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战死,刘备痛不欲生,那么诸葛亮是真哭,还是假哭?

佳宁姐姐说历史


真哭,可能比刘备哭的还要伤心。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前军遭到了刘璋的伏击,军师庞统率众突围,不料中剑死在了落凤坡。刘备得此消息后,哭的很是伤心。庞统英年早逝那年他才36岁。

刘备哭的原因是庞统很有才华。水镜先生曾经对刘备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并可安天下。现在失去凤雏,等于自己实力打了折扣。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真哭呢?主要有以下原因。

在刘备军中虽然庞统也是军师,但他在军中地位和在刘备的心中,根本不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山的。出山之前诸葛亮就为刘备制定了三步战略,也就是著名隆中对。刘备起兵多年一直都是失败,从来没有打过胜仗。现在48岁还暂居在荆州刺史刘表屋下,几年来不仅默默无闻,连身上的赘肉都多了几十斤。

隆中对,对于刘备来说是一个有效的强心剂,重振了刘备的信心,让刘备看到了希望。诸葛亮对刘备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庞统是自己前来投靠的。在率军入川之前,庞统根本没有为刘备立下什么功劳。

光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在军中的影响力就大大超过了庞统。不仅如此,诸葛亮还帮刘备夺下了荆州,让刘备有了根基之地和立身之本。以此来看,庞统对诸葛亮地位根本构不成什么挑战。

庞统的死对刘备来说是一大损失,也是诸葛亮的一大损失。因为刘备比诸葛亮大20岁,军政大权迟早会落到诸葛亮的手上。如果庞统不死,完全可以成为诸葛亮得力副手。这么简单的道理,诸葛亮怎么会不明白呢?

事实也的确如此,刘备死后诸葛亮掌握大权。后来在几次北伐当中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了几次重要的失误。比如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结果一败涂地,造成北伐失败。

诸葛亮也清楚自己的长短,如果有庞统在肯定会弥补他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庞统战死诸葛亮为什么要真哭的原因。

以上个人愚见,更多答题请关注


三国阿亮


这个问题挺奇怪的,庞统死了,诸葛亮何时哭过了。诸葛亮没哭,那就没有什么真哭、假哭了。

提问者,大概是从《三国志-庞统传》中“(庞统)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这段话中,理解成诸葛亮哭庞统了吧?

如果这样,那可能对史书理解有误吧。

诸葛亮是去“拜”庞统父亲的。不是去哭庞统的。

“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1、刘备任命庞统父亲为议郎,说明是在刘备当皇帝后,议郎是中央朝廷九卿之一的光禄勋卿的下属官员,庞统父亲能成为议郎,那就说明刘备当皇帝了,庞统死于214年,刘备称帝于221年,即庞统死后7、8年,刘备称帝。

2、刘备称帝后,特别善待庞统的遗亲。特地任命庞统父亲为议郎,让庞统父亲老有所有,担任皇帝身边的议郎,年薪六百石,相当于县长(不是县令)的级别和收入,副处级吧;并追赐庞统为关内侯,“追赐(庞)统爵关内侯”,这样一来,庞统的嫡子就可以继承庞统的关内侯爵位,变成有爵一族,跻身贵族行列,每年还能收取食邑上的赋税,吃喝不愁,“(庞)统子(庞)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庞统的儿子叫庞宏,也挺有性格和才干的。

3、刘备“拜封”庞父为议郎

刘备不是简单的发一张委任状的,而是慎重其事,是极其隆重的,采用“拜封”。但是,刘备是皇帝,不会亲自去“拜封”的,派了丞相诸葛亮去“拜封”。

4、议郎,这个官,其实并不大,年薪才区区六百石,相当于副处长。但是,出于对庞统的眷顾,皇帝刘备极其谨重其事,采用“拜封”这种高格调的方式,而且还叫丞相诸葛亮去“拜封”一个副处级干部,这个规格高得离谱了,故史书中,用“诸葛亮亲为之拜” ,诸葛亮的这个“拜”,不是去哭灵或哭坟,也不是去认干爹,而是代表刘备,去“拜封”庞父为议郎。

5、诸葛亮还“拜封”过二人,皇后和太子。

刘备当皇帝,册立吴夫人为皇后,那不是印制一张结婚证书就行的,须派出三公九卿级别的人,捧着一系列的东西,包括皇后的玺绶、冠服等,到后宫去册封,刘备就是派诸葛亮去的,“今以(吴夫人)为皇后,遣使持节丞相(诸葛)亮授玺绶”。

刘禅被立为太子,也是诸葛亮去的,“今以(刘)禅为皇太子,以承宗庙,祗肃社稷。使使持节丞相(诸葛)亮授印绶”。

6、可能庞统父亲当时没住在成都。

从史书中的一些体例分析,派人去“拜封”,往往是那个人不在当地,才特地专程派出使者去“拜封”,还要带上给他的印绶、冠服,甚至车仗鼓吹等。

比如,刘备在成都当大司马、汉中王,当时关羽在荆州,刘备派前部司马费诗,去拜封关羽为前将军,“先主为汉中王,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这里的“拜”,还是指“拜封”,而不是哭灵哭丧。

