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三公山碑

三公山碑


小三公山碑


高五尺八寸,广三尺四寸。廿四行,行四十字,字径一寸二三分。额高一尺七寸五分,广一尺四寸七分,一行阳文题三公之碑四字,字径四寸六分;左旁题封龙君三字,右旁题灵山君三字,字径二寸五分,并分书。在元氏县城角儿村。(《金石补正》)

碑文释文

三公之碑

封龙君 灵山君(据《隶释》、《常山贞石志》补)

口口分气,建立乾川,乾为物父,川为物母,运生六子,八卦为主,艮土(隶释为土)为山,口造(隶阙)风雨,天有九郡,地有八 /柱(隶极),天地通精(隶阙),神明别序。州有九山,北曰(隶阙)成土,北岳(隶阙)之山,连井陉(隶阙)阻,上为祈首,含寺(半,隶阙)阴宝,南号三公,厥体/嵩厚,峻极于天,鼎足帝口,二郡宗祀,乃(隶阙)奉口神(隶阙)(下空22字)/

明(隶阙)公嘉佑,口为形兆,触石出(隶阙)云,不崇而雨,除(隶阴)民(隶阙)氛疠(隶廓),莫不祯祉(隶阙二字),德配五岳,王公所绪,四时珪壁,月醮酒脯,/明(隶阙)公降灵,惟德是辅,士宦((隶阙六字)得志,列为(隶阙)群后,或在王室(隶庭),辅翼圣主。颺雨时降,和其寒暑,年丰岁稔,介我稷黍,/

仓府既盈,以谷士女,髦儁(隶阙二字)得进,陈其鼎俎,黄龙白虎,伏在山所,禽兽硕大(隶阙二),亿两为耦,草木畅茂,巨仞不数,/下民知禁,顺时而取,皆受德化,非性能者,愿/

明公垂恩罔极,保我国君,群犁百姓,永(隶阙)受元恩。/

光和四年,岁在辛酉,四月癸(隶阙)亥朔,二日甲子,元氏左尉上郡白土樊玮字子义,玮以(隶阙)要荒(隶阙),戌(隶阙)陵侧陋,出从/幽谷,迁于乔木,得在中州,尸素食禄,当(隶阙)以弱劣(隶阙),归于邦(隶阙)族(下空18字)/

明公(隶阙)(中穿)c欢,得(隶阙)以c足,姦耶(隶观听)迸窜(隶阙二),道无拾遗,消扦c难,路无怨讟,得应廉选,贡名王室,灵袛福祚,施之典(隶阙)/(中穿)册,于是感恩念德(隶阙二),立铭勒石。乃作颂日:/

俨(中穿)俨明公,民所瞻兮,山谷(隶阙)窈窕,石岩岩兮,高仓口口,俟(隶候)群神兮,兴云致雨,除民患兮,长吏肃恭,/得(中穿)欢(隶阙二)心兮,四时奉祀,黍稷陈(隶阙)兮,牺(隶阙)用握尺(隶阙二),视具全(隶阙三)兮,百姓家给,国富殷兮,仁爱下下,民附亲兮,遐/迩携负,来若云兮,或有薪采,投辐檀兮,或有口鬼,阻出c兮,或有口口,口口耘兮,或有隐遁,辟语言兮,或/有恬淡,养皓然兮,或有呼吸,求长存兮,跛行喙息,皆c恩兮,c佑樊玮,出谷迁兮,封侯食邑,传子孙兮,刻/石纪德,示后昆兮,永永不弊(隶阙),亿载年兮。(下空25字))

举将南阳冠军君姓冯,讳巡,字季祖,克(隶阙)修六经之要,析c离(隶阙)c之陋(隶历),受命北征,为民父母,攘去寇凶,戒(隶阙)用/无口,姦门(隶阙)越竟,民移俗改,恭肃神衹,敬而不怠,皇灵c佑,风雨时节,农夫执耜,或耘或芓,童妾壶饚,敬而/宾之,稼穑穰穰,谷至两(隶阙)钱,叔粟如火,咸褢仁心。 君姿前喆,乔札季文,马饩(隶阙)稂秀,不为苛烦,愍俗陵迡,训(隶阙)/咨cc,山无隐士,薮无逸民,褢远(隶释道)以德,慕化如云(隶阙二),百姓欧歌,得我惠君,功参周邵,受禄于天,长履景福,子/子孙孙(下空37字)/

