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師用書中的硬傷

要說中學語文教育的權威,除了人教版的語文課本就是教師用書了。按理說教師用書不該有硬傷,但它是有硬傷的。比如在《滕王閣序》的“孟嘗高潔”裡,它竟然把孟嘗翻譯成戰國的孟嘗君,而不是漢代的孟嘗其人。記得有一次偶然和中語室的顧之川先生聊到《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相如因持璧卻立”裡的“因”字,課本里註釋為“趁機”,而教參裡翻譯成“於是”,到底讓我們老師按照哪一個教學生。顧先生當時說之所以會出現分歧是因為編課本的和編教參的不是一套班子,以後會避免這種現象發生,估計現在應該是同一個班子了。

但是問題還是有,甚至可以稱得上是硬傷。比如在必修一《燭之武退秦師》中“鄰之厚,君之薄也”這句話,教師用書竟然翻譯成“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這樣的翻譯乍一看意思沒毛病,但是稍一細想就不對了。因為這句話牽涉到兩個文言知識點,一是“之”的用法,它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二是它的句式,屬於判斷句。正是“之”字取消了句子獨立性,才導致前一個“鄰之厚”做主語,後一個“君之薄”做賓語,然後構成一個完整的判斷句。這樣的話就應該翻譯成“鄰邦的國力雄厚了,就是您的國力削弱了”。

還是這篇課文,多年前那個“因”的問題又出現了。在“秦王必喜而善見臣”的“善”字,課本上註釋為“好好地”,而教師用書上翻譯成“友善”。貌似兩個都說得通,但畢竟義項不一樣。前一個義項在下一篇《鴻門宴》裡“不如因善遇之”便是,而後一個義項在這篇的“素善留侯張良”便是,通過這兩句可看出這兩個義項完全不同,是不能互換的。

還有,很多教輔資料就是對教師用書的翻譯照搬照抄,因為它畢竟是標準,雖然人教社把它的名字由教參改成用書,其作用性質是一樣的。

不要說這樣做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可以促進學生多角度思考,因為高考的文言翻譯並不是怎樣翻譯都能給分。一個詞怎麼翻譯很重要,因為它關涉到學生的分數,關涉到學生的命運。希望人教社中語室的專家們考慮到文言翻譯的嚴謹性,更考慮到學生的前途命運,讓教師用書少些硬傷,少些低級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