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本文作者:清木一阳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张艺谋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导演,只要你是一个稍微关注电影的人,就不难发现这一点。


以2002年为分界点,之前其作品多为艺术片,之后多为商业片,或者在商业片中杂糅些许艺术私料。


比起爆米花式的电影,我想断片舍的读者跟我一样,还是喜欢文艺片多一点吧?


忘了是哪个哲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凡是能让你产生短暂快感的事物你都得警惕。


能让人产生短暂快感的事物,在今天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尤其多见,抖音、甜食、熬夜刷剧、爆米花电影。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对短暂低俗的娱乐的追求,对高雅恒久的精神乐趣的追求,完全是一个权衡轻重的关系,长久的娱乐可取,而短暂的快感势必会吞噬一个人追求上进的心。


短暂的快感不仅会掏空一个人的身体,更能蚕食一个人本应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


就像叔本华讲的:最高级、最丰富多彩以及维持最为恒久的乐趣是精神思想上的乐趣。


网络时代,警惕短暂的娱乐、短暂的快感,追求长效的乐趣应当是我辈义无反顾去做的事情。


在电影中,爆米花电影就是在追求短暂的娱乐效果,它以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为能事,一刹那的“爽”让我们觉得电影好看,电影票没有白花。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可是这样的电影看了也就看了,我们并没有从中汲取到什么有营养的东西。


我们收获到的仅仅只是「我看过这部电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对于这种电影的短暂记忆,会随时间淹没于风尘之中。


看完艺术片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因为它是有导演的思考在里面的。一部艺术电影,总是倾注了导演和编剧在思想以及精神上的追求,是其人生经验的再现。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导演的思考能够带动观众的思考,在无形中我们与导演有种思想上的交流。就是这种思想上的交锋,使我们看了电影有了收获。


这种收获,可以是哲学上的思辨,可以是艺术上的思考,可以是对当下社会问题的直面,可以是对自我的了解和提升,可以单纯是精神上的愉悦,可以单纯是审美上的享受。


以2002年的《英雄》为标志,张艺谋正式步入商业大片的创作中。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在商业大片的创作上,张艺谋对电影剧本的打磨没有以前那样精益求精了,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营造视觉盛宴上面。可以说这是一种取悦观众,迎合市场的行为。


记得贾樟柯在《贾想》中写道:大众趣味是一个很危险和诱人的东西,而人们往往习惯认为大众的就是合理的。


或许,大众对电影审美趣味的转变正是这样开始的,电影导演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


因为叙事,电影才其为电影。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比起华丽的视觉效果,我更喜欢质朴真实的乡间风情。


在张艺谋还拍文艺电影的时候,他将视角放在农村、放在底层小人物的身上,以小见,有很强的反思、批判精神。


尽管那时候的张艺谋还不是国际大导演,还没有被封为国师。


只是后来,他转变了视角,开始热衷于宏大叙事,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狂热色彩中去。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于是乎,如《英雄》之流的电影出现了,《影》出现了,华丽的色彩盛宴下面是一个空洞平淡的故事。


如同一桌色彩缤纷的满汉全席,看上去华丽盛大,十分耐看。可是细细嚼起来,总还是少了点味道,也就是说不经品。


90年的《菊豆》, 92的《秋菊打官司》,94的《活着》, 95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98的《一个都不能少》。


这些都是以小见大的好电影,它们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见微知著的敏锐情感。


这些电影大多是由小说改编而来,剧本创作非常扎实。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电影这门艺术,有了好的剧本才会有好的故事,有了好的故事,自然而然就有了好电影。


以上这些艺术片,虽然看上去犹如农家小菜,不养眼,可是吃起来它还真是好吃。


好的商业片导演、好的艺术片导演,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上,只能算得上二流导演。


在我看来,一流的导演应当是将这两种电影融合起来,独创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张艺谋是一个怎样的导演?

一直致力于恒久的精神追求,会忘了人间烟火的味道。


一直致力于短暂的快感追求,会忘了人性智慧的面貌。


既能阳春白雪,又可下里巴人,才是大境界。


商业片,艺术片,一个都不能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