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东汉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绍谁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众史千言


东汉末年的动乱,有些人将其归咎于董卓乱政,有些人将其归咎于党锢之祸,也有些人将其归咎于黄巾之乱,一个王朝的兴衰灭亡,影响他的不仅仅是一两个因素。

东汉末年的动乱,其实早有征兆,汉桓帝继位时,皇权不稳,外戚专权,整个朝堂成为了梁太后的朝廷,而不是他刘志的朝廷。万般无奈之下,桓帝重用宦官,卧薪尝胆,最终得以击杀外戚,掌握朝政。从这里看,桓帝似乎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其实不然,是他开始了汉朝的衰亡。

宦官走上朝堂,在与桓帝的互相配合下,打压名人士子,形成了第一次“党锢之祸”,在此之后,桓帝荒淫无度,亏空国库,更是开始卖官鬻爵,让朝廷彻底成为了贪官的天下,贪腐之风横行。这时候,桓帝驾崩了,年仅十二岁的灵帝刘宏继位了,这让朝廷政权再度回到了外戚手中,外戚与宦官两方进行了长达数年的博弈争权。

刘宏成年后,贪图享乐,纵淫无度,在桓帝的基础上,更加的变本加厉,权臣争权,皇帝贪淫,天下大乱,各地都开始爆发起义,边疆也被缕缕侵犯,终于,规模最大波及最广的黄巾之乱爆发了,这时候刘宏才发现,原来这汉家天下,已经烂透了,黄巾之乱平定后,刘宏开始励精图治,不过两年便病逝,这导致了外戚与宦官的生死博弈,董卓也借此机会,上位专权,祸乱朝纲。

大汉的根子烂了,民心丢了,即使有再多的仁人志士,也救不回来了。


小四带您看趣事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诸侯割据,终成三国之势。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罪魁祸首是谁?其中,董卓和袁绍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最大的责任者应是皇帝,如果没有祸起萧墙,王朝是垮不掉的。

昏聩的皇帝使东汉走向末路

东汉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么是外戚当权,大力打击士人,实行了“党锢”。汉灵帝当皇帝时,大肆敛财,大兴土木,途径之一是卖官鬻爵。那时,当官都要向皇帝纳贡,立有军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钱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诸葛亮密友崔州平的父亲名士崔烈,当年通过汉灵帝的乳母进献了五百万钱,当上了司徒。汉灵帝却有些后悔了,说要一千万好了。

汉灵帝的另一途径是加税,大太监、中常侍张让、赵忠建议对全国的耕地每亩加收十钱,用于修建宫殿等项目。灵帝还下诏让各地向都城洛阳运送木材和石料,宦官们在验收时强迫地方贱卖。各地的官吏乘机增加百姓赋税,让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发了黄巾起义。

皇族刘焉看到天下混乱,便向汉灵帝建议为了镇压叛乱,设置更有权力的州牧。以前,州里仅有负责监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则一统州军政大权。州牧有利于指挥调动全州力量,但也为诸侯割据打下了伏笔。刘焉被委任为益州牧,他儿子刘璋后来就独霸益州了。董卓当政时任命公孙度为辽东郡太守,公孙度便自称为辽东侯、平州牧,割据一方。魏国时期,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自立为王,被司马懿剿灭了。

汉灵帝死后,年幼的汉少帝登基,外戚、大将军何进与宦官对立,袁绍与董卓相继登场,助推了东汉的倒塌和分裂。

袁绍引狼入室,董卓施行暴政

祸乱是从何进诛杀宦官开始的,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清除宦官,何进的手下袁绍建议召外地将领入京,董卓便应召带兵而来。另一部属曹操认为多此一举,被何进厉声呵斥。事态的发展证明曹操的正确,何进先被宦官诛杀了,袁绍和他弟弟袁术带兵打进皇宫,大杀宦官。本来袁绍等人已达到目的了,但这时董卓带着大队人马进京了,攫取了胜利果实。

董卓刚到洛阳时,骑都尉鲍信劝说袁绍:“董卓恐怕有不轨之心,现在不早作打算,必然会被他控制”。但董卓久经战阵,部下勇猛,袁绍有些畏惧他,不敢发动进攻。很快,董卓接纳了何进的人马,并指使吕布杀死了另一实力将领丁原,迅速成为洛阳的老大,胁迫皇帝让自己当政。在董卓要废掉汉少帝、立汉献帝时,袁绍进行了抗争,随后便逃离了。