时(隶阙)长史甘陵,甘陵夏方,字伯阳。 令京兆新丰王翊,字元辅。 丞河南阳(隶阙二)武李邵(隶阙),字公兴(下空6字)/ 石师刘元存(末行在左下方)

碑侧,四行,行七字分书(隶释无碑侧)

处士房子孟c卿

处士cc耿君举

处士河cc元士

ccccccc

(释文标点参考《金石补正》,《隶释》、《河北金石辑录》无标点)


《集古录》(跋十卷,目五卷,宋.欧阳修撰)

后汉北岳碑 光和四年,元第七百三十一

右汉北岳碑,文字残灭尤甚,莫详其所载何事。第其隐隐可见者,有光和四年,以此知为汉碑尔,其文断续不可次叙,盖多言珪币牲酒,黍稷丰穰等事,似是祷赛之文,其后又二人姓名,偶可见云: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伯阳,其余则莫可考矣。治平元年五月十日。右集本。(《集古录跋尾)

汉北岳碑,隶书不著书撰人名字。文字磨灭,不可悉考。其中有称光和四年,元氏左尉上郡玮者,其意若被选举而立此铭以报神贶。(《集古录目》)


《金石录》(宋.赵明诚著)

汉三公碑

右汉三公碑,欧阳公《集古录》有北岳碑云,文字残缺尤甚,其可见者,曰光和四年,以此知为汉碑尔,其文断续不可次叙,盖多言珪币牲酒,黍稷丰穰等事,似是祷赛之文,其后又二人姓名,偶可见云南阳冠军冯巡,字季祖,甘陵夏方,字伯阳。余尝托人于北岳访求前代刻石几尽,独无汉碑,今此碑所书事及二人姓名与《集古》所载皆同,又光和四年立,惟其额题曰:三公之碑,而集古以为北岳碑,岂欧阳公未尝见其额乎?三公者山名,其事亦载于“白石神君碑”与“无极山碑”,三山皆在真定元氏云。


《隶释》(宋.洪适著)

三公山碑 碑释文(略)

右三公之碑,隶额两旁,又有封龙君灵山君六隶字,颇大。《郡国志》常山国元氏注云:有石塞三公塞。所谓三公塞即此山也,石塞即白石山也。白石碑云,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无极山碑载光和诏书,出元氏县钱给三公山四时祠具。又云,三公山与龙灵山无极山共兴云雨。盖封龙与灵山是两山之名,揭其神于额之旁者,即是配食三公之祠,故碑中有鼎足之文也。

颂云,俨俨明公,民所瞻兮。碑云,愿明公垂恩网极,保我国君,盖以明公称山之神,而谓国相为国君也。

此碑光和四年,左尉樊子义立。颂末有樊君遥福之句,而赞美举将冯巡几二百言,冯君乃常山相也。

顷者先公太师,以使事为北方所留。绍兴癸亥年,政地王次翁使至燕, 先公隔垣墙与驿中人语,为觇者所得,赖副留守高吉祥之力,脱缧紲而归。予之出疆也,高之子嗣,先相廷劳,以先世之故,并辔殊从容。尝诿其访寻中原古刻,云北人所不好,市无粥碑者。及道过真定,顾瞻名山,三叹而已。

碑以仞为牣,犁为黎,叔为菽,秀为莠,迡为遟,欧为讴,鼎为c字,c即黍字,c即凶字,芓即耔字,c即壶字,褢即懐字。


《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十八卷,清.汪鋆撰)

