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明朝學者崔銑的《聽松堂語鏡》中有著名的修身養性的“六然訓”。他認為人生在世要做到“六然”——自處超然、處人藹然、有事斬然、無事澄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會有自己的“六然訓”。這“六然”若能貫通其中之一二,思想就達到很高的境界了,這樣的人不但能生活得很好,而且能夠擔當大任。


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一、自處超然

自處超然者,意謂自處之時超然物外,清淨自守。

嘉靖十四年(1535年),崔銑賦閒安陽家中,當地官府新近清理出負郭官田(靠近城郭的官田)三百畝,打算將其所徵賦稅贈予這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崔銑去信堅辭不受,他在信中說:“先人所遺屋不華,可以容膝;田不饒,可以餬口……僕自費一飯一蔬、一褐一葛,所玩古《易》《論語》。亭下修竹十個。又愛古人始生,非祭不宰雞鴨。此外皆長物。自知福薄分足,敢固以辭。”崔銑甘願自食其力,清貧度日,不為財利所動,不為物慾所誘,足以體現其自處超然的品格。

---------一人獨處,要有“寧靜而致遠”的心態,要有“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意境。掃事境之塵擾,忘心境之芥蒂。在閒寂之時,心平氣和地幹自己想幹的事,不浮躁,不敷衍,不爭榮利,不慕權勢,把自己的時光打發得充實有趣。

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二、處人藹然

  藹然,就是和藹。對人和藹可親,誠懇、謙和、寬容,使人有親近之感。既聽正言,亦納逆語。

  一位禪師在山中修行,有一天夜裡,趁著皎潔的月光,他在林間的小路上散完步後回到自己住的茅屋,正巧碰上個小偷光顧他的茅屋。

  禪師沒有聲張,他怕驚動小偷,一直站門口,靜靜地等候他。小偷找不到值錢的東西,返身離去時,一抬頭,看見了禪師正站在門口,他立刻驚慌失措。然而禪師並沒有怒罵他,看著小偷驚恐不安的樣子,禪師輕輕地走過去說:“你走老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說著脫下了身上的外衣,說道:“夜裡涼,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說完,禪師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灰溜溜地走了。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願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你!”

  第二天,溫暖的陽光融融地灑照著茅屋,禪師推開門,睜眼便看到昨晚披在小偷身上的那件外衣,正整齊地疊放在門口。禪師非常高興,喃喃地說道:“我終於送了他一輪明月。”

  ——我們待人接物當“藹然”,這是我們面對他人的第一張臉。董仲舒言: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欲要論人功過時先自論,欲知他人時先有一份自知。


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三、無事澄然

  澄然,也就是清澄、安寧的意思。意思是寧靜致遠,沒有事的時候就非常清靜。《菜根譚》一書中談到人的閒適之情:晝閒人寂,聽數聲鳥語悠揚,不覺耳根盡徹;夜靜天高,看一片雲光舒捲,頓令眼界俱空。

  鼎州禪師與沙彌正在庭院裡散步,突然颳起一陣風,從樹上落下了好多樹葉,禪師就彎著腰,將樹葉一片片的撿起來,放在口袋裡。

  一旁的沙彌看著鼎州禪師的舉動,不解其意,認為禪師是在做傻事,就說道:“禪師!不要撿了,反正明天一天早,我們都會打掃的。”

  鼎州禪師不以為然地道:“話不能這樣講,打掃,難道就一定會乾淨嗎?我多撿一片,就會使地上多一分乾淨啊!”

  沙彌又說道:“禪師,落葉那麼多,您前面撿,它後面又落下來,您怎麼撿得完呢?”