董卓执政之初,还能任用贤能,收买人心。他没与袁绍计较,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但当董卓大权在握后,便显现出残暴的本性,纵兵抢掠皇亲贵族和百姓,滥杀无辜,奸淫妇女,激起了民愤。在外的袁绍召集各路诸侯讨伐董卓,被推举为盟主。至此,操控朝廷的董卓与地方诸侯对立,带着洛阳的富豪和百姓迁都长安,把他们的财物席卷一空,还掘了历代皇帝陵寝和高官的墓地,放火烧了洛阳,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袁绍带头割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袁绍作为诸侯的盟主,打董卓并不积极,只有曹操和孙坚出兵了。董卓派人招抚各路诸侯,劝说袁绍等人服从朝廷,但袁绍和袁术先后杀了朝廷派去的人。而且,袁绍等人认为汉献帝年幼,被董卓所控制,而皇族、幽州牧刘虞贤明,准备拥立刘虞当皇帝。曹操当即表示反对,加上刘虞本人坚决拒绝,袁绍等人另立朝廷的事才罢休。

随后,袁绍夺了韩馥的冀州,又是那个鲍信对曹操说:”袁绍身为盟主,竟以权谋私,看来另一个董卓要产生了。”由此可见,袁绍带头割据,他弟弟袁术在南方抢地盘,刘表、公孙瓒等诸侯纷纷发展自己的势力,天下分崩离析在所难免。

这期间,司徒王充设计,在吕布的帮助下,除掉了董卓。但王充不肯原谅董卓的部下,导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长安,汉献帝颠沛流离。在这时候,袁绍的谋士建议迎回汉献帝。但袁绍可能想着自己称王称霸,没有采纳这一建议。结果,曹操抓住机会,迎回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树立自身的权威,为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后来,献帝下诏给袁绍,说他:“地广兵多,但专门结党营私,没有勤王救驾,只是擅自攻伐。”可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绍败给曹操是不奇怪的。


澜石记


《三国志》和巜三国演义》的作者,从正史和艺术角度,都对董卓深恶痛绝。对祸国殃民的董卓及其凉州兵,予以口诛笔伐。但是,我要重申的是:汉末的这场人间浩劫,宦官和外戚才是最大的罪魁祸首。董卓和袁绍没有能力承担一个朝代分裂的责任,只有与封建王朝如影随附的宦官和外戚毒瘤,才能对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为了不太远离题回答,我还是在董卓和袁绍两人之间的范围,讲清楚东汉末年分裂的那些事。

一,豺狼虎豹中的佼佼者 土匪军阀的祖师爷

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以来,殆未知有也。《三国志·卷六·董卓传》

知识分子出身的陈寿在自己的著作中愤怒的总结:“(董卓的残暴)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几乎是没有的。”

当袁绍因为不同意董卓废何太后和汉协帝而逃走后;恰逢东郡太守桥瑁假造诏令,书写董卓恶状,向各州郡发出兴兵讨伐董卓的号召。实际响应的大臣只有袁绍、曹操、袁术、韩馥、孔伷、桥瑁等十二人,共推袁绍为盟主,于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正式组成联盟,号称关东军。

袁绍们的此举却把“弘农王”少帝逼入绝境,因为董卓认为,联军可以名正言顺的以迎立他复位为名,打着主持公道正义的力量对董卓讨伐。董卓命令李儒逼弘农王少帝喝下毒酒而死,时年15岁。

弘农王少帝和献帝是兄弟俩,少帝惨死于董卓毒酒下,而献帝当了几十年的傀儡皇帝。董卓为了泄愤,又杀死袁隗等五十多个袁氏族人。算是与联军总司令袁绍结下血海深仇。

董卓的另一恶劣行为是迁都于长安时,放火焚烧古都洛阳。城内的顿时黑烟滚滚,大哭小叫,董卓的土匪西凉兵趁火打劫,而且挖掘皇帝和贵族之坟。有文章说曹操是“模金校尉”祖师爷,董卓闻听此语后微笑不语,心中暗喜:“有人背锅了,不错。”

(董卓)

小结: “汉末天下大乱的重要祸源,董卓的确是一个罪魁祸首。”(吕思勉《三国史话·董卓的扰乱》)董卓相比较袁绍,当然应该承担首要责任,由于董卓的乱政、暴民,导致各地群雄并起,从推车抬轿者到封疆大史员,无不“毁家纾难,”割据一方,各霸一方,春秋战国时代的局面呈现,汉朝空有名义,实际已经分裂。

二,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一一袁绍

既然董卓这厮如此万恶,如果没有何进的诏书,西凉军阀头目董卓是无法进京的,也许就能避免少帝被废,洛阳焦土的惊天大事,也不会有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盟。

但是“董卓进京”的背时骚主意是“绣花枕头”袁绍与何进共同执行的,主意也是所谓“四世三公”的袁绍出的。所以袁绍对于汉末分裂承担“因果关系”,因为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袁绍)

后记

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到未央宫上班,刚进门则死于吕布长矛下,暴尸于市,肚脐眼上插油捻子点燃,史载:“光明达曙,如是炽日。”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等过黄河到黎阳,回忆董卓进京到自己的官渡惨败,不禁抑郁成疾,二年后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