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阁观察】1840-2020——看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化难兴邦

【燕阁观察】1840-2020——看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化难兴邦

历史,是理解现实的一把钥匙;它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启迪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按照中国传统历法,今年是庚子年,人们不由自主会想到历史上的另一个庚子年——1840年。1840年和2020年,一个是陷入黑暗深渊,中国仁人志士接续奋斗、寻找改变中国命运道路的近代史开启之年;一个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中国人千百年来全面小康梦想之年。两个庚子,跨越180年,连线横贯,记述了中华民族在跌倒中奋起,百折不挠、苦难辉煌的不凡历程;今昔对比,从中可以看见我们民族化难兴邦、走向复兴的成功密码。

苦难中,凝聚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不屈民族精神

我们曾经无比骄傲——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也曾跌落谷底——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粉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从此,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巨大,世所少见。

患难未必兴邦,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因患难一蹶不振甚至烟消云散的国家和文明不胜枚举。作为屈指可数衰落后走向复兴的民族,中华民族能化难兴邦背后的强大支撑,是深植于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是1841年鸦片战争中,关天培明知实力悬殊,仍带领400多名将士坚守虎门炮台,最后全部牺牲的“忘身殉国,义不返踵”;是1894年甲午海战,邓世昌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舰的“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是1911年辛亥革命,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觉民《与妻书》的“吾牺牲百死而不辞”。

这种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看似文弱的瞿秋白严词拒绝利诱投降,沿途高唱《国际歌》《红军歌》坦然走向刑场的英勇无畏;是1940年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在冰天雪地,孤身一人、胃肠里一粒粮食也没有的情况下,与大量日寇战斗几昼夜后的壮烈牺牲,精神的支撑作用早已超越了生物学上的理解。

这种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身体搅拌水泥制服井喷的义无反顾;是焦裕禄“生也沙丘,死也沙丘”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鞠躬尽瘁;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瞬间与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将公文包护在中间,用生命保护重要实验数据的毅然决然……

时代在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却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这种精神是高龄的钟南山、李兰娟院士的“明知病毒险,偏向疫区行”,是白衣战士“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义无反顾、千里驰援,是民警伫立风雪夜中的坚守职责、毫不退缩,是90后、00后新生代稚嫩肩膀的勇于担当,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管控措施的高度支持配合,是海外广大华人华侨、留学生主动采购短缺物资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在抗疫斗争中,正是中华儿女万众一心,筑起了疫情防控的“血肉长城”。

宇宙浩瀚,唯一能与苍穹比阔的是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没有哪个世纪像近代史以来有如此大的风云巨变,没有哪个世纪像近代史以来以如此众多的精神财富砥柱于历史长河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挫折能使人更加坚强、更加成熟、更快成长,严峻挑战使一个民族更团结、更包容,更有智慧,更无畏,更具竞争力与创造力。”感人至深的奉献牺牲精神、爱国情怀,巨大而持久的凝聚力、向心力,不管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中国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武器与法宝。

克难中,找到一条来之不易的正确道路

1841年7月,抗英有功的林则徐却被道光皇帝贬至伊犁,只能在途中满腔愤懑地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1919年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代表的顾维钧虽据理力争,但仍没有拿回应有的主权。在腐朽没落的旧社会,爱国人士“徒有救国之志”,也只能抱憾终身。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从1840年开始,有识之士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晚清时期,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开启洋务运动,探索“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康有为、梁启超发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到孙中山率先在中国大地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几十年来,中国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都归于失败。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如果没有找到救亡图存、改变民族命运的正确道路,个人的报国之志也只能如石投大海,无法改变大势。

历史给出了经验教训,探索之路仍在继续。经过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与铸基,经过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逐渐觉醒,积蓄已久的建设祖国的爱国热情爆发,生产力得到迅速解放和发展——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把民族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做一个走到哪里都受到尊敬的堂堂中国人”的心愿,正在成为现实!

