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因拍攝了多部口碑及票房極佳的電影而被人們所熟知,他的電影裡把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展現的淋漓盡致。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作為天才型導演,1918年出生的伯格曼,在 1944年就開始了他的電影創作之路。在他的絕大多數電影中,多采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看似狹小的空間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因此,他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也是“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

《野草莓》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導,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畢比·安德森主演的情感電影,於1957年12月26日在瑞典上映。同時該片獲得第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伊薩克(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飾)從醫50年,現年已是將近八十歲的高齡,正準備在兒媳的陪伴下返回母校接受榮譽學位頒發。路上伊薩克順道重遊舊地,追憶往事。

伊薩克曾經和堂妹薩拉(畢比·安德森飾)有過美好的初戀,卻因性格冷酷孤僻,以致他的兄弟乘虛而入。如今伊薩克坐在草坪上,憶起往昔,眼前浮現薩拉白衣飄飄的美麗模樣。

伊薩克獲得了光榮的學位榮譽,然而他仍然沉浸在對過往沉重的自省中,對於生命將盡的老人,這彷彿是一次心靈救贖之旅。

《野草莓》由伯格曼導演,單純地從電影內容入手,無法將這部電影的魅力解讀出來。所以,我今天會結合這部電影的故事情節,並結合伯格曼的時間處理方式,進一步來解讀他在電影創作背後的奇妙構思與情感表達。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身的觀影方式,分享三個電影中常用奇妙構思的情感表達方法。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01、從男主人公人物性格的塑造,讀懂“伯格曼”式人物的奇妙構思,在夢境與現實中,探討伊薩克的冷漠和理智,從而對失敗婚姻和家庭關係的反思

他與生俱來的冷漠理智的性格,註定了婚姻的失敗。伊薩克的妻子無法忍受冰冷的婚姻,尋求外遇。這樣的家庭氣氛,加上遺傳下來的冷漠秉性,使得伊薩克的兒子不願生小孩,和兒媳關係決裂。

那麼電影中是如何體現“伯格曼”式人物性格構思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①年老的伊薩克被孤獨和死亡包圍,雖然成績顯赫卻顯得那麼的冷漠

死亡與孤獨使風燭殘年的伊薩克陷入重重危機中,不但在與親人的僵硬關係中步履維艱,還要夜夜遭受噩夢的侵襲;死亡的氣息籠罩著他,像一團越收越緊的繩,以各種面目可怖的化身出現在他腦海裡,彷彿正在吹奏不祥的序曲。

而孤獨則使他不時遙望向一幕幕少年往事,父母的嚴厲與冷漠烙印般打在他身上,初戀情人莎拉的決然離去驅走了他心頭僅存的溫情,從此人生就是情感的荒漠。

之後,縱然一心習醫的伊薩克成績顯赫,仍無法阻斷這家族遺傳病般的自私與無情再次降臨,情感的缺失讓他的兒子失去了愛的意願,面臨一樣的困境。幾十年的婚姻生活在伊薩克的回憶裡也幾乎是空洞一片,僅剩下桌上擺放的愛人的遺像。

黑白的冷色基調將荒涼、神秘、陰冷一一凸現出來,心靈之間的隔閡由此顯得深邃不可捉摸,猶如灑向林間的清輝,帶給人寒冷徹骨的喟嘆。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②夢境與現實的薩拉反映了伊薩克的情感經歷,對他人物性格的影響

影片中採用兩個截然不同的莎拉進行對比,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又充滿反思。

初戀情人莎拉只出現在想象與夢境中,梳著古典的長卷發,奔跑的身姿如小鹿般輕盈,在採摘野草莓的時候被伊薩克不務正業的兄弟所勾引,於是移情別戀,堅決解除了與伊薩克的婚約。

現代女孩莎拉舉止熱情大方,混跡於兩個喜歡自己的男孩子中間,是三人團體中的靈魂,常常在三角關係中舉旗不定,她尊敬這個年老的醫生,帶領兩個男孩把自野外採到的鮮花獻給他,道別時在窗邊為他彈唱。

前一個莎拉將年少的伊薩克損毀,後一個莎拉把救贖帶給行將就木的他,分明是因果循環的一場輪迴。

兩個莎拉氣質不同,但在伊薩克的思想裡都年輕、美麗如一,這是他心目中永恆的女性形象,所以才會有夢境中刺痛人心的畫面。年輕的莎拉與老朽的伊薩克並肩坐在樹下,她拒絕了他,並以一面鏡子增加回憶與現實間時光流逝的無情之感。在這個夢境中,莎拉雖然以初戀情人的形象現身,卻多多少少加進了現代女孩的影子——在青春活力面前,伊薩克深切地感受到自身的老邁,為此而羞赧,並將這種羞赧補充到被拒的疼痛中。

