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歷經兩千多年不長草的祕密

談到高速公路,我們便不由自主的想到用混泥土澆築,再附著瀝青的現代雙向四、六或八車道,平坦、堅硬、耐磨,給我們的出行及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那麼,這一切都是基於現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在古代,人們又是怎樣建造道路,第一條“高速公路”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秦直道,被譽為世界上第一條“高速公路”。公元前221年,秦掃六合,秦王嬴政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千古霸業,建立了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封建王朝。

統一後的秦朝,秦始皇實行了很多措施來鞏固統治,對外北拒匈奴,修建長城,南征百越,擴大領土。

對內統一文字、度量衡等,修建了從帝都咸陽出發到各地的道路,其中最有名的是馳道和直道。

從道路的規格上來區分,馳道相當於今天的國道,而直道就相當於今天的高速公路了。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歷經兩千多年不長草的秘密


秦直道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令大將蒙恬監造了這條南起陝西林光宮,北至今內蒙古包頭九原郡的一條南北長達700多公里的軍事通道,秦直道是由咸陽通往北境陰山間最捷近的道路,大體南北相直,故稱“直道”。

直道是蒙恬動用30萬人歷時兩年半修建的,地基全程用黃土夯實,由於全程由黃土夯實,直到現在現存的直道上都是隻長雜草不長樹木,據考察直道寬度一般為10~30米,最寬處有60米,如此寬的寬度,便於大隊士兵,車馬快速通行。

秦直道修築得既直又平,因而必須"塹山堙谷",逢山開山,遇谷填谷,但又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地勢,尤其是利用子午嶺的山勢走向。

直道工程規模之大,工期之短,世所罕見,相比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等工程,在當時的生產條件下,能如此快完工,不得不敬佩當時人們的智慧。

據《史記•蒙恬列傳》載:“始皇欲遊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塹山堙谷。”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歷經兩千多年不長草的秘密


西漢初年,漢文帝3年匈奴右賢王入據河南地,攻略上郡,但未沿延川道繼續南下,就是因為有直道的威懾;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從直道進軍,殺得敵人聞名喪膽;公元前127年,漢驃騎大將軍衛青兵分幾路,齊頭並進,重創匈奴,重振大漢王朝雄風;我們所熟知的昭君,也是從秦直道遠嫁塞外……一直到明代,直道仍舊是一條通途,清朝初年才開始荒蕪。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歷經兩千多年不長草的秘密


秦直道是用黃土夯實,那麼,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為什麼到現在還是寸草不生呢?

這條秦直道的修建其實是大有講究的,用的都是熟土。那什麼是熟土呢?就是將建築用土拿來炒熟,然後再來鋪在地面夯實,厚度高於一米,這樣路面上就不會長草了。

秦始皇對這條道路是非常重視的,每一個環節都親自把關,所以沒有人敢在這條道路上偷工減料,一旦查出立馬處死。

而經過炒熟的土壤,經過高溫條件之後性質是會發生一些改變的,自然就不利於雜草的生長了。此外,人們還在熟土中加入了大量的鹼。那加鹼的作用是什麼呢?

眾所周知,加入鹼之後會改變土壤中的酸鹼度。而雜草的生長,土壤中的酸鹼度必須要適宜。所以古人加入大量鹼,就破壞了雜草生存環境,自然就寸草不生了。

就算是經過兩千多年的風雨沖刷,堅挺的雜草依然無法探頭。正因古人們的智慧以及嚴格的監督,才造就瞭如此偉大的一條道路,至今仍然便利於民。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歷經兩千多年不長草的秘密


國內外很難有這麼一項工程與“秦直道”相比,如此來看,我國古人的智慧真是偉大至極。

在那個時候,古人沒有什麼高科技可言,秦直道的每一寸土地都是人力為之,耗費了巨大的心血。反觀現在,依靠著高科技的輔助,我們的工作輕鬆了許多。然而,道路的質量卻也下降了不少。

古人們修建的道路歷經兩千多年而不毀,而現在有些道路沒幾年就已經坑坑窪窪了。只能說,不是我們的技術不過關,只是“一絲不苟”的精神缺乏了許多。

我們應該從古人身上學習這樣的專業精神,傳承後世,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多引以為傲的奇蹟!

世界第一條高速公路,歷經兩千多年不長草的秘密

注: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