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如何了解一个人的?《论语》人生第二季

《论语.先进篇》第二十六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解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那你们怎么办呢?”

子路轻率而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

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

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赤只能做小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

读了两百多章的《论语》了,这大概是截止目前的这两百多章中最长的一篇文字。

有意思的是,在前面那么多短小的文字中,我时常解读除了很多很多的道理,而这一章读完只是让我发出了一个感叹:高手想了解一个人真的就是那么简单,聊个天就已经把什么都看明白了。

文中,孔子与弟子闲聊中提出了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让四个弟子作答,结果四人在言谈中将各自的性格表露无遗。如果再结合《论语》中其他篇章中的文字,这一章仿佛让我们看到很多事情的因果联系。

如《公冶长篇》中,孟武伯曾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为什么孔子会肯定子路的能力,却不知他是否仁爱呢?今天这一章里就交待了因果的关联,在《学而篇》中孔子曾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意思是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并且讲究信用。而子路在这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轻率和急切,让人看到他即使具备一定的能力,真正的做起事来也难免会欠缺考虑,失了分寸。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越是处于高位越要小心谨慎。所以才有了孔子对他的笑原因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而冉求和公西赤虽然表现得谦逊,但或言语闪烁,或故作姿态,都表现得不够坦然。是以孔子都只是默不作声。

曾点的回答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有点佛系,但也有人说他有老子无为的大智慧,可是看了他后面留下来与孔子的对话我还是认为他只是佛系而并非大智慧,因为他只是单纯的想简单一点生活,而不是有为的无为。

或许你会奇怪什么叫有为的无为。有为,有能力为之;无为,不去过多的行动。一个人有能力去做好一件事,却不去用过多的行动干预别人。这是大智慧的无为。佛系则是无所谓,没有过高的追求,容易满足。

很明显,如果曾点的想法是有大智慧的无为,他不会留下来让孔子为他解惑,因为如果跟老师学习,把老师所教过的学问和标准烂熟于心之后,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应该是观点一致的,而曾点很显然是不能理解孔子的。证明他还没有真正领悟到老师学问的精髓,而他的想法也只不过是他恬淡本性的表露。

一席谈话,子路的不谦、冉有的不实、公西华的过谦,曾点的佛系都暴露无遗。

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气质这个东西有点虚无,但是落实到言谈和行为方式上却很实际。什么样的人算作高人?博学多才,阅历丰富,眼睛能洞察人性,大脑也能将看到的和听到的迅速关联分析并作出判断。跟这样的人坐在一起,一番谈话,不显山不露水却已经将你的言行了然于心并给出了定义。

生活中有些人会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吃一顿饭、喝一顿酒、品一回茶就能将一个人分析得头头是道,其实都落在了一言一行的细节里。这样的案例网上一搜一大把,我就不做赘述了。

文章写到这里,不禁要再次告诫自己,读书是不是为了显示自己多有学问,而是要用来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言行,能从学习中明白道理,再从生活中践行道理。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变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态度,那么读的书才算是变成了自己的血和肉,融进了自己的灵魂。否则跟人聊一次天就会暴露出了所有的浅薄,学习何益?也以此句与君共勉。

写在后面:

《论语》二十章,读到今天读完了十一章。这一次又读了三个多月,也写了三个多月。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总结和反思自己,找到了当下自己的欠缺,还厘清了一下自己当下需要去行动的事。

读书当知行合一,既然知道了重点在哪里,就要去行动和完成。

成年人的时间太宝贵,有些人做好工作已经拼尽了全力,而我在这个过程中还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所以如何分配时间和精力对于我真的是个考验。我很想一鼓作气的读完和写完《论语》这个系列,可是真的还有一些不得不去做的事在等着我,所以接下来可能无法再保持《论语》系列学习的每日一更,但是我又很感谢每天关注我的朋友们,我已纠结了好几天。

原本想停更两个月后再开始,思量再三后,我还是决定在完成这个月的课程学习后从六月份,开始一周两更吧!当然有时间,我也会多写多发,希望大家能继续关注我,感恩您的每一次打开。

高手是如何了解一个人的?《论语》人生第二季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和篡改。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