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灰瓦才是老北京胡同底色

本報記者 趙瑩瑩

老磚瓦、老構件、老門墩……古都風韻,正是從老北京門前的一磚一瓦開始。昨天,市住建委正式發佈《北京老城保護房屋修繕技術導則(2019版)》(以下簡稱《導則》),自5月7日起施行。落實新總規要求的《導則》明確提出,二環路以內衚衕街區的環境整治,應保持衚衕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間尺度,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衚衕空間。業界評價,這份《導則》讓北京老城保護有了可操作、接地氣的“行動方案”。

突出特色

避免“白牆黛瓦”

守矩得法,是北京在落實新總規中取得的共識。“《導則》出臺,就是要將老城保護理念落實到施工環節,在修繕中保護好老磚瓦、老構件、老門墩。”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二環路以內(含護城河及其遺址)區域,除文物保護單位、普查登記文物、歷史建築(含掛牌院落)以外的衚衕、院落和房屋,都適用於《導則》的規範,並按照修繕等級“對號入座”。

《導則》提出,對基本完整的、具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的傳統風貌建築修繕,應最大限度保護有價值的歷史信息,保護歷史風貌原狀,按照原形式、原結構、傳統規制做法進行修繕。

對衚衕的風貌和環境整治,要保持衚衕原有肌理、走向和空間尺度,注意保留和恢復衚衕內原有的上馬石、拴馬樁、泰山石等文化元素,突出所在區域的風貌特色,塑造具有老北京文化特色的衚衕空間。

“‘白牆黛瓦’看上去很美,卻是江浙皖地區的建築形式,‘青磚灰瓦’才是老北京的衚衕底色。”該負責人介紹,這種“南裝北飾、內衣外穿”的做法,在未來的老城修繕中都得避免。

新舊結合

不排斥新型建材

民國時期的四合院,修繕中的材料該如何選用?《導則》提出,在與傳統風貌協調的前提下,老城房屋修繕應注重傳統建材和新型建材的有機結合,特別是應最大限度地保護有價值的舊材料和舊構件,做到應保盡保,合理利用。

具體說,木構件、牆磚、屋面瓦、石材及傳統門窗等舊材料與舊構件,在滿足安全性前提下,優先原地使用,優先用於地區重點保護院落的修繕。對於一些在不露明處保存完好的舊構件拆下後,可用於露明部位。同時,因地制宜選用新型建材,如主體結構材料可選用工藝成熟、性能指標滿足房屋安全需要的複合型材。

用圖說話

正負面清單引導

記者注意到,為增強實操性,《導則》首次以“用圖說話”的方式,列出正負面清單,列舉了目前在老城內存在的一些錯誤施工方式。比如,屬於院落二門的垂花門用作宅門;用藍機磚砌築代替傳統牆體砌法;用白牆黛瓦替代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青磚灰瓦。

“這是一部‘接地氣’的《導則》。”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透露,下一步,北京將組建老城保護修繕專家委員會,以推行老城房屋修繕與保護實施方案專家評審制度。老城內的每一條衚衕、每一個院落在啟動修繕前,都要由專家委員會對修繕方案進行評審,通過後方可實施,力求原汁原味地還原古都風韻。

專家觀點

像欣賞館藏文物般

欣賞北京老城

“如果說新總規是老城保護的規劃藍圖,《導則》就是老城保護的設計藍圖;新總規是行動綱領,《導則》就是行動方案;新總規為古都風貌設置了剛性化的底線約束,《導則》給出了底線約束的負面清單。”中國建築與園林藝術協會副會長劉大可談到,許多人在欣賞館藏文物時是以舊為美,在欣賞建築文物時卻以新為美。對建築以新為美的審美習慣,是導致北京古都風貌受到建設性破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導則》的出臺,就是要用一些具體規定,去引導人們能像欣賞館藏文物一樣欣賞北京老城。

在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前所長馬炳堅看來,《導則》突出抓了兩點。一方面突出抓了老城風貌保護問題,制定了傳統風貌建築的修繕標準和其他建築的修繕標準,對老城衚衕風貌和環境整治、院落改造提升也提出了非常明確的、具體的要求。另一方面將風貌保護和民生問題統籌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