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中,蘇軍能夠擊敗日軍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1938年7月29日至8月11日,蘇軍和日軍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了一場小規的軍事衝突。作為日軍僕從軍的偽滿軍隊也捲入了這場衝突。此次衝突最終以蘇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此次衝突中,蘇軍 960人陣亡,受傷3279;日軍 526人戰死,受傷913人。

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中,蘇軍能夠擊敗日軍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今天的張鼓峰


那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中,蘇軍擊敗擊敗日軍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第一,在張鼓峰衝突事件中,日本天皇、關東軍、朝鮮軍第十九師團的態度是不同的,結果由於存在多層決策體制,各個層級意見不一,並表現出遊移不定,造成在此次衝突事件中日軍難以放手一搏,最終被蘇軍擊敗。


當時日本天皇對侵華戰爭仍在進行時再與蘇聯發生戰爭深感不安,因此,1938年7月20日晚日本朝鮮軍秉承天皇的旨意發佈《大陸命令154號》,指出要嚴防惹出糾紛,也不要在滿(偽滿)蘇邊境“刺激蘇軍。”7月22日,日本參謀次長多田駿電告日本朝鮮軍和關東軍,要求向正在張鼓峰集中的軍隊原地待命。然而第十九師團(屬於日本駐朝鮮軍隊)正準備擴大事態,企圖奪回張鼓峰。日本參謀本部獲悉這一計劃後,要求朝鮮軍司令官按照《大陸命令154號》命令,將集中在張鼓峰附近的部隊返回原地。


儘管日本參謀本部態度堅決,但第十九師團仍然想借機對蘇一戰。7月29日,第十九師團長尾高龜藏命令日軍向沙草峰的蘇軍發動進攻,兩國軍隊終於在沙草峰發生了武裝衝突。事後尾高龜藏在給朝鮮軍司令部的報告中,認為沙草峰事件與張鼓峰事件的性質完全不同,應該作為個案處理。7月30日,日本參謀部在給日本駐朝鮮軍和關東軍的電報中指出,“沙草峰事件可委託當地軍隊,堅持不擴大方針。”7月30晚,日本第十九師團出兵張鼓峰,將事態擴大。隨後,衝突在蘇軍反攻的情形下,日軍陷入被動。8月5日朝鮮軍參謀長向日本參謀本部次長、陸軍省次官發去電報,電報中指出:“敵方似乎在拖延外交談判以贏得時間,此時,敵方為減少自身損失,正依靠轟炸及遠程炮彈,逐次消耗我方戰力”。從這份電報中可以看出,第十九師團渴望參謀本部批准同蘇軍決戰,但是日本當局仍然堅持在武漢會戰中嚴禁同蘇軍發生軍事衝突。


在這場蘇日衝突中,不論日本第十九師團在戰場上處於優勢還是劣勢,作為近在咫尺的友鄰部隊的關東軍始終按兵不動。尤其是第十九師團遭蘇軍飛機轟炸,其坦克和大炮等主要重型武器隨時都有可能被蘇軍全毀之時,關東軍竟然將自己的飛機隱藏起來,不參與對蘇軍的軍事進攻和阻止其第十九師團的打擊。在整個張鼓峰衝突事件中,日軍方面沒有一架飛機參戰(不是日軍沒飛機,但就是不參戰),制空權完全掌握在蘇軍手裡。

至於關東軍為什麼不支援第十九師團,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關東軍接到日本最高當局的命令,不得參戰,防止事態擴大,以免引發日本與蘇聯的全面戰爭。因為一旦和蘇聯爆發全面戰爭,這對正在投入重兵全力侵華的日本,是極為不利的。


二,日軍關東軍與日本駐朝鮮軍之間有利益之爭,不排除關東軍故意不救朝鮮軍第十九師團的可能性。


早在1938年7月中旬,在張鼓峰地帶的防禦問題上,日本駐朝鮮軍與關東軍之間就已經出現了無形的競爭,雙方都想方設法地強調自己的優勢。關東軍司令部還因此向漢城朝鮮軍司令部發了一份電報指出:“關東軍作為前線作戰部隊,擁有與蘇軍作戰的經驗。去年夏天,韓岔子島事件時關東軍就已經掌握,應該如何與蘇軍打交道。這是解決張鼓峰衝突的唯一出路。張鼓峰屬於滿洲國的行政區域(偽滿洲國),很遺憾朝鮮軍(日軍駐朝鮮軍隊)負責那裡的防務。因此,關東軍將密切關注日方在張鼓峰的利益和尊嚴”。“如果朝鮮軍出現動搖,那麼關東軍將獨立承擔將蘇軍趕出張鼓峰的責任”。張鼓峰作戰的失敗讓日本駐朝鮮軍顏面掃地,此後關東軍終於如願以償接管了張鼓峰地帶的防禦任務。


第二,蘇聯在遠東地區的整體軍事實力遠超這一地區部署的日軍。在張鼓峰事件中,蘇軍的參戰兵力和重型作戰裝備數量也遠超日軍。

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中,蘇軍能夠擊敗日軍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末遠東地區蘇軍飛行員


1937年初,整個蘇聯1/4的陸軍被集中部署在遠東地區,30萬人左右。在武器裝備上,蘇聯紅軍17%的大炮和超過22%的坦克都被部署在遠東地區。1937 年,遠東地區蘇聯部署的戰機數量達1200架,其中重型轟炸機的配備高達180架。


1938年7月日本陸軍共34個師團,其分佈是:朝鮮1個師團,中國東北8個師團,華北9個師團,華中14個師團,本土2個師團。日軍在兵力上處於絕對劣勢。


在張鼓峰事件中,蘇軍參戰兵力達22950人,火炮100門、坦克230輛,並有上百架飛機配合作戰;日軍參戰兵力為6814人,火炮37門,沒有飛機和坦克參戰。

在1938年的張鼓峰事件中,蘇軍能夠擊敗日軍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

20世紀30年代末駐遠東蘇聯陸軍士兵


第三,中國戰場對日軍的牽制,使日軍在此次衝突事件中受到掣肘,不敢擴大戰事,即使吃了虧也選擇忍氣吞聲,沒有投入兵力繼續戰鬥。


在1938年張鼓峰事件時,日本正在大量集結兵力進攻武漢和廣州。為了迫使國民黨政府儘快投降,早日結束中日戰爭,順利實現北進蘇聯的戰略目標,日本發動了中日戰爭規模最大的“武漢會戰”。為此,日軍緊急抽調國內10個師團,並徵調9個師團及1個旅團,兵力總計約25萬人。如此一來絕大多數日軍被牽制在中國戰場,大大分散了日軍在遠東地區的注意力。日軍被緊緊束縛住了手腳,使其進攻蘇聯而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暫緩了“北進”戰略的實施,因此在張鼓峰事件中無意擴大戰事,草草結束戰事。


參考資料《張鼓峰事件研究》、《張鼓峰事件及影響研究》、《張鼓峰事件和二戰前夕日蘇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