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歷史課本告訴我們,由於原子彈的投放和蘇聯的參戰,直接導致了日本的滅亡。

但事實上遠非這麼簡單。

除了中國曠日持久的頑強作戰,日本國內經濟因素也是日本潰敗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們放大看看當時日本民眾的生活小史。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一、日本轉軌法西斯

風起於青萍之末。

1937 年 5 月,日本為侵華舉國備戰,創設了企劃廳,負責全國重要產業 5 年計劃的實施。

10 月,軍部授意能將企劃廳與資源局合併,成立企劃院,起草制定戰時軍需動員計劃。

企劃院你如果沒聽說過,陸軍參謀本部你一定聽說過,這個企劃就相當於為戰爭制定配套經濟政策的經濟參謀本部。

企劃院成立後一個重要的 " 成就 ",就是制定出臺了《國家總動員法》。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該法明確提出,為了達到國防上的安全,應以最有效的方法,發揮國家全部力量,對人的、物的資源進行徹底的統制和運用。

這樣,日本就進入了法西斯模式。議會立法權被削弱,內閣被軍部所控制,全國物資、人員幹什麼、用什麼、怎麼幹,都是軍部說了算。

如果說 1936 年的二二六從制度層面鋪平了法西斯軍國主義模式的基礎,那麼 1 年後的國家總動員法,就在現實中邁出了轉型的第一車道。

在這一法律下,不需經過議會,內閣和軍部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出臺政府令,命令全國民眾幹任何事。

1939 年 12 月起,日本在這一舉國統一統治的經濟體制下,開始了物資配給制。從木炭開始,漸漸推廣到各基礎性生產資料領域,包括棉織品、砂糖、火柴、雞蛋、豆油、糧食等。

配給制意味著什麼呢?

就是吃多吃少不由你肚子說了算,而是由國家統一計算,定量而餐,全國人都一樣。

如何定量呢?

這個可以由考究的日本營養學家來計算。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根據計算,正常情況下,一個成年人每天 400 克大米或麵粉就 OK 了,但此時的日本是非正常狀態,為了打仗,大家節省著點吧。

1941 年東條英機當首相後,給他們配給的分量是,一個成年人每天口糧為 330 克。各家憑政府發放的購糧本在指定的米店購米,而且政府還頒發了白米禁止令,不準吃純白米飯,要糙米和精米混著吃才可以。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吃不飽的日本人還要面對勞動量加大的壓力。如造船由 1941 的 238000 噸,增加到 1944 年的 1850000 噸。飛機生產由 1942 年的每月 700 架增加到了 1944 年的每月 2500 多架。

沒辦法,這是法西斯下的軍國模式。

人們只好褲腰帶勒了又勒,女人當成男人進工廠,學生當成士兵出陣打仗。有時候真佩服這些日本的民族,在那樣的狀態下仍然毫無怨言地配合著走向極端,絲毫沒有停下來反思的意思。

這就是當年日本國民的思想狀態。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二、再窮不能窮澡堂

極度困難條件下,日本呈現出一幕幕奇葩的景象。

澡堂業不準關門,就是其中一景。

美國切斷日本的石油後,又對他們進行了連續的大轟炸,燃料和食品再度枯竭。人們的生活再一次被戰爭改變——

1944 年,日本國內民用汽油消耗量降至 1940 年的 4%,那些被認為是必須使用汽油來行駛的車輛,被改裝成使用木炭或木柴驅動。

工業用油則從黃豆、花生、椰子和蓖麻中提煉。民間貯藏的土豆、糖和米酒,甚至零售店貨架上的瓶裝米酒,都被徵用來提煉酒精,用作燃料。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此時,又有人說松樹根能煉油,"200 個松樹根能使飛機在空中飛行 1 小時 ",日本就動員人們開始了一場挖樹根運動。

最熱情的是孩子們。他們課不上,被老師騙著被派到郊外去尋找樹根,松樹根經過 12 小時加熱後,會生產出一種原油代用品。他們再用 34000 只鍋和小型蒸餾裝置組合在一起,每組每天大約可產三四加侖油料。

限於提煉程序的簡陋,這場運動沒有煉出什麼油,卻使山上的樹木和樹苗被拔了個精光。事實上,到戰爭結束時,他們只從松根油中提煉出了千桶供飛機使用的汽油。

軍國模式下的日本人,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生活難以為繼,卻對洗浴傳統難以革除。

