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會激發奮鬥精神嗎?

文:王小五

貧窮會激發奮鬥精神嗎?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貧窮一點也不值得讚美》,在頭條號評論裡邊,有人支持,更有人反對。

反對的觀點集中在:貧窮磨練人的心智,讓人更加堅強、更加努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似乎在匱乏條件下,人更能做出正確選擇,獲得堅強、努力的品格。

但是,這是真的嗎?

我認為“貧窮一點也不值得讚美”,那麼當然,它連對人做出正確選擇、養成奮鬥精神的貢獻,都微乎其微、不值一提。

(注:文中出現的“貧窮”是指貧窮這種狀態或者環境,而不是指窮人,這是兩個概念。人平等而珍貴!)

貧窮不可能提高人的選擇能力

貧困家庭的孩子成熟早,他很小就接觸跟生活有關的一切——柴米油鹽醬醋茶,每樣都不容易。他不會每天想著琴棋書畫詩酒花,而是會扛起家庭的重擔。

然而,他即使早當了家,成熟起來,也面臨選擇。

人的一生,幾乎都由選擇決定,每一步都做出正確選擇,才能收穫。

他可以選擇去學校讀書,也可以選擇去工廠打工,或者留在家鄉種地。

我們都知道,他應該去上學,努力學習,上中學、上大學。

但是,早當了家的孩子,會不會有長遠眼光和智慧,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答案當然是——不會。

因為這來自於家庭的眼光和智慧。

一個家庭的眼光和智慧,決定成員的天花板。

如果父母有長遠眼光,正確的做法一定是砸鍋賣鐵、拳打腳踢讓孩子去上學,沒有第二條路。就像大城市父母,週末亡命於孩子的補習班。

可是,早當家的孩子的父母,大多也沒有主意。他們哪能知道,要選哪個呢?要下多大決心呢?要採取什麼方式呢?

他們周圍砸鍋賣鐵、拳打腳踢讓孩子去上學的人,為零;而選擇或默認孩子去工廠和種地的人,多得數不清。

所以他們的孩子,即使早當了家,大多數還是選擇去工廠或種地。

早當家有何用?無非把後邊的事情,提前幾年去幹。

選擇造就人,“貧窮限制我的想象”,更限制眼光、見識、智慧,選擇錯誤、方向錯誤,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是南轅北轍、離題萬里。

貧窮不可能更容易激發人的奮鬥精神

奮鬥精神如何產生?

我們看一張圖。

貧窮會激發奮鬥精神嗎?

這是一張傳播廣泛的馬斯洛人類需求層次圖,它顯示人的需求,自下而上不斷升級。

當生理需求不滿足時,人的奮鬥主要集中在吃飯、穿衣、喝水等;滿足之後,人開始追求安全保障;之後追求社交歸屬、尊重需求,最後實現自身的價值,實現理想抱負。

這張圖告訴我們,向上的道路沒有盡頭,人的需求是無止境的。

奮鬥精神,來源於需求。

需求不是慾望,而是慾望+自信辦得到。

當一個人想要一個東西,又覺得能辦得到,就會激發奮鬥精神。如果覺得多麼努力也辦不到,那只是慾望,不會激發奮鬥精神。

舉個栗子,人人都想實現“掙一個億的小目標”,但對多數人來講,這只是慾望,不會激發鬥志。

慾望+自信辦得到,產生奮鬥精神。

第一個問題:貧窮,更能產生慾望嗎?

慾望的強烈程度,和貧富並無明確關聯。貧困或富有的家庭,都可能產生改善現狀的意圖,也都可能安於現狀。

貧困家庭,溫飽問題解決之後,追求更安全更穩定。但很多人不想太折騰,寧願守著一畝三分地。

富裕家庭,追求更廣泛的社交、自我實現。但也有人止步不前,或走入歧途,一夜回到解放前。

很難分辨哪種家庭或個人,有更強烈的升階慾望。你可以舉出來貧困家庭的例子,也有很多富裕家庭的例子。無法證明真,也無法證明偽。

但有一點可確定:在我們已經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貧窮並不比富裕更能激起人向上拼搏的慾望。

第二個問題:貧窮,更讓人自信辦得到嗎?

這顯然很荒謬。

我相信,沒有人會懷疑這一點:富裕更容易讓人覺得能辦成一些事,而貧窮更不容易。因為人的認知,大部分來自於——經驗。

富裕的家庭,在現實的打拼中,積累了或大或小的成功經驗,這些經驗又被現實,不斷驗證,不斷調整,正向積累的作用不斷顯現,形成更有指導意義的新經驗。

而貧窮的家庭,積累的經驗,並不能讓人更好地適應環境,否則,現實早已改變。處在其中的人們,本身就處在錯誤的軌道上,他們互相鼓勵,互相參謀,互相傳授,最後得出認為正確的結論,並依此施行,實際上卻被錯誤的軌道引向錯誤的結局。

正向的成功經驗,會增加預測未來的準確度。

人的自信,來自於對未來的把握。越能把握未來,越自信;越不能把握未來,越不自信。

富裕的環境,積累更多正向經驗,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更容易自信;貧窮的環境,積累正向經驗很困難,很難預測家庭和個人的未來命運,或者預測錯誤的概率更大,難以把握命運,對自己的預期不斷降低,進入惡性循環。

成功是成功之母

同樣道理,有一句堪稱經典的謊言流毒甚廣——失敗是成功之母。

純屬無稽之談,從來沒見過成功為何物的人,如何創造成功的事物?

很多人會舉愛迪生的例子,他實驗幾千種材料,失敗了幾千次,最後從失敗中成功發明了竹絲電燈。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愛迪生兒時在母親的指導下,成功操作了伽利略“比薩斜塔”實驗;15歲時救了一個男孩,男孩父親傳授他電報技術;21歲時,發明投票計數器;22歲時,發明普通印刷機;27歲時,發明同步發報機;30歲時,發明世界上第一臺留聲機;31歲時,愛迪生才開始研究電燈......

看到這,還會有人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嗎?

如果失敗是成功之母,清末為什麼要開展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為什麼要師夷長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為什麼要派出赴歐美考察團?現在國家為什麼要有留學基金委,每年派大量學者訪學歐美?我們的孩子為什麼上學?難道都是為了從別人的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嗎?

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正向的經驗和正確的做法,當了成功的墊腳石。那些過程中的失敗和挫折,只是正確戰略裡的一部分,是成功路上的警示牌,是防止你睡過頭的鬧鐘。但它不會告訴你,起床之後,要去做什麼。

貧窮不僅不能提高人們做選擇的能力,也很難積累正向經驗,給人做成一番事情的信心。所有關於貧窮的讚美、感謝、感動,都是錯誤的。

貧窮只會吞噬人。

每個人應該做的,是努力奮鬥,擺脫困境,不斷積累正向的成功經驗;開拓視野,增長智慧,不斷創造個人和家庭的進化。這跟貧富無關,這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基因,它既是精神,也是使命,我們因此而榮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