三公山碑 碑高四尺二寸,广二尺六寸八。分书,二十二行,行三十九四十字不等。额阳文三公之碑;额左封君,右灵山君,均八分书。

碑释文,略。

右三公山碑,光和四年左尉樊玮立。欧题北岳,赵题三公,《集古》《金石》二录俱有。而洪丞相《隶释》亦云三公,具载全文,据朱士端:此碑是刘宝楠宰元氏所获,而方朔《枕经堂金石记》又谓:李宝台所得,不知究属谁氏。大抵此碑自洪丞相后,诸金石家均未之见,的是道光间新出者。今取原石,与《隶释》较其阙缪,订之于此,碑不崇而雨下,《隶释》阙,碑有除字。《隶释》得志列下阙,碑有为字。或在王下,《隶释》作庭字,非。碑俨俨明公下阙,《隶释》有民所瞻兮。碑阻山下阙,隶释有深字。碑举将下阙,《隶释》有南字。《隶释》攘下阙,碑有去字。


《常山贞石志》

三公山碑 碑高五尺八寸,广三尺五寸。廿四行,行四十字。额行四字篆书,左右旁各三字,并隶书。有碑侧,光和四年四月二日立。在元氏县城角儿村。

碑释文略。

右碑有碑额及侧,额一行四字阳文,右旁有封龙君三字,左旁有灵山君三字,并阴文。有穿在碑文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行,首一字下第五格上,故近穿之字,半多漫漶,惟十三行多空一格,盖以俨字笔画较多,近穿之格,迫狭难容故也。

碑在元氏县城角儿村八都神坛,《河朔访古记》云:元氏县西故城西门外,八都神坛,亦有三公山碑一通,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案碑为樊玮所立,此云冯巡立,误。此碑是也。陈思《宝刻丛编》有汉八都神坛庙碑,引《访碑录》云,在元氏县西北二十里庙坛上,光和四年立。今八都神坛碑不可见,而此碑巍然独存。丁酉之夏,予始访得此碑于神坛故址,遣工椎拓以归。释其文则与洪氏《隶释》所载光和三公碑无异。其碑侧又为欧赵洪诸公所未见。洵至宝也。盖此碑自洪氏著录后,六百数十年间,金石家不复著录,以为旧绝人间,乃一旦得之荒村穷谷之中,字迹完好如故,不为风雨所剥蚀,樵牧所磨砺,殆有鬼神呵护而然者乎!抑以文字精灵,与嗜古者心营目想之苦志,感会而使然与。

因以《隶释》与拓本校之,始知洪氏所据之本尚非精拓,而景伯所释,亦多舛误。如运生六字下,乃八卦为主四字,八卦主三字,尚隐隐可辨,而洪注为缺。又艮主为山,主字笔画甚明,而洪释为土。风上一字,乃是造字,而洪注为缺,又天有九部,地有八柱,乃用河图括地象及淮南坠形训。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语,而洪释柱为极,今柱字右旁虽泐,谛视之,知非极字,且柱与雨字序字皆韵,极字则不谐矣。又天地通精神明列序,洪精字缺,而释列为别,误。二语亦本河图。初学记,地部引通精作精通,盖传写之误也。又北c成土,洪释北为邱,案河图括地象《后汉书.张衡传》注引:北方元州曰成土。碑正用此语。北字下所泐之字,非为即曰耳,且与土下北字,笔画无异。其非邱字可知。