洗浴對日本人來說不僅是清潔衛生,更是一種促進健康的生活方式,作為一種特色國粹,日本前幾年還申請過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此時的日本,煤、電、炭奇缺,私人浴室已經成為奢侈品,人們只好湧進公共浴室,一時間,街頭 " 男湯、女湯 " 變得擁擠起來,人們把這種情形稱為 " 在澡盆裡洗土豆 "。

即便最艱難的時刻,日本也沒有把公共浴池取消,燃料再少,也要保證能燒熱一湯洗澡水,這就是日本嗜浴如命的文化。

日本政府還發現,通過沐浴可以達到安撫民心的效果,不次於增加了極端困難條件下的民生福祉,因此下令公共浴室必須不惜任何代價繼續營業。

為了保證燃料,很多人被派到野外搜尋木柴,甚至人們的舊木屐都被拿來當柴火,沒用的藏書也可以拿來燒,總之,公共浴室的老闆都必須提供讓顧客滿意的服務,否則警察就會派別人來接管浴室。

這就是國力崩潰前的日本民眾生活小史。

三、如何吃,是個科學問題

饑饉還在流行,糧食還在減少,日本到了投降前最黑暗的時刻。

1945 年的大米產量,只有 660 萬噸,前幾年的平均產量還在 1000 萬 + 以上,如今少了近一半,致命的打擊馬上就到每個人的身邊。

食物的配給量精確到卡。當年春,每人每天食物配給的標準是 1600 大卡。這個數字上網上一查就知道,是 2 到 6 歲的兒童、婦女和老年人的攝入量。

且由於運輸的破壞和分發系統的不完善,實際上人們吃到肚子裡的食物,遠遠達不到這個標準。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即使沒有任何勞動,一個成年男子每天 1600 大卡的食物配給,也不夠支撐基本生存需求。現在,投降前的日本,就是這個狀態,每天都在餓肚子。

與太平洋戰爭開始時相比,配給的肉類減為約 20%,魚類減為約 30%,調味品減為 50%以下。食油、砂糖的供應,幾乎沒有。

大米從幾年前就禁止單獨食用了,現在連糙米也不夠了。

在往米飯里加康麩的同時,日本還動員小學生收集橡子,號召國民把橡子製成食物吃。

橡子果大家可能有點陌生,但動畫片《冰河世紀》開頭那個松鼠抱著的東西,你一定有印象,那就是橡子果。

本身它是動物吃的,它味道苦澀,還容易脹氣,現在日本也不講究了,總比米飯里加石子強吧。


除此之外,日本人還研究出了吃什麼最保命的食物。那就是臭豆。

中國臭豆在日本叫納豆,兩者生產工藝大同小異,都源於中國漢朝發酵,都是把黃豆或黑豆蒸熟、發酵、長毛生菌後食用。

此菌類為地衣芽孢桿菌和枯草桿菌,食入人體後會轉化成酶,對人體大有益處,增加免疫力。

日本人研究發現,100 克納豆中所含蛋白質,相當於 3 個雞蛋、80 克牛肉或者 120 克豬肉。納豆不僅二戰日軍要吃的,也是普通民眾餐桌不可缺少的食品。

甚至在偷襲珍珠港時,日軍為了減輕負擔,每艘潛艇也只帶足夠的納豆作為食物,可見納豆對戰爭下日本的重要性。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該吃多少,吃什麼最好這兩個問題解決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吃的問題了。

極端困難條件下,吃不僅是一門需求,也是一種技術,在這方面,日本是認真的,是講究科學方法論的。

據研究,為了解決糧食危機,日本政府與營養專家號召民眾採取新的反覆、仔細咀嚼食物的方法進食,以充分吸收營養。

當下有人減肥少食,說要多咀嚼,細嚼慢嚥吃得少,看起來歷史上日本是有實踐經驗的。

吃什麼,怎麼吃,吃多少都研究出來後,仍然解決不了最實質的問題,那就是總有一天會沒有東西吃的。

1945 年的日本,人們生活有多慘,還可以舉個例子:大學教授在馬路上撿拾垃圾,大學生們在美國軍營的邊上撿美國人吃剩的罐頭,然後用幾十個罐頭刮出裡面的殘羹,放上水在火上煮,半罐頭的雜物要吃上幾天。

軍國主義統治下的人們無力反抗,餓殍遍野人們痛不欲生,乾脆自殺。但是自殺也不被允許,公園裡到處掛著醒目的標語:" 禁止自殺 "。

投降前的日本食不果腹,政府卻下令澡堂必須營業,為啥?


這就是投降前日本的人間慘狀。

從這些歷史細節中可以看出,無論原子彈是否落下,日本都無力再苟延殘喘,再堅持下去,全民 " 玉碎 " 是必然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