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縱談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歷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歡迎關注“青史觀”,每天為您帶來新鮮、有趣、乾貨滿滿的歷史故事。


今天,我們為您聊的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津城內流行河北出產的炒花生的故事。


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炒花生是天津城的一道平民美食,本地人管這個叫果仁兒或仁兒果。在天津城,炒花生不光是下酒菜還是一種大家喜愛的小零食。天津本來就緊鄰著河北滄州地界,這裡平原地點盛產農副產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一些滄州人就到天津去賣花生,有的因此發家致富。


那是1978年時,多數農村還處在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夜,很多老百姓家裡並不富裕。當時滄州肅寧縣有個河頭店村有戶人家姓郭。他家兒子因意外而重傷,這讓這個本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頓。為了給孩子治病,他跑了很多次天津的醫院,病還是沒治好。


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不過,這過程中,這家的家長郭永輝發現,天津醫院門口有不少推車賣炒花生的小販,一打聽價格讓他覺得有利可圖,於是他就萌生出了做花生生意賺差價的念頭。


就這樣,他就把自家花生剝皮,用自己自行車載到天津城交給批發商,一來一回三天時間就賺了八十多塊錢。這筆錢,在當時那個時代就是不少的收入了。


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郭永輝的嘗試也帶動了村子裡的同伴,就這樣一些人也開始加入他的隊伍。但是同時,郭永輝等人也意識到,如果把生花生加工成五香花生去賣,豈不是利潤更多。於是他們一邊向饒陽縣的老師傅學習一方面也自己摸索,就這樣他們加工出了口感不錯的花香花生,拿到天津市場上去賣。


總結出了經驗後,他把加工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鄉親們。一來二去,這個村子成了花生加工販運一條龍產業的基地。村子裡有的人負責花生收購,有的負責剝皮有的負責翻炒,還有的負責包裝或販賣。


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當時的人們騎著自行車,載幾口袋近五百斤的花生,餐風飲露從滄州騎到天津城,早出晚歸能到天津城。


從滄州到天津中途有兩站地可以歇腳,一是廊坊的德歸,那裡是西瓜產地,兩毛錢就能管夠。一個地方是天津靜海的王口鎮。這裡有家旅店老闆祖籍是河頭店,大家一般會在這裡歇腳,服務非常周到。


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當時的人們騎車一天行進150多公里,加上是負重前行所以體力消耗非常大,大家曉行夜宿非常辛苦,但是能給家裡帶來不少收入,很多人還是心甘情願。


當時販賣花生的發起人有的因此發家致富,蓋起了新房。因為花生產業讓肅寧縣的一些村子走向了富裕道路。炒花生產業興起了70年代末,其後紅火了十多年時間。滄州的花生米一度覆蓋了天津城的半個市場,和來這裡的唐山人分庭抗禮。


40多年前,因為天津城的花生生意,讓河北一個縣走向了富裕道路

好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說完了,歡迎關注我們下次發佈的文章。您也可以留言來說您想聽的故事,想了解的歷史,我們儘量滿足您的要求,講給您聽。


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本號內文章未經許可,嚴禁轉載、抄襲,違者必究!請您文明評論,杜絕謾罵、攻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