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一(2)

【原文】

1.2有子曰: "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

【題解】

孝、弟(梯),是中國傳統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弟弟對兄長持有的正確態度。

如此,可以防止犯上作亂的行為。這便是孝道的社會政治意義。自春秋、戰國以後的每個朝代,都繼承了孔子的孝梯學說,主張“以孝治天下”。從重親情擴大到有利於社會秩序的規範,這是有借鑑意義的。孔子重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強調以禮來建構社會倫理秩序。在這個秩序中,仁是其根本,而仁的根本又在於孝梯,是從懂得珍惜自己身邊的親人做起的,也就是俗語所說的“百善孝為先”。有了對父母的孝和對兄弟的友愛,然後推己及人,從而建立起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等對應的關係秩序,達成社會的整體和諧。一個懂得孝和敬的人,自然會在社會中安分守已,不會去做逆反的事情。

【註釋】

①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在《論語》中,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曹參和有若稱“子”。

②弟(ti):同“悌”,敬愛兄長。

③鮮(xian) :少。

④未之有也: “未有之也”的倒裝句,意思是沒有這種人。

⑤與:即“歟”字;表示疑問的助詞。《論語》中的“歟”字皆作“與”。

【譯文】

有子說: “那種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人,卻喜歡觸犯上級,是很少見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的。有德行的人總是力求抓住這個根本。

根本建立了便產生了仁道。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大概便是仁道的根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