又北岳之山,连井陉阻,洪岳字连字陉字皆缺,而释井为升,盖恒山为北岳,井陉为太行八陉之一,此言恒山连井陉耳。下文南号三公,亦谓三公山在恒山之南也。又鼎足下乃而字,洪释帝字。明公嘉祐,洪缺明字。触石出云,洪缺出字。除民氛厉,洪释除为阴,释厉为廓,又缺民字,皆误。又莫不下,洪缺二字,今谛视之,第二字是祉字,第一字似是祯字。又明公降灵,洪缺明字。此句下洪缺六字,今谛视之,第二是德字,第四字是辅字,第一字尚存惟字之半,则第三当是是字,盖言惟德是辅也。第五是士字,第六是宦字,士宦即仕宦。列为群后,洪缺为字。或在王室,洪误作王庭。又士女下,洪缺二字,乃髦儁二字甚明。禽兽下,洪缺二字,盖硕大也。又而民知禁,洪释而为下。永受元恩,洪缺永字。玮c要荒,洪缺荒字。又迁于乔本,古仙迁通字。三老袁君碑,仙修城之c,义作迁,见汉隶字源,洪竟作迁字,误。当以弱劣归于邦族,当劣邦三字,洪皆缺。又族下无缺字,而洪注曰缺。明下乃公字,当穿故仅存其半,欢上一字不可辨,洪云明下欢上共缺一字,误也。又得以c足。洪缺得字。c耶迸窜,洪缺迸窜二字。又误释耶为听,耶上一字,已泐。微辨之,左旁下半见一女字,当是姦字,洪误释为观字,姦邪迸窜,道无拾遗,可以文义求之也。又施之典册,洪缺典字。山谷窈窕,洪缺谷字。得欢心兮,洪缺得欢二字。黍稷陈兮,洪缺陈字。牺用握尺,洪缺牺握尺三字。或有恬惔,盖假惔为淡,而字实从心不从水。洪竟作淡字,误。永永不幤,洪缺幤字。析ccc之下一字,洪释作历,此字左旁从(左耳旁),此不敢遽定为某字,而决非历字。又农夫执耜,洪缺夫字。谷至两钱,洪缺两字。马饩稂秀,洪缺饩字,而误释马为笃,秀即莠字,鲁语马饩不过稂莠,碑正用此。詶咨cc,洪缺詶字。且以为咨上缺二字。咨下缺一字,皆误。褢远以德,洪释远为道,下句当是慕化如云,谛视之尚可辨,洪释化为此,又缺二字,皆误。

河南阳武李邵,洪缺南阳邵三字。案,碑南字稍泐,阳字尚可辨。邵字右旁(右耳)字分明。白石神君碑,相冯巡,令王翊,左尉樊玮,丞李邵,皆与此碑相同。则此为邵字无疑。凡此皆足以补洪氏所未见,救《隶释》之讹者也。

其洪氏本有而今已缺泐者,则据《隶释》补之。

三公山,即《续汉.郡国志》之三公塞,已见前碑跋。又封龙山在县西北五十里,灵山在县西三十里,即白石神君碑所云:县界六名山之三,洪氏谓揭其神于额之旁者,即是配食三公之祠。

碑云,光和四年,岁在辛酉,四月c亥朔,二日甲子。案《后汉书.孝灵本纪》云:光和四年夏四月庚子,大赦天下。《通鉴》同。如四月内有庚子,则二日不得为甲子。考《通鉴》目录,是年三月癸巳朔,则四月朔是癸亥,与碑正合,范书《通鉴》之作庚子,当是庚午之误。

碑云,元氏左尉上郡白土樊玮,案,《续汉书.百官志》云,尉大县二人,小县一人,刘昭引应邵《汉官》云,大县丞左右尉,所谓命卿三人。又云,洛阳令秩千石,丞三人四百石,孝廉左尉四百石,孝廉右尉四百石,盖元氏为常山相治,倚郭大县,故置左右尉。玮又冯君所举孝廉,故得为孝廉左尉也。白土为上郡属县,亦见《郡国志》。

碑亦仞为牣,黎为犁,叔为菽,迡为迟,欧为讴,皆见《隶释》。

又以嵩厚为崇厚,皓然为浩然,詶咨为畴咨,则洪氏所未举者。嵩即崇之假借字,汉碑每以嵩为崇,后人分为二字,误矣。厥体嵩厚四字为句。而厥字之下,体字之上,旁书一小曲字,不解其故,盖当时书碑者,书一体字,未成,复书一体字耳。始悟张迁表,爰既且于君,以暨字分为二字,殊无足怪。亭林顾氏疑为好事者摹刻,钱少詹又解为后有兴者,且于君非暨字之误,皆不知古人书丹,每多误笔,故为此胶柱之论。袁逢铭勒华山,乃令郭香察书有以哉。

