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是检验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

这样的争论持续已久,正面与反面的意见层出不穷,各有依据,难分高下。

我只能说,SCI是相对公平的标准,不是唯一标准,也不能被简单地用来评判某一个成果或者科学家的学术水平。

溯源诺奖成果,有相当的比例并没有被发表在高影响因子的CNS期刊上,有些理论和原创性研究甚至不被当时的主流学界所接受,只能发表在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上。

但即便是这样,国际学术界依然尊重SCI的规则,辅以配套的同行评议和推荐程序,以及公开透明的选拔标准,在全球范围内延揽和评估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学子,这也是国外名校能够长期保持顶尖水平的根本原因。

不完全排除近亲繁殖、也不能避免各种关系,但接下来的淘汰机制也保证了可以适时修正这样的弊端。国外流行的3+3淘汰机制,确保了没有侥幸的公平,入职三年达不到要求就必须走人。评估标准,没有简单的一刀切,也不完全取决于文章的影响因子和文章篇数,而是潜力和能力。

国内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高影响因子,科研经费,文章篇数,以为这三个数字就代表了质量和能力;再加上错综复杂的学术圈关系和行政关系,让许多没有关系的年轻人压力重重,无法安心于研究。在这样的科研氛围下,年轻学者,特别是本土的年轻学者如何成长?

不过,抱怨骂娘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一边做好自己,一边参与改革,共同努力,相信会越来越好。

与所有的科学工作者共勉。

SCI是检验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