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研學實踐教育在實現後半句

1、教育,中國家長的焦慮

中國的孩子累,中國的家長也累。他們為了孩子的前程,買學區房、花錢報班、上課陪學,操碎了心。可即便如此,仍然難以疏解內心的焦慮。

這種焦慮甚至不會因為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而改變,無論名列前茅,還是成績欠佳,家長都一樣的愁。孩子到底適合培養什麼興趣,很多家長並不知道。看到班裡其他孩子報了這個那個班,自己的孩子也要學,沒辦法,不然怎麼比得上別人?


論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研學實踐教育在實現後半句


中國家長對教育的普遍焦慮來源於“絕不能輸在起跑線”的觀念。

那麼到底什麼是起跑線?曾經登上哈佛畢業演講臺的中國學子何江博士說:“如果說有一條起跑線,那就是父母看重對孩子性格和品格的培養,對孩子將來的發展的標準和期許是多元的。”

2、研學旅行,讓教育走出圈養

近年來我國教育模式開始由傳統“應試教育”模式向“素質教育”模式轉變。研學旅行作為撬動素質教育的槓桿,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影響深遠。

什麼是素質教育?

真正的素質教育,是知行合一,“做中學,學中覺,覺中做” 。

讓孩子擁有開放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保護並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在真實世界中親身感受所學所知,將課本知識與生活經驗深度融合,不斷髮現、思考、研究、探索,最終提升自我認知,實現自身綜合素質發展。

這正是研學旅行的目的。

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旅遊,它是一種課程,是研究性學習與旅行體驗的有機結合。旅行是載體,研學是目的,通過旅行的形式實現教育的價值,讓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好的釋放和保護,也為孩子們的終身發展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3、國家政策

通過借鑑國外經驗、長期調研和試點實驗,教育部提出要逐步推行研學旅行。

根據教育部2014年發佈的《關於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通知》,研學旅行分小學、中學、高中三個教育階段。《通知》對學校各個教育階段的研學時間和主要研學內容作了規定。

4、日本修學旅行與歐美營地教育

在當前國際上,研學(或修學)旅行早已在許多發達國家的公民不同教育階段實現了普及。

現代“修學旅行”一詞則源於日本。日本自明治維新時期開始鼓勵研學旅行,甚至把學生每年不少於一定時間的外出研學旅行寫入教育法,成為學校必修課程之一。

歐美營地教育發展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許多歐美國家將營地教育納入常規教學體系。美國營地協會指出,營地教育的核心在於素質教育。上到奧巴馬的女兒,下到普通百姓的孩子,每到假期都會參加營地活動。有調查顯示美國一年超過1000萬的兒童及青少年在營地參加活動使得自身技能得到成長和鍛鍊。


論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研學實踐教育在實現後半句


事實上,研學旅行並不是外國人發明的。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帶著弟子周遊列國,被稱為研學旅行的先師和典範,同時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積極實踐 。儒家學派經典《論語》的產生,與孔子的遊歷是分不開的。

5、80%的家長不知道研學旅行的重要性

大概很多家長會覺得:跟家人一起去旅行,不也一樣嗎?

真的不一樣!跟家人一起旅行應該是親子旅行。

而研學旅行有以下5個特點:

1)認識集體生活的重要性

研學旅行讓孩子以集體生活的形式

,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討學習,這種形式是一種活生生的課堂,培養了孩子的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孩子的性格也在集體活動中得到鍛造。


論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研學實踐教育在實現後半句


2)讓課本知識鮮活起來

研學旅行,讓歷史中的人物走下了“神壇”,課本的理論知識變得可以觸摸,可以感覺。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課本上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第二次飛躍。

3)增強孩子自信

千篇一律的學校生活,削弱了孩子接觸未知世界的勇氣,通過研學旅行為孩子專門設計的活動,可以讓孩子有信心去做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認識新團隊成員,並從中得到收穫。

4)個人價值的體現

不僅是團隊觀念在研學旅行中得以強化,一次策劃有力、組織得當的研學旅行也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培養其獨立自主的意識。

5)學會感恩

孩子在生活中都是被呵護的對象,參加研學旅行可以讓孩子意識到父母平時付出的艱辛,意識到這個世界也需要自己付出去創造。

青蔥匯陳老師說:“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動中高考改革,其中的一個核心出發點就是希望改變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教育體制,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讓每一名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長和興趣,並讓教育與未來的職業選擇、人生髮展聯繫起來。研學旅行正是適應了這一改革需求。


論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研學實踐教育在實現後半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