  鼎州禪師邊撿邊說道:“落葉不光是在地面上,落葉在我們心地上,我撿我心地上的落葉,終有撿完的時候。”

  沙彌聽後,終於懂得禪者的生活是什麼。

  ——人要善於創造安逸的生活,做到不急不躁,不氣不餒,始終寧靜安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人看作是消極無為,其實,閒時將自己交與清茶一杯,坐聽一首或雅或俗的曲子,或大筆一揮點墨成寶,讓自己遠離不良嗜好和低級趣味,自己的身心也會被打掃得乾乾淨淨,避免了“無事生非”,不去想亦不去做那些雞鳴狗盜的營生。


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四、處事斬然

有事斬然者,意謂有事之際斬釘截鐵,果斷堅決。

正德年間,王廷相因言事被誣,投入牢獄,權勢顯赫的宦官劉瑾向來厭惡王廷相、崔銑等人,但崔銑不畏劉瑾的威勢,親自到獄中探視了王廷相,並設法進行營救,最終王廷相得釋出獄。嘉靖十八年(1539年),崔銑為王廷相所作的《雅述》寫序,文中稱讚他“摧枉犯難”,即為了糾正錯誤而甘願冒生命的危險。其實,這四個字用在崔銑營救王廷相一事上,不是也很合適嗎?

------有事斬然,遇事當斷則斷,不拖泥帶水,敢於一錘定音。當事物繁雜之時,不能自亂陣腳,既要深思熟慮,又不可優柔寡斷,既要有條不紊,又不能過於瞻前顧後,應有“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智慧。


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五、得意淡然

  得意時淡然,是胸懷的崇高境界。弘一大師在《修行法語》中說:貪財,權欲和虛榮心,弄得人痛苦不堪,這是大眾意識的三根臺柱,無論何時何地,它們都支撐著毫不動搖的庸人世界。正是這三根臺柱常讓那些得意之人忘記自己置身何處,轉而走向樂極生悲的境地。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他看見禪師端坐在鵲巢邊,於是說:“禪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

  禪師回答說:“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白居易聽了說:“下官是當朝重要官員,有什麼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意思是說官場浮沉,勾心鬥角,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道:“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了,以為禪師會開示自己深奧的道理,原來是如此平常的話,感到很失望  地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呀!”

  禪師說:“三歲孩兒口能誦,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聽了禪師的話,完全改變他那自高自大的傲慢態度。

  ——勝固可喜,但不必歡呼雀躍,不要忘記人生如爬山,爬過一個山頭還有更高的目標在等你。如果把以往的榮譽和眼前的利益看得太重,慾望就放不下,身心就多了一塊巨石,勢必會影響你以後的路。


處世《六然訓》:悟人生道理,拓人生境界


  六、失意泰然

  失敗之時,也不必捶胸頓足,一蹶不振,泰然處之。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必耿耿於懷。看開點,面前會有另一番天地。

曾有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來找一位高僧,沮喪地說:“像我這樣的人,話著也是苟且,有什麼用呢?”

  高僧聽後什麼也不說,只是吩咐小和尚:“施主遠途而來,燒一壺溫水送過來。”

年輕人喝著用溫水泡出的茶喝不出一點味道。高僧又吩咐小和尚用沸水為他泡一杯茶。

年輕人俯首去看,只見那些茶葉在杯子裡上下沉浮,一絲細微的清香嫋嫋溢出來。年輕人覺得奇怪。

  高僧笑笑說:“用水不同,則茶葉的沉浮就不同。用溫水沏的茶,茶葉輕輕地浮在水之上,沒有沉浮,怎麼會散溢它的清香呢?而用沸水衝沏的茶,衝沏了一次又一次,茶葉沉沉浮浮,就釋出了它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烈,秋風的醇厚,冬霜的清洌。”人生若茶,不經風霜也無法釀就生活的芬芳。

  ——自古雄才多磨難,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大多經過逆境的種種磨難。面對逆境,他們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不怨天尤人,不作無用的嘆息,而是咬緊牙關,奮力抗爭以不屈不撓的精神戰勝逆境,成為英雄。

====================

人生態度決定人生境界。崔銑的“六然訓”對於今人養成通透達觀的人生態度,仍然有著重要的借鑑作用。“超然、藹然、斬然、澄然、淡然、泰然”讀起來雖只有十二字,但正所謂大道若簡,知易行難,知與行本就是兩端,如只了了讀後不與生活處事待人中踐行,怕再精的道理也只是空談一句罷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實踐中從“六然訓”裡有所受益。

圖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