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瞭解一個人的?《論語》人生第二季

《論語.先進篇》第二十六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皙後。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解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四人陪同孔子坐著。孔子說:“我比你們年齡都大,你們不要因為我在這裡就不敢盡情說話。你們平時總愛說沒有人瞭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想了解你們,那你們怎麼辦呢?”

子路輕率而急切地回答說:“如果有一個千乘之國,夾在幾個大國之間,外面有軍隊侵犯它,國內又連年災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裡人人有勇氣、個個懂道義。”孔子聽後微微一笑。

又問:“冉求,你怎麼樣?”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於禮樂方面,只有等待賢人君子來施行了。”

孔子又問:“公西赤,你怎麼樣?”回答說:“不敢說我有能力,只是願意學習罷了。宗廟祭祀或者同外國盟會,我願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做一個小儐相。”

孔子接著問:“曾點!你怎麼樣?”他彈瑟的節奏逐漸稀疏,“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道:“我和他們三位所說的不一樣。”孔子說:“那有什麼妨礙呢?也不過是各人談談志願罷了。”

曾皙說:“暮春三月的時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還有六七個兒童一起,在沂水岸邊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風納涼,唱著歌兒走回來。”孔子長嘆一聲說:“我讚賞你的主張。”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來了,曾皙後走。

他問孔子:“他們三位同學的話怎麼樣?”孔子說:“也不過各人談談自己的志願罷了。”曾皙說:“您為什麼笑仲由呢?”孔子說:“治理國家應該注意禮儀,他的話一點也不謙遜,所以笑他。”曾皙又問:“難道冉求所講的不是有關治理國家的事嗎?”孔子說:“怎麼見得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個國家呢?”曾皙再問:“公西赤講的就不是國家嗎?”孔子說:“有宗廟、有國家之間的盟會,不是國家是什麼?公西赤只能做小儐相,誰能做大儐相呢?”

讀了兩百多章的《論語》了,這大概是截止目前的這兩百多章中最長的一篇文字。

有意思的是,在前面那麼多短小的文字中,我時常解讀除了很多很多的道理,而這一章讀完只是讓我發出了一個感嘆:高手想了解一個人真的就是那麼簡單,聊個天就已經把什麼都看明白了。

文中,孔子與弟子閒聊中提出了一個開放式的問題讓四個弟子作答,結果四人在言談中將各自的性格表露無遺。如果再結合《論語》中其他篇章中的文字,這一章彷彿讓我們看到很多事情的因果聯繫。

如《公冶長篇》中,孟武伯曾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

為什麼孔子會肯定子路的能力,卻不知他是否仁愛呢?今天這一章裡就交待了因果的關聯,在《學而篇》中孔子曾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意思是說: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應該恭敬謹慎地對待政事,並且講究信用。而子路在這場談話中表現出來的輕率和急切,讓人看到他即使具備一定的能力,真正的做起事來也難免會欠缺考慮,失了分寸。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越是處於高位越要小心謹慎。所以才有了孔子對他的笑原因就是,“為國以禮,其言不讓。”

而冉求和公西赤雖然表現得謙遜,但或言語閃爍,或故作姿態,都表現得不夠坦然。是以孔子都只是默不作聲。

曾點的回答用我們今天的話說有點佛系,但也有人說他有老子無為的大智慧,可是看了他後面留下來與孔子的對話我還是認為他只是佛系而並非大智慧,因為他只是單純的想簡單一點生活,而不是有為的無為。

或許你會奇怪什麼叫有為的無為。有為,有能力為之;無為,不去過多的行動。一個人有能力去做好一件事,卻不去用過多的行動干預別人。這是大智慧的無為。佛系則是無所謂,沒有過高的追求,容易滿足。

很明顯,如果曾點的想法是有大智慧的無為,他不會留下來讓孔子為他解惑,因為如果跟老師學習,把老師所教過的學問和標準爛熟於心之後,在對事物的判斷上應該是觀點一致的,而曾點很顯然是不能理解孔子的。證明他還沒有真正領悟到老師學問的精髓,而他的想法也只不過是他恬淡本性的表露。

一席談話,子路的不謙、冉有的不實、公西華的過謙,曾點的佛系都暴露無遺。

有人說,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氣質這個東西有點虛無,但是落實到言談和行為方式上卻很實際。什麼樣的人算作高人?博學多才,閱歷豐富,眼睛能洞察人性,大腦也能將看到的和聽到的迅速關聯分析並作出判斷。跟這樣的人坐在一起,一番談話,不顯山不露水卻已經將你的言行了然於心並給出了定義。

生活中有些人會不明白,為什麼有些人吃一頓飯、喝一頓酒、品一回茶就能將一個人分析得頭頭是道,其實都落在了一言一行的細節裡。這樣的案例網上一搜一大把,我就不做贅述了。

文章寫到這裡,不禁要再次告誡自己,讀書是不是為了顯示自己多有學問,而是要用來調整自己的思維和言行,能從學習中明白道理,再從生活中踐行道理。能將學到的知識轉變成自己為人處世的態度,那麼讀的書才算是變成了自己的血和肉,融進了自己的靈魂。否則跟人聊一次天就會暴露出了所有的淺薄,學習何益?也以此句與君共勉。

寫在後面:

《論語》二十章,讀到今天讀完了十一章。這一次又讀了三個多月,也寫了三個多月。在這個過程中,我也在不斷的總結和反思自己,找到了當下自己的欠缺,還釐清了一下自己當下需要去行動的事。

讀書當知行合一,既然知道了重點在哪裡,就要去行動和完成。

成年人的時間太寶貴,有些人做好工作已經拼盡了全力,而我在這個過程中還希望能不斷提升自己,所以如何分配時間和精力對於我真的是個考驗。我很想一鼓作氣的讀完和寫完《論語》這個系列,可是真的還有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在等著我,所以接下來可能無法再保持《論語》系列學習的每日一更,但是我又很感謝每天關注我的朋友們,我已糾結了好幾天。

原本想停更兩個月後再開始,思量再三後,我還是決定在完成這個月的課程學習後從六月份,開始一週兩更吧!當然有時間,我也會多寫多發,希望大家能繼續關注我,感恩您的每一次打開。

高手是如何瞭解一個人的?《論語》人生第二季

文章屬於個人原創,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分享給更多人看到,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嚴禁任何形式的抄襲和篡改。您的每一次點贊和轉發都是對我最好的鼓勵,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