碑侧题名可辨者十五字,房子乃常山属县,第三行处士下似河字,后汉郡邑有河南河内河阳河间,未知孰是。东汉禁二名,c卿君举元士,盖其人之字耳。


《八琼室金石补正》

《隶释》略。

《常山贞石志》略。

《隶辨》:《集古录》目云,在定州。《金石录》云,在真定元氏。定州与元氏, 今属真定府,定州汉为中山国,《集古录》误也。

《八琼室金石补正》案:右三公之碑,《常山贞石志》摹录其文,并以隶释对勘而详述之。顾讹阙尚不乏也。

艮土为山,洪氏不误,土作c,与下成c、白c字同。沈乃释为主字,殊误。地有八下,沈以为柱,石已泐阙之,此行末空一格不书,汉碑下恒有之。北曰成土,沈缺曰字,谛审之形模具在。鼎足下一字,洪作帝,沈作而,今此字上半泐存一画,下半c字则甚明显,似非而字,窃疑是c,即策字,然未敢定也,仍从洪氏补之。(走之)奉c神,沈缺神字,c无形兆,沈释作無作为。士宦摹作宦。亿两摹作c,均误。见具全兮,具下当是牲字。或有c鬼,鬼字尚可辨析。瓦离c之陋,第二字似甄,离陋二字尚分明。姦下当是宄,上半(宝盖头)具在,沈氏皆未审出。

樊玮以得应选举,归功神佑,鄙矣。汉俗醇朴,乃亦有是陋习。名位可邀,决无是理,然如玮者亦众矣。

碑以仞为牣,《隶辨》云,孟子于牣鱼跃。孙奭音义云,牣丁本作仞。《史记.殷本纪》充仞宫室。《司马相如传》虚宫观而勿仞。《正义》云,仞满也。《文选》上林赋郭注同。盖亦牣字。

犁为黎,案陈球刘宽碑,鲁峻张表碑阴,犁阳灵台碑,造桥碑,犁元修华岳碑,犁民皆即黎字。《隶辨》云,《书.泰誓》播弃犁老。《左传》,犁为祝融,黎皆作犁。又案,《左传》犁弥,《史记》作黎砠。《左传》倪犁来,《公羊》《谷梁》皆作黎,亦犁黎可通之证。

叔为菽,《隶辨》云,《诗.豳风》七月亨葵及菽。释文云,本亦作叔。《礼.檀弓》啜菽饮水。释文云,或作叔。《汉书.昭帝纪》得以叔粟当赋。师古云,叔豆也。又案《诗》采菽序,释文云,本亦作叔。《诗》生民荏菽,《礼.檀弓》啜菽,《左传》定元年杀菽,释文本俱作叔,云或作菽。《庄子》列御寇,食以刍叔,释文云,叔大豆也,菽本作尗。伯叔字亦当用尗,尗粟作叔。与伯尗作叔,正同。

秀为莠,《诗》出其东门,笺荼茅秀也。释文云,秀本作莠,是莠秀可通也。

迡为遟,《隶辨》云,《说文》遅或从尼,《玉篇》尼,古文夷字,尼与迡相似,因讹从尼,《书》盘庚遅任有言曰,古文《尚书》作迡任,李翊碑,栖迡不就,遅亦作迡。

芓即耔字,《隶辨》云,《汉书.食货志》或芸或芓,《诗.小雅》作耔。《周礼》甸师注,王一耕而使庶人芸芓,耔亦作芓,案《说文》作秄。

褢即懐字,案,北海相景君铭,警钟伤褢。曹全碑,人褢不安。《汉书.许后传》褢诚秉忠,字皆作褢,一切经音义引三苍云,褢孕,古文懐孕字。《汉书.外戚传》集注云,褢古懐字,此洪氏所已举者。

