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還有沒有閱讀的價值?

去書店逛一逛,會發現很多名目繁多的人生哲理書,什麼職場學,人生規劃,待人之道,讓人應接不暇。其實,那些都算不得什麼好書,純粹是作者求名求利,哄騙一般消費者的手段罷了。

真正的人生哲理書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了,它就是《論語》。

古往今來,好多科舉考生從中尋章摘句,登達仕途;很多政客策士從中吸取營養,那趙普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正是對它的讚頌。還有更多的文人儒者從中尋求自己的人生信仰。

關於這本書,註釋闡發不盡其數,我學識很淺,又沒有讀相關文學評論,只能就《論語》來說一下我的收穫與感受吧。

兩千多年前的《論語》還有沒有閱讀的價值?

我看的是楊伯峻的《論語譯註》,中華書局出版的,適合初讀者。《論語》屬於語錄體散文集,共20篇,492章,每一章都不甚長,多是孔子及其弟子或再傳弟子的言論,言簡意賅、含蓄雋永,讀來就像聽一個學識淵博的老人諄諄教導,很是受教。

這個老人,即是孔子,讀之前,感覺他是一個聖人,高不可攀,威嚴不可親近。但讀之中,讀之後,才發覺,啊,原來這個古怪的糟老頭子並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啊,恰恰相反,他敢愛敢恨,敢誇敢罵,除了與學生聊聊天,他還沒事唱唱歌,編編書,生活得很滋潤。他不是那種固執的衛道者,衛禮者,他也有變通,純真,性情的一面。

孔子原不是聖人,只不過後人把他拔高了而已。

整部《論語》講的就一個字:仁。仁再細分可分為積極的一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消極的另一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之初始為孝,仁之外化為禮,仁之最高道德標準是中庸,仁之最高狀態是聖,即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修己以安百姓。

這就是這個可愛的老頭子終其一生孜孜不倦所追求的東西,一種道義,一種理想,一種安家興邦之道。在那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下,他是一個固執的逆行者,是一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是一個胸懷天下兼懷道義的人,很孤獨,很執著,因而很偉大。

首先,孔子講的是怎麼做人,唯有做好人,才能安家,才能興社稷,才能治國,才能平天下。《論語》裡面的話是很零散的,沒有分門別類地來整理。關於這個做人之道,在不同方面講了很多,我覺得最好的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唉,《論語》裡面涉及的方面太多了,根本沒辦法具體分到哪些方面去,因為我們的人生與社會相交的東西太多了,個人,社會,仕宦,進退,太多了,我抄了兩大頁筆記根本不起什麼作用,就讓我揀我想說的說吧。

我敬佩的是孔子對理想與名利之間的選擇與態度。

君子不器。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則從吾所好。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三年學,不至於谷,不易得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這種堅守自己,不為名利所動的態度真是偉大,僅憑這一點,孔子就值得萬人景仰了。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開私學的大教育家,其中很多教育方法至今還依然適用。,有教無類,放低門檻,偉大。對想拜師學習的,只收取低廉的拜師費:幾條肉乾。因材施教,顏淵、仲弓、司馬牛三人問仁,卻得到不同的答案;有啟發性的,舉一反三的;明白興趣的重要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講因果,仁者,先難而後獲。

更有以身作則,“夫子焉不學?”孔子自己就給學生們做了一個終身學習的好榜樣啊。他真誠,朝聞道,夕死可矣;他誠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他堅持,學如不及,猶恐失之。他苛求自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他純粹,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沉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他永遠在學習的路上,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偶爾,他也感慨人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感慨萬物,“歲寒,然後之松柏之後凋也。”

其中一條,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在這個功利化的時代,真是振聾發聵,給人當頭一棒。孔子的眼睛看得很遠,很多道理到如兩千多年後的今天都適用。

社會是永遠在如車輪一般向前滾動,但那車轍卻是一定的。

在七十二賢者中,孔子最愛顏回,可惜早逝,最惡晝寢的宰予。

孔子所向往的將來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很美好。

然而,在那個儒學不受待見的禮崩樂壞時代,孔子是很無奈的。齊景公不待見,季桓子不待見,蔡等小國也不待見。孔子在路上,受到楚狂人接輿的歌諷,隱士長沮、桀溺的嘲笑,丈人的免見,他心裡也很難受啊,他清楚現狀,“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但他依然在堅持著自我。

儒學是入世的學問,是積極的,而不是出世,消極的。他明白這個世道混亂,但也明白必須要有人出來整頓調理,奔走呼號。所謂士之理想,即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於是,他做了那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人,很是敬佩。

孔子是很自信的,甚至有點自負,或許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有這點毛病吧。

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自信;

莫我知也夫,很自信。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臭不要臉的自信。

孔子是知道《詩》的好處的,詩三百,一言以敝之,曰:思無邪。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但他給弟子講《詩》中的巧笑倩兮,說什麼素以為絢,是怕誤導徒弟嗎?這一點有一點迂腐的陳最良的意思哦。也許是斷章取義,啟發學生呢,也說不好。

孔子是一個衛禮者,痛心禮的被遺忘很多次,看起來有些守舊陳腐的意味。但衛禮正是要衛道,即講仁啊!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很通達。

講到幾次管仲,提到個人,他痛恨管仲破壞禮樂,但提到家國大義,他極力稱讚管仲“如其仁。”孔子看得很遠,開明。

當然,孔夫子也有短處,“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不管前人怎麼為夫子洗白,那個汙點是褪不掉了。再想想那個時代,就不必苛求夫子了。孔子說:“無求備於一人”。如是。

還有一些話,你聽不出這是什麼好賴話。

其中有一個片段,很有趣。說: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古人也可愛,這腦回路是騙小孩的吧,哈哈。

孔子給年輕人的建議,賢賢易色。

《論語》值得一生去讀。

喜歡的話,請關注個人訂閱號:偷心的人,你會發現更多驚喜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