攻之地。比如長安和洛陽,前者位於關中平原四周都是天險守衛,只要把進出的隘口守住了就可以保障安全;洛陽位於黃河之南,它的西邊、南邊都有大山,只有東邊是平原地帶,只要守住了東邊即可保證安全。古代由於人們對地理認識的不全面,南北通道屈指可數,西邊有關中—漢中—巴蜀通道;東邊有南陽—襄陽通道,這都是古代兵家必選之通道。如果從中國北方往南方進攻,特別是擁有山西和河北這兩個戰略支點,基本上就保證了北向南進攻的勝利,反之從南方向北方進攻困難重重。而且北方地區地勢開闊,戰略縱深很深,適合大規模作戰行動,戰爭一旦打響即使一時半會兒打不完,也有足夠的戰略縱深撤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南方北伐基本上都是割據政權,偏安一隅,像三國時期的吳國、南北朝時期的劉宋、三國時期的蜀漢等等,這些王朝本身實力較弱,再加上地理環境的制約,他們要想取得北伐的勝利其實非常難。

第三、兵員的影響

北方地區各個王朝的建立者基本上都是和少數民族打交道很多的漢族或者就是少數民族首領,他們能征善戰,習慣寒冷的天氣、惡劣的環境,騎兵眾多,機動作戰能力很強,從北方高地出發,幾天就可以突襲到淮河和黃河岸邊,越往南打,氣候越溼潤、越溫暖。反之,從南往北被打,南方的士兵大多都是南方人,不習慣北方寒冷的氣候,騎兵的作戰能力也比不過北方,取得北伐戰爭的歷史幾乎可能。

第四、明朝的勝利

明朝朱元璋的北伐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北伐戰爭的勝利。這個主要是因為朱元璋當時已經完全統一了南方地區,這個時候南方的經濟已經超過北方,為朱元璋的北伐提供了強大的經濟保障;再一個重要原因是元朝的統治已經爛到骨髓,到了人人都揭竿而起的地步,沒有人願意擁護這個殘暴的政權,元兵紛紛倒戈,支持朱元璋。


更多回答,請關注史話中國!


史話中國


有這個感覺很正常。讀西晉、南朝、南宋的史料,的確會讓人吐血。但事實上,古代北伐成功的例子也不少。

之所以有這個感覺,跟俗諺“兵不往上打,書不往下傳”有關。似乎中原人尤其南方人就會整些詩畫、讀些孔孟,而遊牧民族快馬彎刀,兩者不在一個重量級。其實這只是表象,我們先說北伐成功的例子。

春秋時期,主旋律是楚國與齊、晉爭霸,從江漢幹到了黃河,以申、息為門,將潁汝、陳蔡、淮泗收入囊中,宋、鄭、魯馬首是瞻。楚成王熬死了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楚恭王、楚靈王、楚昭王都堪稱霸主。秦末,項羽、劉邦率楚地子弟一路北上,最終定鼎大漢。漢末王莽篡權,劉秀率舂陵子弟和綠林軍殺入河北,入關中,再續漢祚。朱元璋立足建康,“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揮軍北上,逐元順帝遠遁漠外。中國大一統王朝屈指可數,兩漢一明足以說明北伐很少成功不符合史實。

新中國十大開國元帥,僅徐帥是北方人,餘者四川、湖南、湖北、廣東人,講南方人不善打仗肯定是說不通的。即使在東晉,也有謝石、謝玄以8萬對決符堅87萬,取得淝水大捷;劉裕統10萬雄兵由荊襄直取長安。最慫的南宋,也有鄂王岳飛能“直搗黃龍”。因此,北伐成功的前提是看政治,所以孫子把“道”列為五事、七計之首:“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子兵法•計篇》)。

中原王朝在明主當國、軍備不廢、選將得人的情況下,北方遊牧民族通常不敢作妖。反過來說,北方遊牧民族南下,通常是中原王朝內部出了問題,有可乘之機。總地來看,北方草原民族迭興南下,成為中原隱患的主要原因有三個:

①氣候惡化,被迫南下求生存,所以草原民族是為存亡而戰。儒學襄助漢唐盛世,孔門五經滋養代代英雄,那時的讀書人文能著史、武能定邊以求封侯。而宋朝冗官理政,重文斥武,崇尚空談、四書,納歲幣媾和於遼、金、夏,實乃中原讀書人之恥。

②馬術和刀術是戰術機動的主要手段,自中原失去燕雲十六州後,既無險無守,也無馬匹可徵;以龐大的步兵、重甲、車陣被動防禦,耗費巨大,已處於戰略被動地位。

③宋朝為杜絕地方割據,事實已閹割了中國讀書人的尚武傳統。孔門精華在《春秋》大義,《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終為小乘。很多朋友黑儒家,其實是不公正的。孔夫子夾谷之會,以武制齊;率領弟子仗劍、架車周遊天下,屢有自衛之舉,是不廢武的。只是後人強調其文德而已。

中國還有一句話:胡無百年之運。中華古代歷史的主旋律就是內華夏與外四夷的衝突,因而賦予了中華文化自信、兼容的內核。海水灌頂之時,恰是中華吸收外來文化有益成分,即將爆發的前夜。大明雖然天子守國門,一洗漢家懦弱之恥,但中末期壓制東南工商業、通海,中華文化自閉於世界工業革命的大潮之外。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草原民族佔領中原腹地之後,無不尊崇孔聖人,以“中國”自居,甚至斥南宋為“蠻夷”,從而歸化為漢人。

蒙元、滿清入關,雖是中華文化的大倒退,卻也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國土格局。

中華文化本身就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只要不妄自尊大、固步自封,而堅持開放、兼收幷蓄,中國崛起是不可逆的。而近些年網上狹隘的民粹情緒氾濫,也的確令人憂慮。


嘉會天下


古代三千年歷史中,真正北伐完全成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

北伐,並非由南向北征討這樣簡單,而是戰略重心轉移實現統屬,以秦末項羽和劉邦滅秦有兩點不符,第一,楚國當時在今安徽淮安市盱眙建都,招募各地義軍並非純江南楚軍;第二,項羽滅秦並未將統治核心放在北方,而是退回到淮河流域的彭城;因此秦末楚國北伐未完全成功。

唐朝以前江南開發有限,農耕與商貿遠落後於中原,凡是割據政權都想北伐,既能建功立業增加賦稅,也為長江天塹增加前沿防線,“守江必先守淮”,無論是三國時東吳孫權奪合肥,南朝宋武帝劉裕奪長安、南朝梁“白袍軍神”陳慶之奪洛陽,江南政權都沒能長久對中原治理。

五代十國如南漢國、南唐國都有北伐記載,卻只是割據政權的利益混戰,並未到達過黃河流域;北宋有過“雍熙北伐”慘敗,南宋岳飛北伐時機未成熟,“開禧北伐”在內憂外患中失敗,最後的北伐是聯合蒙古滅金,“端平入洛”僅月餘便被蒙古擊敗,拉開蒙古滅宋之役,北伐再度失敗。

直到明太祖朱元璋,擊敗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政權,命徐達與常遇春北伐,明軍高歌猛進迫使元順帝撤離元大都,明朝將邊境推進至長城沿線,繼而收復西北進兵遼東,明王朝收復北方疆域並實現穩固治理,隨著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更成為明朝政治與經濟中心,才算真正北伐成功。

綜述:戰亂時代割據南方的政權,因戰略及物資必須北伐中原,沒能建立穩固統治,確實算不上成功!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驅逐蒙古,功勞令世人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