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继《知否》和《大江大河》后,正午阳光再次以古装+现实主义题材混合双打,于4月初接连推出了《清平乐》和《我是余欢水》。

《我是余欢水》作为一部升级的网播都市剧,以12集的体量和中年社畜的残酷故事抓住了观众的情绪;而另一边,作为根正苗红的古装正剧,《清平乐》草蛇灰线、细微处着笔,将历史缓慢叙述。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这两部剧中的中心人物,余欢水和宋仁宗赵祯,看似处境经历迥异:一个是被生活推到绝境、没有明天的底层小人物,另一个则是被时代推至至高之位、名留青史的君主。

然而两相对照便会发现,他们的人生同样苦:一边是被生活困住的小人物的命运,一边被仁义道德困住的天子的人生。

两部剧其实是选取了一个共通的视角,通过叙述个体的困境,引发一种别样的思考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清平乐》改编自历史小说《孤城闭》,小说以内侍梁怀吉的视角切入,写尽宋仁宗的长女赵徽柔(福康公主)生于帝王家、爱而不得的一生。

而改编后的《清平乐》,视角上移,从宋仁宗赵祯讲起,将自己疼爱的女儿福康公主嫁出去的他,同样也被仁义礼法所牵制,赵徽柔的不幸也只是他身处高位却处处受困的一次展现而已。

这样改编,绕开了格局尚小的儿女情长,通过展现一位君王跌宕起伏的一生,来还原一个波云诡谲的朝堂,展现一个忠奸莫辨的官场,和描绘一个千姿百态的宫廷众生相。

结合了权谋、爱恨、历史等要素,此剧的历史正剧气质初显。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然而开播一周,《清平乐》却迎来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反馈

说它好看,好在兼具表面的华丽雍容和精心设计又不显山不露水的繁复细节,满屏的高级感扑面而来。

说它不好,在于当其他剧集都在追求美剧一样的快节奏、强情节的时候,它却逆势而为,宏观架构、微观叙事,缓慢的节奏和松散平淡的剧情,导致美感有余、魅力不足。

对于历史迷来说,《清平乐》经得起他们的科普、挑错、分析、考据。

对历史缺乏了解的普通观众,也能够领略繁华喧闹的市井之貌,令人垂涎的汴京美食,在流动的影像中体验宋朝的历史风貌。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然而只想茶余饭后看个乐的观众们,《清平乐》的故事又极其考验人的耐心。

最实在的观众,是一看到这剧69集的长度就知难而退。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对没有耐心看剧的观众一概苛责。

无论再怎么强调它的厚重与正剧向,既然是一部电视剧,就是重在讲故事,而不是历史纪录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在采访中制作人侯鸿亮曾说,《清平乐》虽然是古装,但其实是在用现实主义精神来展现的古装题材。

所谓现实主义精神,其实就是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精神,回应时代的需求

服化道上,《清平乐》处处用心,台词十分讲究,从政治格局、人文风貌、饮食服饰到礼仪细节,主创们都是细细打磨,为的就是构建起一个令人信服的“时代”

说到大宋,其实大家并不会陌生。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它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

它同时也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是“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并且是砸缸的司马光,断案的包拯,变法的王安石。

在剧中,这些“大众名流”们也一一登场,并向观众展示他们的另一面。

比如即将被贬黜出京的晏殊,他既有在雨夜吟咏《浣溪沙》的忧思,亦有提前收拾行装、等待贬黜旨意降下的潇洒。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清平乐》在人物的塑造上,确实是下足了功夫。

剧集一开始,也是从著名的历史典故“狸猫换太子”讲起。此时的赵祯仍然处于太后干政的阴影之下,得知自己生母之事后,又与太后互生嫌隙。

但《清平乐》没有遵照更奇情更吸睛的话本拍一个太子被换成狸猫的故事,反倒是脚踏实地地讲“母子宫斗”。

在位42年,作为宋朝在位年最长的一位皇帝,赵祯以“仁”治国,被后世称为“仁宗盛治”。

而在此之前,他要经历成长,经历无可奈何,经历困惑和苦难,最后成就一代君王,他还要掌控局势,放眼八方,识人辨心。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而想要还原他这波澜壮阔的一生,无非就是要讲两个故事。

一是齐家。前六集由孝引出了赵祯与刘太后的权力斗争,作为君王的孝道与作为人子的孝亲在此刻产生了冲突。随后刘太后退场,后宫又变为主要的舞台。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二是治国。赵祯从幼子到君王,他的能力和理念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转变。

同时,尚礼的律法、执礼的朝堂,要求他做一个抛弃私欲的圣者;街头巷尾对皇室八卦的流言和评书,又将他打回成人。美好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永远在考验着他。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儿女情长与家国天下,两边能否保持有机平衡,是考验剧作的一把称

再说到争议最大的剧作节奏问题。

其实这部剧好也好在缓慢的叙事,它能够带领观众进入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情境。另一方面,它败也败在缓慢的叙事

且不提简简单单一个太后干政的故事,前前后后“拖”了六集。细看剧情,缺乏高低起伏、张力不足的问题确实存在。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比如梁家家破人亡这一件事。这是本剧中十分有亮点的一条故事线。

从药渍果子这一个小事拍起,梁家人为了生计违反规定开店,被人欺压也不敢报官。民生疾苦在这一件小事中展露无遗。

知晓此事的赵祯已有为“仁”之心。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这个故事的最后却来了一个反转:

因为皇家的喜爱,药渍果子在贵族之间流行,导致药值千金,贫苦人民无钱治病。即便有赵祯的保护,梁家依旧家破人亡。

这场戏重要,在于其讲的是赵祯的成长

他明白了“执国如执称”的残酷法则,不仅要有为“仁”之心,还要懂为“君”之道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这一段是通过朝堂上的辩论和朝堂下赵祯的愧疚自罚呈现的。

朝堂之上,剧作对赵祯与韩琦之间的争锋辅以了大量的台词对白,从施政政策,到韩琦的个人抱负,再娓娓地转到梁家旧事。长篇大论,引经据典,其实

削弱了赵祯知道真相后的冲击力

朝堂之下,他迎来了一次内心转变。这种转变,先是通过下人之口侧面讲出他的痛苦和愧疚、讲他为了惩罚自己而不吃饭;随后又是赵祯拒绝青梅竹马的关心、对她发怒,正面展现他苦闷的姿态。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观众能够明白其中的缘由,但却很难让人对他产生同理和共情。毕竟

通过对话台词话语呈现的,永远不及画面来得更有冲击性。

对比另一场戏,刘太后行将就木,这本是赵祯摆脱干政阴影的时刻。而此时,他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对着旁边空无一人的椅子问了一句:

“大娘娘的意思呢?大娘娘觉得如此可行?”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比起长篇累牍的前者,这一段设计得隐晦又动人。

所以其实并不是这部剧注水拖节奏,而是讲故事手法不太高明。从梁家一件小事引出民生疾苦和旧政不合时宜,顶得上朝堂上千百句引经据典。

以细节构建时代也好,讲好故事也罢,两者之间也需要一把称。

而我们透过镜头观赏大宋风物的同时,更期待的也许不是那个时代如何如何,而是于时代之下,看见其中的人事变迁、人情冷暖。

(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速度看《清平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