回到问题,从史书中,根本没有诸葛亮哭丧哭灵的记载,故无法回答是真哭还是假哭。也许,诸葛亮早就盼望庞统翘鞭子呢。




神兜兜三国


《三国志·庞统传》: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

以上是军师庞统去世时的相关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与刘璋反目成仇,互相攻伐。刘备大军包围雒城,庞统率军攻城,身先士卒,结果被不知从哪射来的箭射中,不幸死去。这一年,庞统年仅36岁,英年早逝,太可惜了。刘备得知之后,极为痛惜,只要一提到庞统,他就流泪。刘备为抚恤庞统的家人,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典型的安慰庞统父亲及刘备自己)

庞统战死,刘备无疑是最伤心的,手下最得力的两大军师中的一个死去,损失太大。庞统还是刘备前线军队的总参谋长,全权负责军事策划及行动。现在刘备无人可用,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

那么,庞统战死,他的好朋友诸葛亮是伤心还是窃喜?是真哭,还是假哭?本文从正史上和演义中,分别分析如下。

正史上,诸葛亮虽然不至于窃喜,也不会太伤心,只是感到惋惜

公元208年,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因功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军师中郎将是刘备为诸葛亮量身定制的一个官职,意为参赞军事,也就是一个参谋。而庞统从东吴投奔刘备后,不久也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享受一样的待遇。

说实话,在一个单位,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总工程师,本想在单位大展宏图,给老板干一番事业。现在刘备又招聘了一个和自己并驾齐驱的总工程师(同为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可能胡思乱想,老板对他的能力表示怀疑,还是想架空他。

再加上刘备入川作战,带走了庞统,前去广袤的战场上,排兵布阵,建立功勋,而诸葛亮却被安排看家。虽然守荆州也是一大功劳,可是幕后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前线厮杀。

现在,庞统死了,诸葛亮再一次成为刘备唯一的军师中郎将(总工程师),还如愿以偿进入益州,建功立业。虽然还有一个法正后来居上,论资历是无法和诸葛亮相比的。

因此,正史上,对于庞统的死,诸葛亮应该只是例行公事般祭奠一下,虽不至于窃喜,内心也不会太伤心,为其惋惜而已。

演义中,诸葛亮真的很伤心,是真哭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和庞统、徐庶、水镜先生都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当诸葛亮得知庞统要冒险夺取益州后,写信劝说,要谨慎行事。然而,富于冒险精神的庞统听不进谨慎的诸葛亮忠告,还认为诸葛亮嫉妒自己在前线征战,抢了他的风头。

庞统和刘备兵分两路,攻打雒城,刘备走大路,庞统带着大将魏延走小路。刘备在行军前,特意将自己的战马的卢送给庞统,希望此马保佑庞统,旗开得胜。然而,正是的卢马害了军师庞统,在落凤坡被蜀军射杀。

诸葛亮在给刘备、庞统写了一封信后,有一天突然看到天空西面有一颗星星,从天坠地,不利于军师,应在庞统身上。数日之后,真的有书信从益州送到荆州,书信上说的是庞统如何战死沙场。

众官知道诸葛亮所言不虚,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诸葛亮看罢书信后,大哭,哭得非常伤心,如同他的父亲去世一般。诸葛亮哭得太伤心了,连荆州文武众官也跟着落泪。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数日之后,孔明与云长等正坐间,人报关平到。众官皆惊。关平入,呈上玄德书信。孔明视之,内言:“本年七月初七日,庞军师被张任在落凤坡前箭射身故。”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

在演义中,诸葛亮是真的为庞统的死感到伤心,是真哭。他为了匡扶汉室江山,这才出山辅佐“皇叔”刘备,希望刘备身边人才越多越好。有人说,诸葛亮可能嫉妒庞统的才能,怕其掩盖自己。实则不然,演义中的诸葛亮,号称三绝中的“智绝”,是不会嫉妒庞统,也不需要嫉妒庞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应该是真的为庞统的死伤心,因此大哭。

结语

正史中,后投奔刘备的庞统,很快被刘备任命为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并驾齐驱。说诸葛亮心里没怨言,那是胡扯。尤其是刘备入川时,带着庞统,而非诸葛亮,诸葛亮也会感到无奈。现在庞统战死,诸葛亮如愿以偿,带兵入川,驰援益州。他对庞统的死,比较平淡,只是感到惋惜。

而在演义中,庞统的死,诸葛亮非常伤心,是真的哭了。庞统之死,不只是好朋友的死去,还是复兴汉室江山力量的巨大损失。因此,诸葛亮对于庞统的死,演义中比正史上伤心多了,是真的哭了。

前往“魁哥说三国”公号,观看更多三国精彩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