以僊为迁,沈氏以袁良碑证之。案《隶辨》云,释名,仙迁也。《汉书.王莽传》立安为新迁王,服虔曰,迁音仙,师古曰,迁犹仙耳,不劳假借。仙与迁音义相通。仙本作僊,故以僊为迁,魏元丕碑,僊去。仕晋尹宙碑,支判c僊,皆同。

以惔为淡,案《老子》恬澹为上,释文澹本作惔,《列子》注以恬惔为上者,释文惔本作淡。《文选.长杨赋》澹泊为德,注澹泊与憺怕同。《子虚赋》憺乎自持,卢子凉时兴诗,澹乎至人心,注并云,憺与澹同,憺惔澹淡,音义皆同耳。此沈氏所举者。

晧然即浩然,字原云,义作浩,隶辨云,《史记.河渠书》,晧晧旰旰兮,闾殚为河,晧与浩同。

不幤即不弊,案孔宙碑,cc彫幤,《隶释》云,以幤为弊,隶辨云,幤古通弊。《急就章》c弊囊c不直钱王,应麟曰,弊碑本作幤,又《庄子》,则阳博弊而扶翼,释文曰,弊郭作幤,姿义作资,释名姿资也,音义可通。

c即喆,古哲字。乔札即侨字,议郎元宾碑,有乔宰,郑隶释云,即国侨也,与此正同。又《后汉.陈宠传》《吕览》下贤注,公孙侨皆作乔。

碑侧拓本遗失,据《常山贞石志》补之。


《河北金石辑录》

〔汉三公山碑〕

因碑额有“三公之碑”四字,通常称《三公碑》,金石各书均称《三公山碑》。因与祀三公山碑均以“三公”为名,仅字大小而异,故俗称祀三公山碑为《大三公》,称此碑为《小三公》。

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城角儿村。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县刘宝楠于城西门外八都神坛访得此碑,并与祀三公山碑、封龙山碑、三公山神碑共四汉碑一起移置于文清书院。清宣统二、三年(1910~1911年)间嵌入元氏县第一高级小学校(即文清书院)储碑室之壁间,到1935年陈铁卿先生曾拜托元氏县长秦荣甲将墙壁拆除,拓下碑文及碑阴,发表于《河北月刊》第三卷第五期上。此后至今下落不明。

三公山碑系汉灵帝(刘宏)光和四年(181年)四月二日由左尉樊子义立,是时正值南阳冯巡任常山相,故此碑文中有二百余言称颂冯公,故《河朔访古记》误载为“汉光和四年常山相冯巡所立”,此乃误载。

碑为圭首,碑额,隶书,23行,行40字,穿项,穿占14字。有碑侧题记,隶笔遒劲,亦汉碑之珍品。《集古录》、《金石录》、《常山贞石志释文》均有著录。

据县志载:三公山在县西七十里仙翁寨村北。正定府志载,三公山为元氏县境内六大名山(即常山、灵山、石溜山、三公山、无极山和封龙山)之一。晋《地道记》载,元氏有三公寨,即此山。三公山与封龙山、灵山岗峦相接,被认为

是兴云布雨之所,故在东汉灵帝光和年间(178~183年)即俱赐封号载之祀典。据白石神君碑载:元氏县界有六名山,三公、封龙、灵山先得法食(即皇帝有诏书,规定由县出钱供给三公山四时祠具)。因此,从东汉时起就开始了对三公山的

祭典活动。《三公山碑》就是可靠的物证。

碑文内容主要是祭祀山神,求神垂恩地方,保佑这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碑侧为题名。据《河北月刊》第3卷第5期载:三公山碑侧题名,前3行可辨者17字,第1行为“处士房子孟口卿”,第2行为“处士口口耿君举”,第3行为“处士河间口元士”。由此可知碑侧为捐赠者题名。


注:

1,三公山碑又称三公之碑,小三公碑,区别于祀三公山碑之大三公碑。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诸家有所著录。欧阳修目为“汉北岳碑”,以后赵明诚“汉三公碑”,洪适《隶释》“三公山碑”趋于一致,三公山碑,三公之碑。历代金石家对碑文多所考证,洋洋大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