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東漢末年的分裂,董卓和袁紹誰應該承擔更大的責任?

眾史千言


東漢末年的動亂,有些人將其歸咎於董卓亂政,有些人將其歸咎於黨錮之禍,也有些人將其歸咎於黃巾之亂,一個王朝的興衰滅亡,影響他的不僅僅是一兩個因素。

東漢末年的動亂,其實早有徵兆,漢桓帝繼位時,皇權不穩,外戚專權,整個朝堂成為了梁太后的朝廷,而不是他劉志的朝廷。萬般無奈之下,桓帝重用宦官,臥薪嚐膽,最終得以擊殺外戚,掌握朝政。從這裡看,桓帝似乎是一位有能力的君王,其實不然,是他開始了漢朝的衰亡。

宦官走上朝堂,在與桓帝的互相配合下,打壓名人士子,形成了第一次“黨錮之禍”,在此之後,桓帝荒淫無度,虧空國庫,更是開始賣官鬻爵,讓朝廷徹底成為了貪官的天下,貪腐之風橫行。這時候,桓帝駕崩了,年僅十二歲的靈帝劉宏繼位了,這讓朝廷政權再度回到了外戚手中,外戚與宦官兩方進行了長達數年的博弈爭權。

劉宏成年後,貪圖享樂,縱淫無度,在桓帝的基礎上,更加的變本加厲,權臣爭權,皇帝貪淫,天下大亂,各地都開始爆發起義,邊疆也被縷縷侵犯,終於,規模最大波及最廣的黃巾之亂爆發了,這時候劉宏才發現,原來這漢家天下,已經爛透了,黃巾之亂平定後,劉宏開始勵精圖治,不過兩年便病逝,這導致了外戚與宦官的生死博弈,董卓也藉此機會,上位專權,禍亂朝綱。

大漢的根子爛了,民心丟了,即使有再多的仁人志士,也救不回來了。


小四帶您看趣事


東漢末年皇權衰落,諸侯割據,終成三國之勢。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罪魁禍首是誰?其中,董卓和袁紹要負很大的責任,但最大的責任者應是皇帝,如果沒有禍起蕭牆,王朝是垮不掉的。

昏聵的皇帝使東漢走向末路

東漢末年的朝廷,皇帝崇信宦官,要麼是外戚當權,大力打擊士人,實行了“黨錮”。漢靈帝當皇帝時,大肆斂財,大興土木,途徑之一是賣官鬻爵。那時,當官都要向皇帝納貢,立有軍功或有威望者都要交錢方能升官,三公也不能例外。諸葛亮密友崔州平的父親名士崔烈,當年通過漢靈帝的乳母進獻了五百萬錢,當上了司徒。漢靈帝卻有些後悔了,說要一千萬好了。

漢靈帝的另一途徑是加稅,大太監、中常侍張讓、趙忠建議對全國的耕地每畝加收十錢,用於修建宮殿等項目。靈帝還下詔讓各地向都城洛陽運送木材和石料,宦官們在驗收時強迫地方賤賣。各地的官吏乘機增加百姓賦稅,讓百姓困苦不堪。官逼民反,爆發了黃巾起義。

皇族劉焉看到天下混亂,便向漢靈帝建議為了鎮壓叛亂,設置更有權力的州牧。以前,州里僅有負責監督的刺史,底下是郡守,州牧則一統州軍政大權。州牧有利於指揮調動全州力量,但也為諸侯割據打下了伏筆。劉焉被委任為益州牧,他兒子劉璋後來就獨霸益州了。董卓當政時任命公孫度為遼東郡太守,公孫度便自稱為遼東侯、平州牧,割據一方。魏國時期,公孫度的孫子公孫淵自立為王,被司馬懿剿滅了。

漢靈帝死後,年幼的漢少帝登基,外戚、大將軍何進與宦官對立,袁紹與董卓相繼登場,助推了東漢的倒塌和分裂。

袁紹引狼入室,董卓施行暴政

禍亂是從何進誅殺宦官開始的,他妹妹何太后不同意清除宦官,何進的手下袁紹建議召外地將領入京,董卓便應召帶兵而來。另一部屬曹操認為多此一舉,被何進厲聲呵斥。事態的發展證明曹操的正確,何進先被宦官誅殺了,袁紹和他弟弟袁術帶兵打進皇宮,大殺宦官。本來袁紹等人已達到目的了,但這時董卓帶著大隊人馬進京了,攫取了勝利果實。

董卓剛到洛陽時,騎都尉鮑信勸說袁紹:“董卓恐怕有不軌之心,現在不早作打算,必然會被他控制”。但董卓久經戰陣,部下勇猛,袁紹有些畏懼他,不敢發動進攻。很快,董卓接納了何進的人馬,並指使呂布殺死了另一實力將領丁原,迅速成為洛陽的老大,脅迫皇帝讓自己當政。在董卓要廢掉漢少帝、立漢獻帝時,袁紹進行了抗爭,隨後便逃離了。