而本文開頭那一幕,更是現代女孩莎拉化身為初戀情人出現在他的夢中,萬物散發著祥和與溫暖,伊薩克得到了解脫,但是七十多年的光陰付諸流水,他就要步入彼岸的國度了。此景縱然美好,冰冷的現實仍以不滅的姿態屹立在受損的心靈中。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③冷漠的伊薩克將冷漠的性格傳承給兒子,同時對兒子和兒媳的感情的影響

影片中沒有一對夫妻是琴瑟和諧的,不僅如此,伊薩克與親人間的關係都很緊張。打從兒媳瑪麗安(很優雅的女人)出場開始,人物關係就在親近與衝突間呈現出彈性來。

兒子與兒媳間的矛盾是由二人氣質基調不一致造成的,瑪麗安嚮往上升的、充滿光明的日子,而兒子寧願選擇灰暗、沒有希望的人生,因此他說“你想要的是希望和創造新生命,而我,我只期盼那永恆之死……”。

這歸根結底其實還是父子之間的問題造成的,兒子養成了伊薩克一般隱忍的感情,並因為父親這不一般的贈與而“憎恨”他。兒子將他冷漠的血液繼承下來,感到痛苦卻無能為力,唯一希望的就是不把這血液再傳承給下一代,所以不想要瑪麗安生下孩子來。

兒子和兒媳之間雖然存在分歧,但相互的感情還是讓他們無法分離。

半路遇上的那對夫妻卻實在讓人大跌眼鏡,互相打擊挑釁,大打出手,男人像是染上了話癆,女人則遊走在精神崩潰的邊緣。他們的出現無疑讓伊薩克和瑪麗安分別開始審視自己的婚姻。瑪麗安藉著言語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而伊薩克通過夢境,讓這對夫妻充當自己往昔行為的審判。

伊薩克的夢境揭示了自己婚姻中的隱痛,有關妻子的很多事情他都不記得了,惟有她跟別人偷情的畫面歷歷在目(而且跟莎拉被勾引時一樣發生在樹林裡),妻子瘋狂的笑聲跟路遇的那個精神崩潰的女人如出一轍,而這,足以說明伊薩克婚姻生活是如何的不幸了。母親的古怪刻板,加上生命中另外兩個女人的背棄,造就了伊薩克一生的悲劇。他因此說“我活著,但其實已經死去了”。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02、電影鏡頭時間的處理:將故事的虛幻和現實完美的交融,奇妙構思讓情感表達更加流暢具體

在這裡我們主要談一下時間的運用,值得當代眾多電影人借鑑學習,在這裡插一句李安導演的偶像就是伯格曼,可能這就是為什麼李安導演講這個故事這麼好的原因吧。片中以一個夢境貫穿全片。

伊薩克冷漠的性格和易於常人的理智造成了自己事業上的成功和生活上的失敗,所以孤寂是對伊薩克最殘酷的懲罰。另一方面是對死亡的恐懼,時間與成就水火不相融,人們用時間換取成就,但時間枯竭之際難免會對死亡有所恐懼,這是這部電影的主題也是所有人都看的懂的這是電影技法和時間運用的結合地方。

首先人可以感受溫度,觸覺,氣味,聲音等眾多物質的感受,卻唯獨少了時間的感官器官,在時間的定義上可以分為心理學時間和宇宙學時間(宇宙學時間好理解就是我們正常的時間計時,而心理學時間為扭曲的時間觀念,每個人身上的時間是不同的,在不同場景的時間是不同的,比如老人一年如一月,在美女身邊時間就會過的很快)。

沒有指針的時鐘就是拋棄了宇宙學時間計時法,取而代之的是心理學時間。伯格曼拋出一個沒有指針的時鐘就是把時間分離出來,把我們的時間轉化至伊薩克身上,用伊薩克的時間來敘事。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其次,電影技法上,用沒有指針的時鐘可以作為一個寓意,在本片中時間是混亂的,沒有時鐘這個輔助機器,人就不知道自己身在那一條時空軌道之中,在片中回憶夢境現實的三方混剪,時間早已變得模糊以及難以理解,伯格曼索性用符號學的方式把時間觀念從觀眾的頭腦中移除,時間這個萬物的主宰竟倒在伯格曼面前。

伯格曼對時間的掌握,已經成了世界電影的最高峰,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一代代電影人講述著時間的故事。


03、作為一名電影愛好者,結合我上面分析《野草莓》的角度,分享三個電影中常用的奇妙構思來表達情感

《野草莓》是伯格曼的代表作,他的拍攝手法可以說是無可挑剔的,絕無僅有的。片中使用心理蒙太奇,不僅把夢境和回憶帶到了觀眾的面前,最讓人欣喜的在於虛幻與現實的交融,這份靈感可能是來自於淵遠藝術的傳承。

