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監管層繼續加碼公募基金規模數據披露管控 有三方機構收到窗口指導

獨家丨監管層繼續加碼公募基金規模數據披露管控 有三方機構收到窗口指導

隨著公募基金年報及一季報陸續披露,三方機構也陸續發佈了公募基金的規模排名數據。

4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早前有三方機構披露了各家基金公司的今年一季度以及去年年末的規模排名數據,但隨即接到監管層窗口指導,稱不允許發佈基金公司規模排名數據。

這意味著,監管層針對公募基金規模披露的管控更加嚴格。

事實上,早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獲悉,監管層在去年下半年就叫停了公募基金規模數據提前洩露。

而按照往年模式,都是基金公司年末將規模數據報給基金評價機構,但2019年,監管層已禁止基金公司提前向評價機構公開數據。

因此,公募基金的2019年度規模數據並未如往年一樣得以在2019年12月31日就發佈。

但現在,公募基金年報、一季報已經發布,此時叫停評價機構公佈規模排名數據,顯然是監管層進一步收緊了針對公募基金規模數據披露的管控。

事實上,此前監管層也多次針對基金評價機構提出要求,要求評價機構弱化對公募基金管理規模的關注。

“管理規模並不是評價投資管理能力的關鍵評價指標。”基金業協會方面明令指出。

按照此前要求,基金評價機構應進一步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不再公佈包含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的排名數據,轉而建立更為科學、全面、合理的基金管理公司評價指標體系,引導投資者及相關方更為理性、客觀的看待規模排名,突出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對於財富增長的重要作用。

更早之前,2017年,監管層宣佈取消了公募基金貨幣基金規模及單項排名評價。不僅僅是對貨幣基金規模的排名限制 ,隨後在2018年,監管層又要求將短期理財產品剔除產品規模排名。

在2018年年末基金業協會組織的基金評價業務座談會中,協會要求基金評價機構弱化對公司管理規模的關注,細則包括不再公佈包含短期理財債券基金規模的排名數據,基金管理公司也將不能通過各類渠道宣傳短期理財債券基金的規模排名及收益率等。

為什麼監管機構對公募基金的排名如此敏感?或許可以從往年公募規模排名戰中的種種亂象尋找答案。

對於基金公司來說,行業的規模排名,依舊是一個重要考核指標。為了規模數據更加好看,種種問題也在積壓。

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尋找“幫忙資金”。2017年以前,每到臨近年末,不少公募基金尋求“幫忙資金”的“需求單”就開始在圈子裡流傳。

“之前不少公募基金找過來說需要衝刺貨幣基金申購量,向我們尋求合作,會根據申購量給與一定比例的報酬。”有券商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雖然這種方式“高效快速”,但一到下一年年初,幫忙資金撤離的時候,“裸泳者”也會浮出水面。譬如此前貨幣基金規模並未排除在外,不少公募基金都在年末有“衝規模”動作,轉眼卻在一季度出現規模的大幅縮水。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