董卓執政之初,還能任用賢能,收買人心。他沒與袁紹計較,任命袁紹為勃海太守。但當董卓大權在握後,便顯現出殘暴的本性,縱兵搶掠皇親貴族和百姓,濫殺無辜,姦淫婦女,激起了民憤。在外的袁紹召集各路諸侯討伐董卓,被推舉為盟主。至此,操控朝廷的董卓與地方諸侯對立,帶著洛陽的富豪和百姓遷都長安,把他們的財物席捲一空,還掘了歷代皇帝陵寢和高官的墓地,放火燒了洛陽,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袁紹帶頭割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作為諸侯的盟主,打董卓並不積極,只有曹操和孫堅出兵了。董卓派人招撫各路諸侯,勸說袁紹等人服從朝廷,但袁紹和袁術先後殺了朝廷派去的人。而且,袁紹等人認為漢獻帝年幼,被董卓所控制,而皇族、幽州牧劉虞賢明,準備擁立劉虞當皇帝。曹操當即表示反對,加上劉虞本人堅決拒絕,袁紹等人另立朝廷的事才罷休。

隨後,袁紹奪了韓馥的冀州,又是那個鮑信對曹操說:”袁紹身為盟主,竟以權謀私,看來另一個董卓要產生了。”由此可見,袁紹帶頭割據,他弟弟袁術在南方搶地盤,劉表、公孫瓚等諸侯紛紛發展自己的勢力,天下分崩離析在所難免。

這期間,司徒王充設計,在呂布的幫助下,除掉了董卓。但王充不肯原諒董卓的部下,導致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漢獻帝顛沛流離。在這時候,袁紹的謀士建議迎回漢獻帝。但袁紹可能想著自己稱王稱霸,沒有采納這一建議。結果,曹操抓住機會,迎回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樹立自身的權威,為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

後來,獻帝下詔給袁紹,說他:“地廣兵多,但專門結黨營私,沒有勤王救駕,只是擅自攻伐。”可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袁紹敗給曹操是不奇怪的。


瀾石記


《三國志》和巜三國演義》的作者,從正史和藝術角度,都對董卓深惡痛絕。對禍國殃民的董卓及其涼州兵,予以口誅筆伐。但是,我要重申的是:漢末的這場人間浩劫,宦官和外戚才是最大的罪魁禍首。董卓和袁紹沒有能力承擔一個朝代分裂的責任,只有與封建王朝如影隨附的宦官和外戚毒瘤,才能對國家造成極大的危害。為了不太遠離題回答,我還是在董卓和袁紹兩人之間的範圍,講清楚東漢末年分裂的那些事。

一,豺狼虎豹中的佼佼者 土匪軍閥的祖師爺

董卓狼戾賊忍,暴虐不仁;自書契以來,殆未知有也。《三國志·卷六·董卓傳》

知識分子出身的陳壽在自己的著作中憤怒的總結:“(董卓的殘暴)自有文字記載以來,幾乎是沒有的。”

當袁紹因為不同意董卓廢何太后和漢協帝而逃走後;恰逢東郡太守橋瑁假造詔令,書寫董卓惡狀,向各州郡發出興兵討伐董卓的號召。實際響應的大臣只有袁紹、曹操、袁術、韓馥、孔伷、橋瑁等十二人,共推袁紹為盟主,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正式組成聯盟,號稱關東軍。

袁紹們的此舉卻把“弘農王”少帝逼入絕境,因為董卓認為,聯軍可以名正言順的以迎立他復位為名,打著主持公道正義的力量對董卓討伐。董卓命令李儒逼弘農王少帝喝下毒酒而死,時年15歲。

弘農王少帝和獻帝是兄弟倆,少帝慘死於董卓毒酒下,而獻帝當了幾十年的傀儡皇帝。董卓為了洩憤,又殺死袁隗等五十多個袁氏族人。算是與聯軍總司令袁紹結下血海深仇。

董卓的另一惡劣行為是遷都於長安時,放火焚燒古都洛陽。城內的頓時黑煙滾滾,大哭小叫,董卓的土匪西涼兵趁火打劫,而且挖掘皇帝和貴族之墳。有文章說曹操是“模金校尉”祖師爺,董卓聞聽此語後微笑不語,心中暗喜:“有人背鍋了,不錯。”

(董卓)

小結: “漢末天下大亂的重要禍源,董卓的確是一個罪魁禍首。”(呂思勉《三國史話·董卓的擾亂》)董卓相比較袁紹,當然應該承擔首要責任,由於董卓的亂政、暴民,導致各地群雄並起,從推車抬轎者到封疆大史員,無不“毀家紓難,”割據一方,各霸一方,春秋戰國時代的局面呈現,漢朝空有名義,實際已經分裂。

二,引狼入室的始作俑者一一袁紹

既然董卓這廝如此萬惡,如果沒有何進的詔書,西涼軍閥頭目董卓是無法進京的,也許就能避免少帝被廢,洛陽焦土的驚天大事,也不會有以袁紹為盟主的討董聯盟。

但是“董卓進京”的背時騷主意是“繡花枕頭”袁紹與何進共同執行的,主意也是所謂“四世三公”的袁紹出的。所以袁紹對於漢末分裂承擔“因果關係”,因為他是這一切的始作俑者。

(袁紹)

後記

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董卓到未央宮上班,剛進門則死於呂布長矛下,暴屍於市,肚臍眼上插油捻子點燃,史載:“光明達曙,如是熾日。”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等過黃河到黎陽,回憶董卓進京到自己的官渡慘敗,不禁抑鬱成疾,二年後吐血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