实践是道路最真实的检验。近期,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正是因为有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党作为中流砥柱,才会形成令行禁止、步调一致合力抗疫局面;正是因为实行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才保证了资源的统一生产调度,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支撑;正因为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才有全国医护人员精锐力量支援湖北,19个省份对口支援,打赢疫情防控湖北攻坚战、歼灭战;正因为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和紧紧依靠群众,有着强大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把基层社区群防群控做细做实,方筑牢了抗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正因为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才有抗击疫情中西医齐上阵、科研攻关紧锣密鼓提供支撑,一大批优秀敢于担当的党员干部脱颖而出、被提拔重用,在抗击疫情中发挥出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中华民族用了100多年的时间,在血与火的反复洗礼、在一次次的跌倒站起中,为自己开辟的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光明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也不是嘴上讲出来的,是在迎接时代的一次次挑战、在风吹浪打中体现出来的,实属不易,尤需珍惜。

化难中,试出人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2020年4月初,包括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留学的王奕涵在内的所有中国留学生,意外地收到来自祖国母亲的一份浓浓的关怀——一个防疫健康包,里面有连花清瘟胶囊还有并不好买的口罩等。更让她感动的是,里面还附有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诗“细理游子绪,菰米似故乡”,一下子就让她感觉到祖国在身后的温暖与安心。

与疫情初期,留学生到处采购口罩、防护服寄回国内两相比照,这是人民与国家之间感情的一体两面——当母亲有难时,孩子们心急如焚;而当母亲状况转好时,又牵挂着在外的游子,爱的给予与反哺,正是患难中体现出的真挚情感。

仅从近代以来,中国就多次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及瘟疫,疫情流传危害甚烈,而旧政府基本上是束手无策。据记载,1862年,“天津通州时疫盛行,浸及都下”,北京一地病死人数超过1.5万;1931年长江流域水灾导致霍乱在全国蔓延,仅陕西省死亡人数就达十三四万之众……

我们可以从萧乾的新闻通讯名篇《鲁西流民图》,看见1935年洪灾之后当时人民的悲惨状况。“栖在铁轨旁、田塍上,郊野坟堆上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难民”“可怜的流民,像一棵拔了根的水藻,他茫然地在罹难中漂流”。而当时国民政府忙于“剿共”,对洪水泛滥漠不关心;各省各县都以邻为壑,无视大局;城市被大水包围、百姓流离失所,而官员还在过着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丧失民心,这是国民党把一手好牌打烂,最终走向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有句俗话叫“患难识人,泥泞识马”,过往历朝历代都在口头上宣称爱民惜民,但只有中国共产党真正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付诸实践,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举过头顶,这一点在患难中得到更直接的体现。

在此次疫情面前,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击疫情的所有措施都首先考虑防止更多群众被感染,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生命。一开始就强调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新冠患者人均费用1.7万元、重症患者花费七八十万元全部由医保和财政承担;援鄂医护人员补助每天超过3000万元,防护服成本总共超过10亿元;湖北成功治愈3600余名80岁以上新冠肺炎患者,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我们党和国家不以经济价值去衡量人的生命价值,挽救人民生命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用尽全力,充分彰显“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从历史到现在,正是因为我们党的旗帜上始终大写着“人民”,所以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所以我们党能够战胜各种风险考验。在此次疫情中,因为党和国家展现出的对人民负责的情怀和能力,让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之情被更大激发。“我为生活在中华大地而感到无比自豪。”“每天都被中国式的爱感动着,相亲相爱一家人,愿祖国国泰民安!”“做一个好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祖国最好的回报。”……情感内敛的中国人此次不吝言辞,纷纷表达着对党对国家的热爱。爱国热情汇聚成滚滚洪流,将推动国家战胜困难、破浪前行!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让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怀抱信心,14亿人手挽手肩并肩,将民族复兴的百年夙愿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本文刊载于2020年第9期《中国纪检监察》,作者:黄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