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趙普是大宋王朝的第一任宰相,也是“黃袍加身”的締造者之一,還是協助制定“重文抑武”政策的執行官。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世人給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明太祖朱元璋看得較為全面,卻也因為自身性格和政治需要有失偏頗:對趙普,朱元璋雖然肯定了他削藩鎮之權,致天下太平的貢獻,但對他也有“跋扈、負太祖、致中國積弱”等諸多指責。

最有意思的是,是他負責執行的“重文抑武”之策,他本人卻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無才之名讓人記憶猶新。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事實上,這句話原本是元代戲劇家高文秀在《遇上皇》雜劇中的一句臺詞,不過是元朝時期被戲稱為“九儒十丐”的儒生們自我吹噓心態的流露。元雜劇的流傳範圍很廣,所以這句刻意誇張《論語》功能和儒生作用的臺詞,便受到儒生們十二分的歡迎,並用它來進行自我標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

這也許在最初的創造中包含有一定的自嘲,但傳播得越廣,往往越失其真意。更何況儒生們慣會自命不凡、牽強附會、斷章取義,傳到後來,結果是——《論語》被捧得愈發高大,趙普便被陪襯得愈加奸猾。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當然,高文秀所寫的這句臺詞原也不是用來寫趙普的,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巔峰體裁之一,這話或許有影射哪位高官的嫌疑,但這和《水滸》中的高俅一樣,影射的人物很有可能並非符合雜劇中時代背景所包含的人物,反而很有可能是指元當代的官員。

也有野史記載稱宋太宗趙光義用《論語》問趙普的意見時,趙普曾經回答說“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趙普究竟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還兩說,反正正史中是沒有這樣的記載。正史中說的是:趙普早年學習和熟悉的是“吏事”(這與他的家庭薰陶有關),而“寡學術”並不等同於不讀書。這個早年,大約應在和宋太祖一同為後周恭帝臣子的時候。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最開始趙普是在永興軍節度使劉詞手下任從事,做幕僚的,頗有作為。劉詞去世前,向朝廷推薦了他,這之後就被安排到趙匡胤軍前效力,當時趙匡胤任後周殿前司都點檢,趙普成了他的軍事判官。很顯然,在這個時期,無論是朝廷還是趙匡胤“將軍”,需要的都不是能洋洋灑灑寫一篇沒什麼大用的溢美之詞的人,而是真正能幹事、幹實事的手下;趙普就是這樣的能吏,讀書進益自己讀的也不會是“之乎者也”一類酸腐文章。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後來趙普當了宰相,宰相職位的需求和趙匡胤的要求下,據說到了“晚年”才“手不釋卷”,而且死了以後發現他讀的居然只是一部《論語》。好吧,這也只是據說,原文拆開來看其實並不會這樣極端:早年“寡學術”的說法屬實,晚年“手不釋卷”也是事實,可是趙普究竟什麼時候開始讀書我們並不知情,總不能中間不讀書,到了後面數次拜相突然口如懸河妙語連珠了吧。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至於死後發現《論語》二十篇,就不許人家“溫故而知新”?《論語》被朱熹列入“四書”,確有過人之處,放到現在,也是一部既可以啟蒙開智,又能夠回味良久的適合所有年齡段讀者研習的必讀篇目,幾乎相當於西方《聖經》的地位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但即使像朱熹這樣一意捧儒學為經典的大師,也不曾名言“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樣的話,倘若真有這事,程朱理學奠基人怎麼會捨近求遠?竟然不用這句話來展開論證,反而張冠李戴並且扭曲事實,讓趙普承擔“收許多藩鎮之權,立國家二百年之安”注了水的榮譽?

半部《論語》治天下?最看重讀書人的時代,不會出不讀書的名相

​再說了,宋朝的相權十分孱弱,並不能左右整個朝堂的意見。“重文抑武”的策略趙普只是執行者,並不是制定規則的人,當然還是要遵守這個規則的。說到底,拗不過君權看重讀書人的做法,不讀書的名相是沒有出頭之日的;更不會像趙普這樣,三度拜相,林林總總在宰相的位置上呆了十多年之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