畫家喜歡把自己融入畫中,例如戈雅之於《查理四世一家》,片中伊薩克與回憶隔空對話,夢境中與故人面面相續,這部作品可以說是心理蒙太奇手法的教科書。

一部電影無論導演想要向觀影者傳遞怎樣的內容價值、生活哲思,都需要從視覺和聽覺引發觀影者的思考。能觸動人們的大多非電影的邏輯,而是情感。因此,電影的情感表達的奇妙構思變得尤為重要。

那麼沒有系統學習過電影處理的我們,應該如何在觀影時發現導演的奇妙構思,從而更深刻的感受到導演及電影所要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下面將結合我的觀影經驗,結合《野草莓》中的情節,分享三個電影中常用的奇妙構思幫助我們更深入的瞭解電影及導演所要表達的拍攝意義。


①瞭解導演的所使用的物像來表達的環境和情緒

本片開頭在黑暗的背景下,一聲沉悶的鐘聲敲響的開頭,給觀眾一種沉寂的感覺,是一種審判的塵埃落定,亦或是生命的終結或開始。

開頭的畫片通過一隻狗做陪襯凸顯的主人公,這種畫面讓觀眾一眼就能意識到主人公的存在,使觀眾對於畫面有一種內心的平衡感。

導演在片子中營造了多個夢境,推動了敘事也表達了情緒,將抽象的東西物化,十分生動的為我們展現了一位老人的內心世界。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②鏡頭的不斷切換來突顯語言表達

在伊薩克的第一個夢境來臨時,伊薩克不安的睡覺,這裡給了伊薩克面部的特寫,更表現了伊薩克的不安與惶恐。影片的照明採用了高反差基調。在進入夢境之前,影片採用的是暗光,把基調定在了壓抑和黑暗之中。在進入夢境之後,處於陽光下的場景經過了一種高度的曝光,使整個畫面泛出一種刺眼的白色。給觀眾一種虛幻的感覺,更符合了夢幻場面的不真實性。

影片在伊薩克看鐘的時候,採用了主觀鏡頭,增強了沒有指針的鐘的震撼性,更突出了表現了時間存在對於伊薩克的意義已經不大,他已經行將朽木沒有期待沒有夢想,生活已經定型,歸於一種沉沉的死寂。伊薩克急促的躲進大鐘的陰影裡,光源被廣告牌攔住,背光照亮面部,瞬間產生了莫名的恐怖效果,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不安感。

後面出現了一個斷壁殘垣的空鏡頭,使這個地方充滿了濃烈的死亡氣息,給觀眾一種空蕩和恐懼的感覺。黑衣人的突然死亡以及面部的扭曲,意味著死亡隨時會找到伊薩克,而棺材裡躺著的伊薩克則是伊薩克對於自己終究難免一死的恐懼感,鏡頭分別給了棺材裡的伊薩克和夢中伊薩克本人一個臉部特寫,更突出了伊薩克對於死亡的恐懼和無助。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③用夢境音效看懂導演想要表達的奇妙構思

而對於這個夢境的音效也很精彩,沉默在這個怪異的夢中也被完美地運用著,以至於我們在此只能聽見伊薩克脆弱的心跳聲、沉重的腳步聲、教堂鐘聲、靈柩車的撞擊聲、馬的嘶嚎聲和黑衣人倒地時發出的絲絲聲。

每個沉默中的聲音都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衝擊。在伊薩克看錶的片斷,我們在背景聲音裡卻只能聽見伊薩克脆弱、不規則的心跳聲,可以說一方面是由於我們無法知道時間的恐慌加速了心跳,另一方面也讓我們對潛意識裡自己的存在產生了某種莫名的恐懼。

這樣的劇情安排其實就是運用了故事的奇妙構思,用物像,鏡頭,夢境這些構思,沿著導演的感情脈絡,我們就會發現導演隱藏在電影裡情感的蛛絲馬跡。而這些導演隱藏在電影裡的情感,其實就是導演自身隱藏在內心深處情感的呈現,理解這些就能更強烈感受到導演所要表達的情感。

從《野草莓》解讀獲獎影片的經典魅力與奇妙構思

總結一下:

想要真正看懂《野草莓》,不能僅僅從電影的故事內容進行分析。如果單從內容分析我們只會看到導演想讓我們看到的畫面,那麼隱藏在電影中真正有價值的那些奇妙構思的情感表達,往往就會被我們所忽略。


因此,今天這篇文章就介紹了一下我對《野草莓》故事之外的一些思考,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也結合電影,分享了三個看懂導演隱藏在電影中情感表達的奇妙構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